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内齿状线有两处,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齿状线以上肛管由内胚层的泄殖腔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粘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癌变时为腺癌;
齿状线以下肛管由外胚层的原肛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皮肤,被覆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癌变时为鳞状细胞癌。此外,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分布等方面都不相同。
扩展资料
实验原理:
窄带成像技术(NBI)属于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利用窄带光波的成像技术,能够强调血管和黏膜表面的细微结构,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血管分布,以415nm和540nm两个滤光片代替了传统内镜的宽带滤光器,光在黏膜的穿透深度取决于波长的长短,波长越短,穿透深度越浅。
NBI观察可清晰地显示组织血管形态,结合放大内镜(ME)功能的原理类似于显微镜,通过放大倍数,重点观察隐窝、腺管开口或黏膜下血管形态,NBI+ME对于黏膜细微病变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齿状线
肛管与直肠粘膜相结合处,有一条锯齿状的线叫齿线或梳状线。齿线距肛缘约2.5cm,位于内括约肌中部或稍低,男性平前列腺尖端,女性与会阴体齐高。齿线是胚胎期原始直肠的内胚叶与原始肛门的外胚叶交界处。齿线上下组织结构、神经、血管分布、淋巴液的回流等截然不同,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1)齿线以上的动脉来自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下动脉,其静脉为痔内静脉丛,流入门静脉系统; 齿线以下的动脉来自肛门动脉,其静脉为直肠下静脉丛,注入髂内静脉,最后入下腔静脉。齿线以上的淋巴向上回流,汇入内脏肠系膜淋巴结和髂内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汇入腹股沟淋巴结。所以肿瘤转移,齿线上的向腹腔,齿线下的向大腿根部。
(2)齿线以上的神经属于植物神经系统,没有明显痛觉,故手术时是无痛区;齿线以下的神经属于脊髓神经,痛觉敏感,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手术时是有痛区。
(3)齿线以上是直肠,肠腔内壁覆盖着粘膜;齿线以下是肛管,覆盖着皮肤。齿线以上的痔是内痔;以下的是外痔。齿线以上的息肉、肿瘤附以粘膜,多数是腺瘤;以下的肿瘤附以皮肤,称肛管癌,属皮肤癌。
(4)齿线是排便反射的诱发区,感觉灵敏。当粪便下行、抵达齿线时,齿线区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反射地引起内、外括约肌舒张,提肛肌收缩,使肛管张开 ,粪便排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