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庆笙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故乡在常熟,1940年留美,1944年历经曲折回国,并在当年成功生产出青霉素,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研制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盘尼西林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重要抗生素,如今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医学。在中国,第一批盘尼西林制剂是由樊庆笙研制的,并将其命名为青霉素。目前,樊庆笙个人的部分档案资料被收录到江苏省档案馆,他的女儿樊真美和樊真宁在捐赠档案时,讲述了父亲留学美国时,为拯救抗战中的伤病员,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日军层层封锁,飞越驼峰航线,将盘尼西林菌种带回中国的曲折经历。历史虽已远去,但那段经历,却依旧惊心动魄。贫寒学子的曲折人生樊庆笙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故乡在常熟,他的青少年时期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看到积弱积贫的中国受到列强欺凌,自小确立了发奋读书,科学救国的志向。记者在档案资料中看到,樊庆笙生于小职员之家,家境贫寒,人口众多,入不敷出,他从小聪明过人,1929年在苏州萃英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金陵大学森林系读书,第一年的学费是父亲借来的,进校以后,他年年获得奖学金资助,顺利完成学业。1933年,樊庆笙毕业时获得金陵大学最高奖项——金钥匙奖,并留校任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进攻,平津相继沦陷。档案资料记载,当时沿海各大城市高校纷纷西迁内地,金陵大学也西迁到了成都。1938年,樊庆笙与青梅竹马的周珊珍恋爱结婚。1940年夏,洛氏基金会给金大农学院一个留美名额,因僧多粥少,校方难以安排,于是,院里将一份奖学金分给三人,时间由三年改成一年,目标是硕士,学成后回校执教。樊庆笙由于工作勤奋,被院方作为首选三人之一。就这样,他暂别了身怀六甲的妻子,去美国留学,而当时周珊珍腹中的孩子,便是樊真美。樊真美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四岁前,自己都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留美的经历以及研制青霉素的经历很少对人提起,在他生命晚期,妹妹问起来,他才将这些经历告诉孩子们,扬子晚报记者也由此听到了他完整且曲折的故事。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修一年后,一位细菌系的导师看中了他的才华和勤奋,主动资助60美元帮助他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樊庆笙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度过,阅读大量的科技文献资料,练就了精湛的实验技术,并积累了广博的知识。樊真美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父亲到美国后改行攻读细菌学。1943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为了争取实践机会,他去美国南部的西格兰姆研究所工作,对方提供的待遇优厚,使他的生活为此大为改善。早有报国心同胞国内抗战,他要带着设备回国去就在这时,微生物学界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盘尼西林在美国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和生产,这种神奇的药剂应用,挽救了二战中成千上万伤病员的生命。樊庆笙敏锐地想到,中国人民正在艰苦抗战,前方将士天天流血,中国太需要盘尼西林了。他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必须赶快把盘尼西林移植到中国去,报效祖国。此时的他虽然有研究所待遇优厚的工作,却依旧归心似箭,无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上交通被阻断,归国艰难,他心急如焚。樊真美告诉记者,恰在此时,美国组建了一个援华机构——美国医药助华会,此机构决定在昆明援建一个包括装备、人员、技术在内的输血救伤的血库,用以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血库的设备和冻干血浆的制备技术在当时都处于医学进展的最前沿。因为缺少细菌学的检验人才,医药助华会便给樊庆笙发了一封信,邀请他参加。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既可以随医疗队回国参加抗日,同时又可以把盘尼西林的生产技术带回国。于是,樊庆笙毅然辞掉研究所的工作,去往纽约应聘。他向医药助华会会长Van Slyke坦陈了自己想进行盘尼西林研制的想法,对方表示理解和支持。于是,他请求帮助采购研制盘尼西林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溶剂,特别希望设法提供菌种。该机构备齐了他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并搞到两支极其珍贵的菌种,加上威斯康星大学又赠送的一支,他共带回国三支盘尼西林菌种沙土管,后来都用于生产盘尼西林药剂。不久,樊庆笙被聘为“华人血库”检验主任。为此他还专门去纽约中央医院学习血液的检验技术和制作冻干血浆的技术,同时去图书馆广泛收集有关盘尼西林的最新科技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华人血库”试运行期间,得到了中国留学生、华侨、美国友好人士的帮助,共采血1157份,采得血液制成57份干血浆准备带到中国。1944年1月,机构组成员携带美国捐赠的设备200余箱,准备启程回国。曲折回国路在日寇炮火中飞越喜马拉雅,他回来了在樊真美写的《父亲与我们》回忆录中,记者看到,樊庆笙回国前,先写信将归期信息告诉了同窗好友裘维番先生。结果,那艘船前往中国的途中,遭遇日军攻击被炸沉,裘先生得知这个不幸消息后,不敢告诉樊庆笙远在成都的妻子,一个人默默承受下来。然而,没想到,半年后樊庆笙竟奇迹般地出现在昆明。也是在此时,4岁的樊真美第一次见到父亲。樊真美告诉记者,二战期间,交战双方的谍报活动很厉害,大概是日本人获悉了船上有美国医药助华会援助的医学专家和援华设备,特别是掌握制造盘尼西林秘密的专家,而当时盘尼西林在日本还不能制造,因此千方百计设法阻击。美方接到情报后,放了个烟幕弹,临时通知樊庆笙等一行医疗队,在纽约附近的一个军港,上了另一艘美军的运输船,才躲过一劫。然而,死里逃生这才算第一步。樊庆笙的小女儿樊真宁告诉记者,父亲病重时,曾谈起回国路途艰难。当船离开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后,遭到日本军舰和飞机的围追堵截和轰炸,不时有炸弹在船的周围爆炸,掀起数丈巨浪。此时,樊庆笙在前舱甲板上的救护站工作,一遇到警报时,他戴上钢盔、穿上救生背心,戴上防毒面具到前舱甲板值岗,但是船还是遭到了破坏,只得返回巴拿马。樊庆笙对小女儿说,当时为了避免日本潜艇袭击,只能绕道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南部海域,进入印度洋,历经五个月到达印度孟买。之后换乘火车经加尔各答到达利多,再搭乘美军运输飞机,沿着当时全世界最危险的,随时可能机毁人亡的“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终于在1944年6月到达昆明。扬子晚报记者在相关的史料上发现,驼峰航线是当时美国开辟援助中国唯一的空中通道,从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间,美军在驼峰航线上坠毁的飞机就有500多架,机组人员牺牲超过1500人。了解这些背景后,两姐妹感叹,父亲为报效祖国,参加抗日工作的归国之路,时刻充满了生命危险,而在他看来,随身携带的三支盘尼西林菌种沙土管,比生命还可贵。战火中的伟大实验:研制中国第一批盘尼西林,樊庆笙给定的名字:青霉素记者从资料中了解到,从美国归来的医疗队将血库建在昆明的昆华医院内,樊庆笙作为检验主任,负责检验血液,制造血浆,生产的血浆专供正在为打通滇缅公路浴血奋战的战士。在血库的南面,隔着昆明湖就是当时中央卫生署防疫处,处长汤非凡是有名的细菌、病毒专家,当时他正在领导一个小组进行盘尼西林的研制,从印度辗转弄来了两支菌种,但缺少新技术和仪器设备。一种使命的巧合,樊庆笙与他认识,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作。樊庆笙不仅有仪器、设备,还带来了新技术和菌种,这使盘尼西林的研制进度大大加快。史料显示,樊庆笙用在美国学得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试验方法,带领助手朱既明不分日夜进行研制,终于在当年(1944年)研制成功第一批5万单位的盘尼西林试剂,经过临床使用效果很好,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研制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和中国)之一。当时进口盘尼西林价格昂贵,有一两黄金一支盘尼西林的说法,一般老百姓用不起,樊庆笙想,只有尽快实现规模化的批量生产,才能让国产的盘尼西林造福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之后,樊庆笙受聘卫生署上海生化实验处任技正,负责青霉素菌种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他每周往返沪宁两地,忙于青霉素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青霉素菌种的筛选和培育,为青霉素的批量生产打好基础。要使青霉素早日投入批量生产,樊真美告诉记者,当时父亲写信给在美国留学的李扬汉先生,托他回国时带回新一代菌种,研制的盘尼西林效力又有了提高。1948年,樊庆笙在上海生化试验处筹建盘尼西林厂,准备进行工业化生产。史料记载,盘尼西林研制成功并大规模生产之后,樊庆笙考虑应该定个中文名字,便于中国广大百姓能够接受,于是,他取名青霉素。为何会取这个名字呢?樊庆笙在晚年曾向外孙女杨帆说起过起名依据:一是形态上,这种霉株泛青黄色,所以取其“青”;二是,英文中词尾“-in”生物学上常翻译为“素”,如“vitamin”翻译成维生素。两者合一,定名为“青霉素”。从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樊庆笙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是我国青霉素引进、研制、定名、生产的先驱。樊真美告诉记者,父亲是一个潜心做事,不张扬的人,家人对他一生所倾注的事业和抱负难知详情,也因为历史原因,直到1998年樊庆笙去世,几十年来不为人知。
上世纪初,美国南部有数千人因染上了一种叫糙皮病 (Pellagra) 怪病而丧生。该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全身乏力、晕眩、呕吐、腹泻。当时,很多人认为此病属传染病,是由一种来源不明的微生物导致的。医学界的专家们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他们指出这种病的根源是不良的卫生条件--尤其是下水道系统。毕竟,此病重灾区的下水道系统都很差,而周围不受影响的城市都拥有良好的下水道系统。而携带着人类排泄物的污水,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很容易造成疾病的扩散。有个叫 Joseph Goldberger 的医生强烈怀疑这种推论。他认为,两件事有关联 (correlation) 不代表就有因果关系 (causation) 。即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城市的冰淇淋店多,且这个城市的犯罪率高,就说冰淇淋店的高数量导致了高犯罪率。根据他的判断,糙皮病的致病根源应该是营养不良,因为重灾区居民的饮食结果往往是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即吃了大量的玉米制品,却少有肉类、蛋类、奶制品。在深入调查后,他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在重灾区的几家监狱和精神病医院里,Goldberger 医生发现,虽然这些地方的犯人和病人往往都得了糙皮病,但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却并未染上这种疾病,而这些工作人员的伙食条件通常都要好得多。当然了,虽然 Goldberger 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但信心在科研中不能作为证据,他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令人敬佩的是,机智而勇敢的 Goldberger 所用的方法不仅符合科学标准,还非常。。。。。。前方高能。。。坚信糙皮病不是传染病(不会通过体液和排泄物传染),他勇敢地把一个病患的血液、唾液、等各种体液注射到自己的体内。根据当时两个研究员的回忆 (Bronfenbrenner &Mahoney, 1975) ,Goldberger 和他的助手们甚至还把病患的尿液和粪便,包在面团里,吃了进去。如 Goldberger 和他的助手们所料,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人因此患上糙皮病。但是,这个结果仅能证明糙皮病不会传染,并不能证明缺饮食结构是导致该病的罪魁祸首。 Goldberger 还需要找到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很快,他联系到了一个重灾区的监狱,征募了11名自愿参与实验的犯人,作为回报,这些犯人将得到赦免。在实验的一开始,研究人员给实验对象提供了营养搭配均衡的良好饮食,此期间,实验对象们一切正常。接下去的两个星期,研究人员只给实验对象提供玉米制品作为食物,这种饮食上的改变使7个实验对象染上了糙皮病。接着,研究人员又让这些实验对象重回良好的饮食环境,他们的病症很快就消失了。显然,玉米才是 Pellagra 肆虐的根源。或者,更确切地说,玉米中缺乏的某种物质,是导致这一切悲剧的原因。遗憾的是,Goldberger 医生并未能见证真相大白的那一天,癌症在1929年夺去了他的生命。图:Joseph Goldberger (1874 - 1929) 生前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很遗憾,我没能找到他助手们的照片。生化学家 Conrad Elvehjem 继承了 Goldberger 医生的遗志,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玉米中所缺乏的烟酸(维生素B3)是导致糙皮病的元凶。重灾区的许多居民由于贫困,长期以玉米为食,缺乏肉类等(富含维生素B3)摄入,所以会染上这种疾病。Goldberger 医生及其助手,用勇气和努力为 Conrad Elvehjem 指明了正确的研究方向,拯救了数以千计的患者和家庭。在面临难题时,Goldberger 和他的助手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和大无畏的决心。
而这,正是科学的意义,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致敬!转载规则:本答案中我创作的部分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自知乎,来自米洛。自媒体及其他盈利性媒体在转载前私信我以获知转载方式(免费)。十分感谢。但如果只是转载到自己的朋友圈或非盈利的个人微博,则无需告知。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此答案的知友。参考链接:参考书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Maurice Hilleman他是研究疫苗的先驱,先后发明了8种疫苗,分别是:麻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脑膜炎疫苗;肺炎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他是研究疫苗的先驱,先后发明了8种疫苗,分别是:麻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脑膜炎疫苗;肺炎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这些疫苗先后拯救了数百万生命,他被公认为20世纪拯救人类数量最多的科学家,在他死后,除了行内的人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更别说知道他一生中曾经做过了什么。在他的生命之火熄灭前夕,他在费城儿童医院的一次捐赠职位中回顾了自己的工作,有句话让我特别感概:我每个星期都会工作7天,每一个星期都会重复重复再重复,因为这些工作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人们可以享受到你工作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对科学的探索,更能赢得对病毒的胜利。
九泾路沧泾路到上海南站,全程约20公里,坐滴滴快车70块左右,出租车90块左右。
驾车路线:全程约21.4公里
起点:九泾路/沧泾路(路口)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沧泾路行驶10米,左转进入九泾路
2.沿九泾路行驶1.0公里,过九泾路引泾桥,左转进入涞坊路
3.沿涞坊路行驶2.4公里,过右侧的九亭休闲购物广场,左转进入沪亭北路
4.沿沪亭北路行驶720米,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5.沿匝道行驶580米,直行进入沪渝高速
6.沿沪渝高速行驶300米,朝虹桥枢纽(西南)/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虹桥站/漕宝路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7.沿匝道行驶900米,直行进入嘉闵高架路
8.沿嘉闵高架路行驶5.4公里,朝G60/杭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9.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沪昆高速
10.沿沪昆高速行驶3.2公里,过莘庄立交桥,稍向右转进入沪闵高架路
11.沿沪闵高架路行驶3.8公里,过西牌楼桥,在桂林路/上海南站/龙耀路隧道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驶1.1公里,到达终点
终点:上海南站
仓鼠湿尾症主要表现为会有一条很肮脏很潮湿的尾巴,就因为这样才会被称为湿尾症。湿尾病并不是全因为笼具和饮食卫生状况产生的,最主要的是环境的改变对仓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最终形成病因。湿尾症是仓鼠群里比较常见的因为真菌引起的肠胃疾病,这种疾病会对仓鼠的肠胃引起非常严重的疾病,对仓鼠的影响会非常严重,不仅仅会引起仓鼠拉肚子,还会造成仓鼠精神萎靡,严重的还会引起仓鼠脱水死亡,后果非常严重。湿尾症主要在出生三到六周的幼小仓鼠中最为常见,湿尾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很容易传染给任何年龄和品种的成年仓鼠。得了湿尾症时仓鼠拉的便便会很软,还很臭,会有很明显的运动量减少,之后的几天里仓鼠的食量会一天比一天小。
当发现仓鼠的便便开始变软时就开始注意到的话就马上给仓鼠吃苹果,这样仓鼠会好的快一点。吃苹果一定要吃熟苹果,吃生苹果会使仓鼠病情加重,如果遇到不喜欢吃苹果的仓鼠,可以给仓鼠喂食一些稀释的葡萄糖水或者营养水。
在严重的情况下,仓鼠会出现血液和直肠脱落的症状,大多数仓鼠都是死于脱水死亡而不是因为患有湿尾症这种疾病。一般情况下,仓鼠在得了湿尾症48小时之内不治疗是会死亡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