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g xī ròu bìng
2 英文参考intestinal polyposis
polyposis intestinalis
3 疾病分类普通外科
4 疾病概述息肉是指任何起源于胃肠粘膜表面并凸入腔内的病变。根据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息肉病的意义在于其引起出血及其恶性转变的倾向。肠息肉及肠息肉病包括色斑息肉综合征、儿童型直肠息肉、结肠与直肠腺瘤、结肠家族 *** 肉病等。
外科治疗原则:根据肠息肉的诊断、部位、数目、形态、患者年龄以及有无癌变,决定治疗方案,结肠息肉一般予以切除或破坏。
色斑息肉综合征:由于消化道病变范围广泛,应在发现有较大的息肉或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肠道大出血时,才给予手术治疗。
儿童型直肠息肉:如蒂较长,可使用手法摘除。
结肠与直肠腺瘤:1.给予缝扎切除。2.在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下电灼切除息肉。3.剖腹做腺瘤切除。上述所有摘除的腺瘤均须送病理检验。
腺瘤癌变:无蒂、直径>2cm时,术中切除后送冰冻切片。如有癌变,根据病变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和肠壁浸透深度等情况决定手术。如已有淋巴结转移,应按大肠癌根治手术原则处理。
结肠家族 *** 肉病:原则上做广泛切除,根据息肉所在部位决定手术方式。
术后处理:1.门诊患者行手法摘除和电灼术后,应观察12小时,无出血征象后方可出院。2.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5 疾病描述在肠道广泛出理数目多于100颗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临床表现,称为息肉病。
6 症状体征1.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可癌变,属于错构瘤一类。多发 *** 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为黑斑,也可为棕黄色斑。此病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2.家族性肠息肉病 与遗传因素有关,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 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如直肠病变轻轻.可作全结肠切除及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内腺瘤则经直肠镜行电灼切除或灼毁。为防止残留直肠内腺瘤以后发生癌变,故需终身随诊。如直肠的病变严重,应同时切除直肠,作永久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3.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
7 疾病病因1.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可癌变,属于错构瘤一类。多发 *** 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为黑斑,也可为棕黄色斑。此病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2.家族性肠息肉病 与遗传因素有关,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 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如直肠病变轻轻.可作全结肠切除及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内腺瘤则经直肠镜行电灼切除或灼毁。为防止残留直肠内腺瘤以后发生癌变,故需终身随诊。如直肠的病变严重,应同时切除直肠,作永久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3.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
8 病理生理1.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可癌变,属于错构瘤一类。多发 *** 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为黑斑,也可为棕黄色斑。此病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2.家族性肠息肉病 与遗传因素有关,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 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如直肠病变轻轻.可作全结肠切除及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内腺瘤则经直肠镜行电灼切除或灼毁。为防止残留直肠内腺瘤以后发生癌变,故需终身随诊。如直肠的病变严重,应同时切除直肠,作永久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3.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
9 诊断检查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
10 治疗方案根据肠息肉的诊断、部位、数目、形态、患者年龄以及有无癌变,决定治疗方案,结肠息肉一般予以切除或破坏。 色斑息肉综合征:由于消化道病变范围广泛,应在发现有较大的息肉或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肠道大出血时,才给予手术治疗。
11 预后及预防无特殊。
治疗肠息肉病的穴位 长颊麻痹,面神经痉挛,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
长髎拼音:chángliáo英文:KǒuhéliáoLI19概述:长髎为经穴别名。长髎即口禾髎穴。见《针...
和窌拼音:héliáo英文:KǒuhéliáoLI19概述:和窌为经穴别名。即口禾髎穴。《备急千金要方》...
长频拼音:chángpín英文:KǒuhéliáoLI19概述:长频为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肠道长息肉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肠道长息肉的原因
1、机械损伤和大便 *** :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 *** 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息肉的蒂实际上主要为肠的蠕动使凸起的息肉上下移动,牵拉形成的过多黏膜。
2、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 *** 肉形成的基础。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结、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研究表明,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此外,高纤维饮食,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3、炎性 *** :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 *** 肉。
4、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表明,腺瘤 *** 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肠腺瘤 *** 肉基因APC是一种抑癌基因,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直肠癌变。
肠道长息肉的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治疗方案的选择依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而定。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或镭射或微波切除术。术前行肠道清洁准备,在凝血机制无障碍的情况下进行切除,术后进食少许流汁或禁食1~3天,限制活动量,静脉给予止血如酚磺乙胺3.0g/d、抗炎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保护肠黏膜双八面体蒙脱石等治疗,密切观察大便颜色、肠鸣音等,密切注意有无出血穿孔发生
1高频电凝切除术: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②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③“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④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
2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3分期分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4镭射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用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