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 ——孩提;
女孩7岁 ——髫年;
男孩8岁 ——龆年;
幼年泛称 ——总角;
10岁以下 ——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 ——舞勺之年;
15~20岁 ——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女至30岁 ——半老徐娘;
20岁(男) ——弱冠;
30岁(男)—— 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 ——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
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还历之年;
7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 —— 耄耋之年;
100岁 ——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我国古代对人的年龄岁数,有一个别称。如13岁 叫“舞勺”,15岁叫“舞象”,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 顺”,70岁称“古稀”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140岁叫“古稀双 庆”。下面就对一些别称做一解说。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 “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 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 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 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 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 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 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 际,羞言霸道。”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
十岁称“幼学之年”。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十三岁称“舞勺之年”。语出《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勺是一种管乐器。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
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十四岁常称“二七”。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十五岁称“志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来就以志学为十五岁的代称。
女子十五岁称“及笄”或“笄年”。笄,即女子束 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及笄”、 “笄岁”谓女子十五岁。如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谈献三·抱松女》:“宣城诸生罗恺妻孙氏,年始笄,遇兵变,从姑避山中松下。”《儒林外史》第十回:“鲁 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宋代柳水《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宫腰指女子的细腰)。
女子十六岁称为“破瓜”、“及瓜”。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可拆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晋人孙绰《情人碧玉歌》之二:“碧玉(女子名)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如同二七一十四,十六岁称二八。如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女子十六岁还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梁家熏指女子美丽的眉毛,梁指东汉外戚权臣梁翼,史称其妻“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黛指眉毛。
十八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
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礼 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后来人们就称二十岁为“弱冠”、“始冠”、“及冠”、 “冠岁”、“加冠”、“冠年”等。不满二十岁为“未冠”或“未成冠”。《汉书·叙传下》:“贾生矫矫,弱冠登朝。”贾生指汉朝名士贾谊。宋叶适《司农詹公 墓志铭》:“公始冠,第进士。”第进士,即科举得中进士。《旧唐书·崔胤传》:“冠岁名升甲乙,壮年位列于公卿。”甲乙即甲科乙科的并称。汉时科考分甲乙 丙三科,升甲乙,即科科考及第。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的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南朝梁人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新唐书·车服志》:“未冠者童子髻。”北齐颜 之推《观我生赋》:“未成冠登仕。”
弱冠还称“弱年”、“弱龄”、“弱岁”。如晋陆 机《赠第士龙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在另一本上“弱年”作“弱冠”,可见弱年与弱冠同义。南朝梁人任昉《<王文宪集>序》:“时司徒袁粲,有世之度,脱落尘俗,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叹曰:'衣冠礼乐在是矣!’时粲位亚台司,公年始弱冠。”可见弱龄也是弱冠之年。唐柳宗 元《同刘二十八述旧怀言》诗:“弱岁游玄圃,先容幸弃暇。”孙汝听注:“弱岁,谓弱冠也。”
古时还称二十岁为“七尺”。《周礼·地官·乡大 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注释说:“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为什么 以七尺来代称二十岁呢?因为古时尺短,一尺只合二十多厘米,七尺才一米多,正是成年人的身体高度。,而二十岁算成年人,所以以七尺代二十岁。
女子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花信本指开花的信息。相传应花期而吹来的风有二十四番,故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
三十岁称“而立”、“立年”、“始立”。《论 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还就称三十岁为“而立”、“始立”。如鲁讯《华盖集·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 立’之年。”清吴伟业《海虞孙孝维三十赠言》诗:“始立何容减宦情?”“立年”是而立之年的省语。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九:“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三十岁还称“始室”、“壮室”。《礼记·内 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有室即有妻子,所以始室指三十岁。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壮室”源 于《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唐代蒋防《霍小玉传》:“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 岁。”
四十称“强仕”、“不惑”。《礼记·曲礼上》: “四十曰强,而仕。”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是气力强也。所以以前称四十岁为“强仕之年”。明代东阳《和沈地官时游城西朝天 宫韵》:“君今已强仕,我亦非儿童,及时不努力,倏忽成老翁。”“不惑”源于《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人以不惑为四十的代称。陶潜《饮酒》诗之 六十:“行行而不惑,淹留遂无成。”
五十岁称为“艾服”、“及艾”、“知命”、“知 非”、“杖家”。《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艾,指艾的苍白的颜色。孔颖达注释解说:“年至五十,气力已衰,发苍白如艾色也”。“服官政” 即是做官从政,后来就以“艾服”作为五十岁的代称,北周人王褒《太保尉迟纲碑铭》:“年逾艾服,任重台衮。”台衮即台辅,古时三公宰辅的官位。
因五十岁称艾,所以五十岁也叫“及艾”。如明人 归有光在《道难》中说:“而余门人沈孝,年已及艾,有原宪之贫。”“原宪之贫”是个典故。原宪是孔子的弟子,是个清高贫寒之士。原宪住处十分破烂,上漏下 湿,杂草丛生。子贡乘高车驷马去见他,原宪杖藜而应门。子贡说:“嘻!先生何病?”原宪对答说:“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 也。”子贡愧而不前,后来“原宪之贫”就成为文士清贫的典故。
《论语·为政》:“五十岁而知天命。”知命指认识天命,按现在的说法,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后来就用“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如郭沫若《沸羹集·无题》:“照年龄来说,我已是知命晋一的人,但不知怎么的,我却感觉着一切都还年轻。”“知命”,也作“知命之年”。
《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蘧伯玉是春秋时卫国人,是一个急求上进,而且勇于改过的贤大夫。这句话是他五十岁时知道了前四十九年的过失。后来就以“知非”代称五十岁。如白居易《自咏》诗:“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尊老制度,古已有之,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 《礼记·王制》说:“五十杖于家。”意思是五十岁时可以拄着拐杖自由地在家中行走。后来就把“杖家”作为五十岁的代称。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山东,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五十岁还称“大衍之年”或“半百”。大指大数, 衍即演。大衍,指大数演褂。《易·系辞上》:“大衍指数五十。”意思是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古人又解释“五十”的含意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后 人就以“大衍”代称五十,如鲁讯《书信集·致台静农》:“但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
半百即五十人人皆知,但多指岁数,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年过半百等。
五十一岁称为“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将近六十称为“望六”。“望”是接近的意思。
六十岁称为“六秩”、“花甲”、“花甲子”、“杖乡”、“耳顺”、“耆”(qí音旗)。
前 文曾说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六十 岁。如李准《大年初一》:“今年是'鸡年’,阮辛酉(人命)是属鸡的,六十年花甲子,到正月初一,阮辛酉算是整整六十岁了。”
“杖乡”同“杖家”一样,来自《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意思是六十岁可以拄行走于乡里。南朝梁人任昉《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尚齿,指尊老。矜,注重、崇尚之意。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其注释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所谓“微旨”指精深微妙的意旨。后来就用“耳顺”作为六十岁的代称。《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
六十也叫耆。《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汉书·孔光传》:“大师光…今年耆有疾。”
六十一也称“开七”或“华甲”。开七前已说过,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六十一岁为·
“华甲”。如《西游记》第二十回:“(老者)道:'痴长六十一岁。’行者道:'好!好!好!华甲重逢。’”
六十四岁也称“破瓜”。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 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为六十四岁的代称。宋人杨亿《谈苑》:“吕洞宾仙翁多游人间……。洎(人名)见之,索纸笔八分书七言一绝留题,颇言将佐鼎席 意。末句云:'功当成在破瓜年。’俗以破瓜为二十八,洎果六十四,乃其兆也。”
年将七十称为“望七”。文珦《冬日遣兴》诗: “吾年亦云衰,逾六已望七。”诗圣杜甫的《曲江》诗之二曾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句,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 “古稀”也作“古希”。明人李贽《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宋代李昂的《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地位到公辅,耆艾过稀年。” 耆艾是尊长的意思。
《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国指都邑和国 都。意思是说七十岁可以拄杖行走于都邑国都。后来就用“杖国”作为七十岁的代称。唐代官仪《代刘幽州清致仕表》:“钟漏已殚,齿历云暮,杖国之年斯及,夜 行之惧载深。”这是上官仪为刘幽州写的请求退职的表章,意思是将到七十,年高衰迈之意。
七十岁还称“致仕之年”、“致政之年”、“悬车之年”、“悬车之岁”。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礼 记·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 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所以致仕之年、悬车之年(岁)都作为七十岁的代称。如唐许浑《贺少师相公致证》诗序:“少是反相公未及悬车之年,二表乞罢将 相。”清人梁章钜《归日琐记·七十致仕》:“若今人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则致之期,即不必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归,皆未及悬车岁。”
七十一岁称“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七十七岁称“喜寿”。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所以这么称呼。将近八十谓之“望八”。韩愈《司业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无憾,我竟不充。”
八十岁称“八又称“耋”(die音喋)。《诗· 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毛注解说:“耋,老也;八十曰耋。”陆游《书志》诗:“况今蒲柳姿,俯仰及大耋。”与“耋”相关,还有个多解的寿 称――髦(mao音帽),毛杜预皆说:“八十曰髦。”《礼记·曲礼上》说:“八十、九十曰髦。”汉代宽《盐铁论》中说:“七十曰髦。”由于众说纷芸,所以 一般指七十至九十岁的高龄。
八十岁还称为“杖朝”。《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意谓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后来就把“杖朝”用作八十岁的代称。清赵翼《初用拐杖》诗:“我年届杖朝,卅载林下叟。”
八十八岁称“米寿”。因米字可以分为八十八三个字,所以称八十八为米寿。
将近九十称“望九”。如明人吴晋《与林茂之前辈书》:“先生以望九之年,犹灯下书头字。”
九十岁称九秩。宋任广《书叙指南》说:“九十曰 髦,又曰□(左雨右台)背,又曰鲵齿,又曰黄耇,又曰眉寿,又曰冻梨。”“□(左雨右台)”(yi音宜),即河豚,背指老人背上生斑如鱼。“齿”指老人齿 落后又生的细齿,黄的黄指老人白头发脱落后又生长的黄头发。耉(音gou,苟),高寿的意思。眉寿,即豪眉,老人长出的长眉毛。冻梨指老人面皮上生有斑黑 如冻梨一样。以上种种都是老人长寿的特征,通常指高寿,但也作九十岁的代称。
九十岁还可称“九龄”。语出《礼记·文王世 子》:“文王谓武王曰:'女(即汝)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者。’文王曰: '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我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面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原来周文王寿命为一百,周武王为九 十,后文王给武王三岁。文中的“九龄”即指九十岁。郑玄对其注解说:“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如宋代范成大《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如何千万寿,不待九 龄终。”但“九龄”也指九岁。如陶潜《责子》诗:“通(人名)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九十九岁称“白寿”。因为白字是百字少一,所以作为九十九岁的寿辰。
一百岁称“期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 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孙希旦还进一步解释说:“百年者饮食、居 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所以百年称“期”。如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
顺便说一下,人死时的年龄称为“终年”、“卒年”或“落年”。其中“落年”不大常见。宋人罗泌所著《路史·后记七·小昊》曰:“小昊青阳氏……在位八十有四载,落年一百有一。”小青阳氏,指传说中黄帝的儿子之一,东夷集团的首领。
再 说几句日本人的寿称。日本人称八十岁为“伞寿”。因为汉语中的伞子日文简体字中没有“十”上的两个点,字形就是上八下十,成八十的意思。日本称九十岁叫 “卒寿”。因为“卒字”在日文中简写为上九下十,就是九十了。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中文卒字含有死亡的意思。另外,“喜寿”、“米寿”、“白寿”等都 与我们一样。但喜寿的解释不同,日本喜字的简体写法是三个七字呈品字形重叠起来,近似七十七之意。这些相同处大概是因为日本文字源于汉字之故吧。
以上来自网上。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王还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意思是二三岁的小孩子,还在襁褓里可以逗他笑,可以提抱。
4、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意思是男孩子八个月长牙齿,八岁换牙,女孩子七个月长牙齿,七岁换牙。所以用龆龀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意思是开始可以入学了。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意思是收起头发打结,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婀娜多姿的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岁少女。
9、及笄:女子15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0、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16岁女子。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60岁。
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用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14、古稀:70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酒随时都可以喝,但是70岁的人很少,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5、耋:70-80岁。
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意思是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6、耄:80-90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17、期颐:100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命名特点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编辑本段]简介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编辑本段]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编辑本段]称谓释义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编辑本段]称谓汇总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编辑本段]年岁称谓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