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是人体的穴位,别称热府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所属经络为足少阳胆经。其穴义是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基本介绍中文名 :风池穴 出处 :《灵枢·热病》 分类 :穴位 别称 :热府穴 位置 :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附注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所属经络 :足少阳胆经 取穴方法,解剖,主治疾病,穴位配伍,刺灸法,名词解释,气血特征,运行规律,功能作用,治法, 取穴方法 人体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项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缘与胸锁乳突肌上端后缘之间凹陷处。当风府与翳风之间,或颞骨乳突尖(下端)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连线的中点。 《针灸甲乙经》:“在颞颥(脑空)后发际陷者中”; 《外台秘要》:“夹项两边”; 《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 《医学入门》:“耳后一寸半,横侠风府”; 《针方六集》:“侠风府两傍各开二寸”; 《循经考穴编》:“平耳坠微上,大筋外发际陷中,与翳风相齐”。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疾病 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炎,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高血压,精神病,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荨麻疹。 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丝竹空穴,治偏正头痛; 配脑户穴、玉枕穴、风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视; 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风; 配风池穴、血海穴、百虫窝穴,治疗荨麻疹。 刺灸法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风池穴(热府) 名词解释 (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面部穴位示意图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理同风池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Tip: 1、以食、中指一起 *** 风池穴,联合嘴唇正下方的凹窝承浆穴按压之,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圆形小骨前方凹陷处神门穴,能够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头痛和紧张。 2、以两手指罗纹面,紧按风池穴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做30次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宜,此法能对安神催眠较为有效。 偷懒小办法”——梳头 人体头部穴位较多,可以用木梳,或者是手指腹每天从前发髻向头顶轻轻梳理,这样能同时对头部穴位 *** ,有助于全身放松。对于男士而言更应常梳头,因为额部有前列腺的全息穴区,同时头部的许多穴位有调神舒肝的功效。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时间:2019.7.11 下午14:00—17:00
地点:玉衡分馆-番禺徐和堂
导航地址:广州番禺洛浦街碧桂大道3号恒达科技大厦509
(地铁2号线南浦站A出口右转直走50米处)
课程主讲:祖红
课程内容:手部刮法(手三阴和手三阳)
学习人员:玉衡公益2群(番禺)报名接龙共20人
手部的刮法
十二经脉循行歌诀:
从胸走手手三阴,手三阴经肺包心
从手走头手三阳,手三阳经大三小
从头走足足三阳,足三阳经胃胆膀
从足走胸足三阴,足三阴经脾肝肾
首先讲手三阴经:
1. 手三阴经具有稳定心肺功能的作用,在刮痧时如果被刮者有心肺疾病的,还有六十岁以上老人家我们应首先刮手三阴经稳定心肺功能,防止在刮痧过程中晕板。
2. 左心包右尺泽具有引血下行的作用,什么情况下需引血下行呢?
下肢循环不好的需引血下行如:膝盖无力,糖尿病脚,血栓性脉管炎呀等等。
一、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解肝的血瘀,三焦经解肝的气瘀。
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为厥阴经,同气相求,故心包经可舒肝解郁活血,心包又代心受邪保护心脏。
心包功能上亦主血脉藏神,治疗范围包括偱环系统消化系统及情志精神等,更偏向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李氏砭法中心包经可消除心包积液,心包经刮透后一次一般可以消除心包积液30%左右。
重点穴位:
1. 内关穴—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 纹上2寸掌上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健之间,用于急救晕板时可重按
2. 大陵穴—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 治疗心脏病的主穴。
治疗口臭要穴:劳宫、大陵、人中、内庭
3. 劳宫穴— 清心泻火,降逆除湿,泻心火。 刮痧中,荨麻疹、湿疹、面疮 等会用到此穴。
荨麻疹病例配穴:曲地,劳宫,血海,合谷,委中,膈俞,风池,风府,风市再加上患处刮。
心包经前臂1/3段是乳腺的一个全息反射,刮时力求出痧治疗疾病。
二、手少阴心经
“心为君主之官”心经对于心脏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心经主心神神不归位则会失眠,故失眠常刮此经络。
重点穴位:
1. 神门、通里、灵道在失眠中常用到。
2. 极泉穴— 可用于急救,老年痴呆,帕金 森,心脏病,中风,心肺疾病 都要用到此穴。
失眠重点穴位:翳风、神门、通里、灵道、耳后安眠,整个头部,枕骨。
三、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的起始经脉,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
重点穴位:
1. 尺泽穴— 取穴时将手掌向上,微屈肘,在 肘横纹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交 点处取穴。
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
2. 孔最穴— 在前臂前区,尺泽与大渊连线, 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筋病中治肩周炎,肩臂痛,膝痛。
3. 大渊穴— 掌心向上,在掌后第1横纹上, 可摸到脉搏跳动处。
主治:无脉症,脉管炎,咳嗽,肺炎,心动 过速,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大 渊经常按可补肺气,在刮痧过程中刮 后在大渊处打磨可补肺气。
4. 少商穴— 在手指,拇指末节的桡侧,指甲 根角侧上方0.1寸处。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咽喉肿 痛。可用于刺络放血。
四、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商阳止于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则表现为引热伤津液的症状,表现为目黄,咽喉肿痛
甲状腺四穴:臂臑,手五里,肘髎,曲池。
甲状腺问题主要是肝阳上亢,痰湿互结,颈椎第7节错位引起的,所以有甲状腺问题的脖子一圈要刮到,颈推第7节要寸刮,甲状腺四穴刮后磨热,磨出黑痧。
五、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经与胆经同属少阳经,同气相求,故三焦经可舒肝理气。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横膈以上为上焦以心肺为主。上焦如雾,指的是水谷精微的气化状态,具有纯净的特点。横膈以下到肚脐以上为中焦,以肝胆脾胃为主,中焦如沤,指的是食物的消化吸收传输水谷精微推陈致新。肚脐以下为下焦,以肾膀胱大小肠为主,下焦如渎,指的是下焦传导糟粕,排泄二便,分清秘浊。
三焦经直通头面,所以此经的症状多表现在头部和面部,如:头痛,耳鸣,咽肿,面部肿痛等,三焦经主人身体的闪分泌系统,主人的情志。
重点穴位:
1. 液门穴— 取穴方法:俯掌微握拳,于第 4、5指指缝间,指蹼缘后方赤白 肉际处取穴。
主治: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舌痛,耳鸣, 耳聋,眼睑无力,目赤,视疲劳。
2. 中渚穴— 取穴:俯掌握拳,在手背第4、 5 掌骨头之间,掌指关节后方凹 陷处取穴。
主治:目赤,咽喉肿痛,耳鸣,耳聋,落 枕,颈— 肩痛,关节炎。
3. 外关穴— 取穴:伸前臂俯掌,于晼背横中 点直上2寸,在尺骨与桡骨之间 处取穴。
主治:外感表证— 感冒,发热,风寒,头痛
五官疾病— 耳鸣,耳聋,目赤肿痛
4. 支沟穴— 取穴:于腕背横纹中点,上四横 指,前臂桡骨之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便秘要穴,支沟+照海治便秘
5. 翳风穴— 取穴于耳垂后方,距耳根约 0.5cm处之凹陷处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面瘫,牙 关紧闭,牙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经靠心经供应气血的,如果心脏有问题,小肠经就先有征兆,手太阳小肠经是反映心脏能力的镜子。根据小肠经的循行走向可以看到,它主要治疗肩背,颈椎,脸部,耳朵,它的循行走向就是它所主的病症,所以如果有肩周炎整个肩膀肩胛区,小肠经都要刮到。
正课内容讲完了,下面来一波实操花絮。
以上就是本次互刮分享会的全部内容,干货满满哟,我们整理出来,图文并茂,既能与未报上名的砭法爱好者分享,也方便已学者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
预告:下周四第三课——颈部刮法与耳部刮法
亲们,下周见啦!(7月18日)
《黄帝内经》中记载,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其实就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穴道数量在历代的发展中,慢慢地累积,到明朝的《针灸大成》,就已经记载了有三百六十一穴。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每一个经络上的穴道数量不一,例如膀胱经上最多,有六十七个穴道,心经、心包经最少,各有九个穴道。穴道的数量那么多,临床上究竟有哪些穴道可以选用?
明朝的一位医生因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发展了十二个
穴道,在《针灸大成》中称之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
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针灸大成》里面收录编成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1]
它的总诀是这样写的,“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
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就是说虽然有三百六十个穴之多,不出这十二个穴,只要补泻的处方正确,就什么
病都能治了。而且还说治病有如神灵,应手即愈,就像用热水泼在雪地上,一下子就溶化了。还说这些穴道是北方之神所传授的。因此,针一扎进穴道,连金锁都可
以打开。在这个歌诀里面还有:古人传授任何一种技艺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的,所以歌诀说: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就是说,只能够教给那些好的
弟子,不是好弟子,就不能教他。
这十二个穴道中,有八个是在膝至足,四个在肘至手。
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只要对针灸有一点概念的,几
乎每个人都知道,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道,可用以保养,也可用以治病的重要穴道。歌诀里说“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就是说三里穴的位置,膝眼又叫
“犊鼻”,在膝盖上有两个相当大的洞,长得有点像牛鼻子,外侧的叫“外犊鼻”,内侧的叫“内犊鼻”。足三里就在外犊鼻之下三寸,离膝胫骨棱一个拇指寸远,
也就是在两筋之中。主要功用治“胃中寒”,也可用以治疗心腹胀。胃中寒的症状,例如肠鸣,有“幽幽……”似水走动的声音,并且腹泻。
《四
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就是说只要是胃肠的病都可以找三里穴。外科方面,可以用治腿肿、膝、胻(胫骨)酸。内科方面,伤寒型的感冒,以及羸瘦、劳损,
都是因为慢性病,而肠胃功能已经很差了,变得羸瘦,还有“气蛊”,气蛊就是腹部因为消化不良以及水份不能良好地排泄而发生鼓胀的样子。还有,它还是一个很
好的养老用穴道,三十岁以上的人,针灸三里穴眼睛变宽,会看得清楚;因为大部分的人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形成所谓的“老花眼”了,眼睛可以看远,不能看
近。常扎这个穴就会变得很好,但是取穴要精确。针入八分或艾灸三壮。
依据我自己的经验,假如经常地针灸这个穴道,不但可以养老,而且假如要走远路,或要爬山,步行的能力也会比较好得多。还有这么一句话“若要安,三里常不
干”,就是说三里要经常用艾灸,烧出灸疤来,甚至于让它经常都是湿淋淋的,让它常有出脓的现象,可以治疗老年性的病,例如血压高之类的毛病,经常灸它,可
获得很好的血液循环,血压就不会升得太高。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它在脚的第二指、第三指的中间
的这个脚丫子上五分,最主要可用以治疗四肢冰冷的现象,可以用治喜爱安静而不喜欢声音的“胃经热象”,长风疹块的瘾疹现象,咽喉痛,呵欠频数及牙疼。其实
频频呵欠就是缺氧了,牙疼在中医的概念上面,认为牙属于阳明,下牙属手阳明大肠经,上牙属足阳明胃经,这里的牙疼就是上牙疼。另外虚极而不能吃东西,针这个穴立刻就好了。
曲
池穴:是在手肘上面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找寻的方法是:手臂稍微弯曲起来,把手掌对着自己的心脏,手臂上最高的这一条经络线就称之为“手阳明大肠经”,
在这个经络上面的手肘弯弯处的穴道就叫做“曲池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说“曲池拱手取”,拱着手找寻;“屈指骨边求”,在骨头的边缘可以找到它;它的作
用是“善治肘中痛”,可用以治疗肘的疼痛。又能治疗“偏风”,也就是中风半身不遂症状,还有手不能弯曲、不能收回来,表示这个手已经没有力,神经功能差
了,不能拉弓射箭了,因此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说“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要拉弓射箭,必须要用到这条大肠经的肌肉的劲,却使不上力了。大肠经发生问题时
也会“筋缓莫梳头”,扎曲池穴也有治疗的能力,还可以用治“喉痹促欲死”,就是喉头的血液循环差了,好像不能吸到气了,又治疗发热、全身性荨麻疹、瘾疹,
由这点来看曲池穴还有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
合
谷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气驻留的穴道,是在身体上的一个非常大的穴道,位置在大拇指跟食指的中间这个虎口,虎口开叉的上面一寸。它可以治疗“头疼并
面肿”,在《四总穴歌》里头,有这么一句“面口合谷收”,就是颜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疗;合谷还可以治疗“疟病热还寒”,就是疟疾先热而后冷的
打摆子症状。也可治齿龃及鼻衄,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开言”,牙齿咬得很紧,不能张口说话,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可是要注意,合
谷跟另一个叫三阴交的穴道,在孕妇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导致流产。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太子,他很喜欢医学,有一次看到一位孕妇,把了脉后,希望证实自己的判
断,要剖腹看一看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或者是双胞胎,跟他同行的医师徐文伯说不可以这样,用针剌合谷及三阴交这个胎就可以顺利产出;所以合谷、三阴交
在孕妇身上不可以随便扎针,要非常小心的。
委
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膝盖的后面,大腿与小腿交会的腿弯弯处,又叫做“膕”的横纹正中央。可以用来治疗腰痛不能站直起来,而且引到背脊梁都沉
重不堪,筋也不能够舒展开来,“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四总穴歌》也有“腰背委中求”的用法。又可以治疗“风痹复无常”,什么叫风痹呢?
痹就是血液不通,古时候把痹病分为三大类叫做风、寒、湿三痹,风痹是会走动的又叫做“行痹”,寒痹是会很痛的所以又叫做“痛痹”,湿痹是重着而不动的所以
又叫“着痹”,风痹是于风所引起的血液脉络的不通,因此叫他做“风痹”或叫做“行痹”,为什么讲“无常”?就是因为它痛不固定一处,到处跑着痛。“膝头难
屈伸”也可用这个穴治疗,不能够弯屈、也不能够伸展,那么“针入即安康”,可是必须注意这个穴道不可以使用艾灸,因为它底下有一个很大的血管。
承
山穴: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道,在现代医学称之为腓肠肌的下方,古人叫做腨,也就是小腿肚,这个地方长得像鱼的腹部,所以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里头,就叫
它“鱼腹”,它位于腨肠分肉间,善于治疗腰痛,又可以通大便,用来治疗痔疾、大便难,又能治“脚气并膝肿”。如果肢体的“展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剌
便安”,扎了针就会痊愈了。
太
冲穴:足厥阴肝经的俞穴,也是肝经的原穴,在足大趾二指之间的脚丫子直上大约二寸的地方,这个穴道最主要的作用,可用以判断以及了解人的生死,在这个穴下
方有一个动脉经过,如果量测发现这儿的血脉不动了,这个人生命就垂危了。这个穴也能医“惊痫风”,惊痫是什么呢?就是被惊吓而发生抽筋、口吐白沫、眼睛向
上翻等等这种现象,中医把突发的病叫做风,所以称之为“惊痫风”。太冲也可以治疗咽喉的毛病以及心脏病,由于肝经主筋,所以它还能治两足走路不方便。并且
还可用以治七种疝气中的“偏肿坠”现象,也就是从一边的阴囊或者从大阴唇穿出来,太冲穴就是个很好用的穴道。除了用太冲穴以外,还有一个穴叫做“三角
灸”,在肚脐的下方,而左偏坠可以灸右边,右偏坠可以灸左边,再加上太冲穴,效果非常的好。另外太冲也可以治疗眼目似云朦,就是眼睛前面朦朦的,好像盖了
个东西似的。它又能够治疗腰痛,而且还“针下有神功”。
昆
仑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当中有3个膀胱经的穴道,委中、承山还有昆仑,位置在足外踝的后方与足跟筋的中间,它可以用来治疗足
抽筋,腰和臀部疼痛。也被用来治暴喘满冲心,也就是突然的发喘,心区满胀;又可以用来治疗举步行不得,一动就疼得呻吟,如果想要求得安乐,可考虑用昆仑穴
治疗。昆仑加委中用来治疗腰背痛效果非常的确实。
环
跳穴:是在胆经的穴道,在臀部腰下头胯的枢纽上侧边,是一个满大的穴道,环跳穴上面的肌肉非常的肥厚,要用很长的针才能扎到穴位,有的时候甚至要用到六寸
长的针。取穴的方法比较特殊:侧卧,底下的腿弯曲,上面的腿伸直。它可以治疗“折腰莫能顾”,就是腰像是被折了似的,不能够弯腰也不能回头。对风、寒、湿
三痹都有效;又可治从胯部连到小腿肚的疼痛;转身的时候又重又痛,根本就难以忍受的,扎环跳穴也很快就可以好了。
阳
陵泉: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膝的前下方有一条骨叫胫骨,胫骨后面的一条骨,现代医学叫做“腓骨”而中医学叫做“辅骨”,辅骨的茎突也就是一个小骨头,这个小
骨头的前下方,有个洞,就称之为阳陵泉。《难经》有所谓的“八会穴”,其中有一个叫“筋会”,就是阳陵泉穴,筋就是肌腱或者是比较粗的肌肉束,阳陵泉就主
治筋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讲,“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就是在膝的下方外侧一寸的地方,可治“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膝肿、麻木、疼痛,以及叫做
偏风的半身不遂、而“举足不能起”,只要扎针深入六分,极其神妙。凡是扭伤了足踝、膝,或扭伤了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筋之会,阳陵泉”来治疗。
通
里穴:是心经的络穴,在手腕上方一寸,也就是神门上一寸的位置,此穴可以治疗“欲言声不出”以及懊恼怔忡这一类的心理层面的毛病。假如病人体质实,就有四
肢重以及头、腮、面颊红的情况;如果病人虚就不能吃东西,暴瘖,突然地哑了,或脸面没有颜色而且不光泽;都可以使用此穴治疗。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叉交大拇指与食指,而食指指到在手腕的上侧的挠骨边缘就是这个穴,可用以治偏头痛,还可以治疗遍身麻痹,痰涎向上涌出,牙齿咬紧的口噤,如果能补泻得宜,应手就可以好了。《四总穴歌》有“头项寻列缺”,就是说只要头部的与颈项的病都能用此穴治疗。
[1]
编者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为马丹阳所撰。马丹阳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原名人仪,字宜甫,又名钰,扶风(今属陕西)人。金代道家、针灸家。大定七年
(1167年),抛弃巨大家业,皈依重阳君出家,励行苦节,专务清静。医名为道名所淹。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于嘉泰甲
子岁(1204)十二月二十七日仙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