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惊厥药:可以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常用药物包括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副作用包括嗜睡、思维不清晰、步态不稳和脚肿胀。
抗抑郁药:对于情绪明显低落或消沉者,可以使用具有增强疼痛缓解效果的抗忧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多虑平等。
激素类药:这类药物具有消炎祛肿和脱敏作用,并且具有稳定细胞膜功能的作用。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或神经根受压或神经髓鞘脱失而致神经痛的病人,可以口服地塞米松或泼尼松;也可用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行硬膜外腔阻滞或局部神经封闭,以达到稳定细胞膜功能、消除局部炎症和止痛的效果。
维生素类药:具有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等作用,常选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口服或肌注治疗。
血管扩张药:周围神经的血液供应依赖于局部的血管,血液循环的障碍可导致周围神经发生病变,从而导致疼痛。周围血管扩张剂如地巴唑等均可改善神经周围血液循环,加快神经修复,缓解局部神经疼痛。
脱水药:神经痛的某些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或颈椎间盘突出等,使急性的神经根受压水肿,从而导致剧烈的神经根疼痛。此时,可以考虑使用脱水剂。临床上较常用的是甘露醇、呋塞米等。神经痛服用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的效果比较好。要根据具体的神经痛病因(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间神经痛),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
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对大部分的神经痛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它们有嗜睡、头晕、恶心的不良反应;还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症。使用过程中要警惕上述副作用。
加巴喷丁对于疱疹后的神经痛效果较好,逐步增加服用剂量后,可以明显缓解疼痛。要避免给有摔倒和骨折病史的老人服用,因为它可能导致晕厥、共济失调、行走不稳。
拉莫三嗪原本是抗癫痫药物,现在证实对于神经痛也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在服用卡马西平的基础上加用后,可以辅助治疗神经痛,更好的缓解症状。但是对于未使用过抗癫痫药物的患者,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执业西药师:一、中枢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已知中枢递质达30余种,现介绍几种重要的递质、受体和功能。
1、乙酰胆碱(Ach)在中枢分布广泛,受体分M及N型,功能与运动、记忆、警觉及内脏活动有关,中枢Ach主要为兴奋性递质,如动物激怒时,脑内Ach释放,睡眠时Ach释放减少。
2、去甲肾上腺素(NA)NA在中枢内分布较集中,主要在下丘脑等处,受体分α和β型,功能与警觉、睡眠、情绪等等调节有关,当中枢NA能神经元活性增高时,表现愉快、激动等效应。
3、多巴胺(DA)DA在脑内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DA集中分布在纹状体、黑质和苍白球,受体D1及D2型。脑内DA能神经通路有①黑质-纹状体通路:属于锥体外系,使运动协调。当此通路的功能减弱时引起怕金森病,功能亢进则出现多动症。②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功能与情绪、情感有关。③中脑-皮质通路:功能与精神、理智有关。④结节-漏斗通路:主管垂体前叶的内分泌功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第②、③条通路第功能失常,并伴有脑内DA受体增多。抗精神分裂症药通过阻断这两条通路的D2受体发挥疗效。阻断黑质-纹状体和结节-漏斗通路分别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和内分泌方面改变。
4、5-羟色胺(5-HT)在中枢内以松果体含量最多,受体分S1及S2型。功能是维持情绪和情感的稳定,参与体温、睡眠、内分泌等调节。5-HT的功能以抑制、稳定为主,而NA以兴奋、激动为主。
5、γ-氨基丁酸(GABA)存在于脑内,以黑质、苍白球中含量最高。GABA是中枢抑制性递质,如癫痫患者大脑皮层缺乏GABA可引起惊厥,丙戊酸钠因能抑制GABA降解而对各种癫痫发作有效。
6、内阿片肽为内源性阿片样肽对简称,脑内以纹状体、下丘脑垂体含量最高。阿片(主要有效成分为吗啡)有镇静、催眠、镇咳、抑制呼吸等作用。
7、组胺(H)脑内组胺的分布很不均匀,以下丘脑和网状结构含量较高,受体分H1及H2型。有调节精神活动、降低体温、增加水摄入和引起呕吐等作用,脑内H1受体激动呈现兴奋,H2受体激动呈现抑制,抗组胺药的嗜睡副作用可能与阻断H1受体有关。
8、前列腺素(PG)PG在各脑区分布均匀,已知多种PG都有致热作用,以PGE2致热作用最强。中枢PG合成酶(环氧酶)抑制剂如乙酰水杨酸使PG合成减少而呈现解热作用。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基本方式
(一)直接作用于受体:激动或阻断受体。
(二)影响递质的传递过程:影响合成、储存、释放、再摄取、代谢及灭活。
(三)影响神经细胞能量代谢及膜稳定性。
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1、中枢兴奋药。
2、中枢抑制药:全身麻醉药、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及解热镇痛抗炎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