补气血的药有很多,产后多久等吃补气血的药,其实产后得孕妇10天左右就可以吃补气血得药了!毕竟身体得精气都失去了很多,所以要补气血。要到专业的地方治疗,不要听信偏方,也不要去一些小诊所,要去有正规的医院治疗。产后多久能吃补气血得药?
产后多久能吃补气血的药?气血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女性都会有气血不足的问题。一些妈妈生产过程中失血过多导致产后气血不足,一些妈妈平时就存在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会导致妈妈脸色暗黄、皮肤粗糙、肥胖、乳汁不足,大便秘结、月经不调、乳腺疾病等。当妈妈们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调理
补气血的方法有很多,哺泉催奶汤今天给宝妈推荐几款经典的中药补气血秘方,妈妈们一定要收藏好喔!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母乳喂养之家
秘方一:四君子汤,补气的“组方”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药组成,此方具有补气的作用,因为经典,后世很多补气的方子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盖楼而成,所以,这个四君子汤,被称为补气的“祖方”,可见其地位。
这个方子治疗的范围,主要是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各类症状,比如:面色萎黄,语声低微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所以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荣于面,故见面色萎白脾土为肺金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有齿痕,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
四君子汤里面,人参为君药,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药是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药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那么,这个方子为何叫四君子汤呢?古代医家有个比方,起因是谈论在人体有病的时候,到底该扶正,还是该驱邪呢?主张先扶正的一派认为,扶助正气后,人体正气充足,自然邪气就没有地方停留了,好比是满屋子的君子,那么小人自然会觉得自己无地自容,会自己溜走的。而这个方子,因为药力平和,专门扶正,这四味药如同四位君子,扶助人的正气,所以叫四君子汤。
秘方二:四物汤,妇科第一方,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方子
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还有个经典的方子,叫四物汤。
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是由熟地、当归、白芍药、川芎四味药组成。这个方子最早见于晚唐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被用于外伤瘀血作痛。以后在宋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产后方》、明代《医方考·调经用四物汤》、清初《济阴纲目·调经门》等医学书籍中均有记载和评说。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血证立法”及“妇女之圣药”等。
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
产后风到哪治能好?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趁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
1.血虚
素体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虚损未复,阴虚亏虚,四肢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致使肢体酸楚、麻木、疼痛。
2.风寒
产后百脉空虚,营卫失调,腠理不密,若起居不慎,风寒湿邪趁虚而入,稽留关节、肢体,使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而痛。
3.血瘀
产后余血未净,流滞经脉,或因难产手术,伤气动血,或因感受寒热,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经脉、关节,发为疼痛。
4.肾虚
素体肾虚,复因产伤动肾气,耗伤精血,腰为肾之府,膝属肾,足跟为肾经所过,肾之精气血亏虚,失于濡养,故腰膝疼痛、腿脚乏力或足跟痛。
西医认为本病多由风湿、类风湿、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或血栓性静脉炎引起。三 临床表现
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畏寒恶风,关节活动不利,甚者关节肿胀。本病多突发,常见于冬春严寒季节分娩者。四 检查
1.查体
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肿胀。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2.辅助检查
此病多不伴有器质性疾病,辅助检查抗“O”、血沉均正常。也可进一步做血气分析、血钙、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等。五 诊断
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褥期起居不慎,当风感寒,居住环境潮湿阴冷等,突然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畏寒恶风,关节活动不利,甚者关节肿胀等症状即可诊断为“产后风”。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一般不难诊断。六 鉴别诊断
1.痹证
产后风的外感风寒型与痹证的发病机制相近,临床表现也类似,病位都在肢体关节。但产后风只发生在产褥期,与产褥生理有关,痹证则任何时候均可发病。若产后身痛日久不愈,迁延至产褥期后,则不属本病,当属痹证论治。
2.痿证
二者病位均在肢体关节,但产后风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点,有时亦兼有麻木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而痿证则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特点,肢体关节一般不痛。七 治疗
中医以疼痛部位、性质为主要依据,结合伴发症及舌脉辨证论治。
1.血虚证
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等)。
2.外感风寒证
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疼痛剧烈,宛如针刺,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遇热则舒,伴恶寒畏风,舌苔薄白,脉濡细,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当归、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芍药、甘草等)。
3.血瘀证
肢体关节疼痛较重,痛有定处,麻木、发硬、重着,屈伸不利,伴恶露量少,舌暗、苔白,脉弦涩,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羌活、地龙、鸡血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香附、益母草、牛膝、五灵脂、蒲黄等)。
4.肾虚证
产后腰酸,足跟疼痛,伴头晕耳鸣,舌淡暗,脉沉细弦,方用养荣壮肾汤加减(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等)。八 预后
本病多为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褥期起居不慎,当风感寒,居住环境潮湿阴冷等引起,若能及时治疗,调摄得当,大多可以治愈,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日久不愈,正气愈虚,经脉气血瘀阻愈甚,虚实夹杂。可致关节肿胀不消,屈伸不利,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可致痿痹残疾。九 预防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注意产褥期护理,避风寒,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适当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按摩科最早设立在唐朝。
魏晋隋唐时期是按摩发展史上的鼎盛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按摩得到朝廷的认可,当时的太医署或太医院专门设置按摩专科,而且还开始有组织的教学工作。
如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在太医院即设有按摩科,按摩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三个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医学教育之一。
按摩学的形成阶段
先秦两汉时期,按摩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在中医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时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胃痛、心痛等,并描述有关按摩的工具,如“九针”中的“圆针”“鍉针”,可见当时按摩和针灸的关系密切,常常结合使用。
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在《金匮要略》中首次记载了“膏摩”方法。当时神医扁鹊用按摩、针灸成功抢救尸厥患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