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咳嗽是怀孕期间常见的合并症,如果久咳不愈或咳嗽剧烈影响胎儿,可致堕胎或小产。由于有孕在身,许多孕妇担心西药的一些毒副反应,大多不愿意接受西药治疗,而求治于中医中药。但是,孕妇咳嗽吃什么药要综合病情、怀孕周期、孕妇身体状况等多方面考虑,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中医治疗孕妇咳嗽从4方面入手:
1、外感咳嗽
症状:孕妇咳嗽不已,声重吐浊,鼻塞流涕,咳嗽清晰,舌苔薄白,脉浮滑。
中药:荆芥15g,葛根15g,杏仁15g,苏叶10g,桔梗15g,桂枝10g,生姜3片,甘草5g,前胡15g若为风热感冒,咳痰黄稠、咽痛,鼻咽干燥,则用桑菊饮加减。
2、阴虚肺燥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中药:百合15g,百部15g,白芍15g,生地15g,贝母10g,桑叶10g,炙枇杷叶15g,麦冬10g,桔梗10g,知母10g,甘草5g。
3、脾肺气虚
症状:孕妇咳嗽贪多,色白粘稠,精神疲倦,恶心呕吐,口淡无味,舌淡,脉滑。
中药:太子参15g,黄芪20g,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0g,苏梗15g,紫菀10g,茯苓15g,白芥子15g,豆蔻5g,甘草5g。
4、胎火犯肺
症状:孕妇咳嗽,咳痰不爽,痰黄质稠,或干咳无痰,面红,口干,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中药:炒黄芪夏10g,桑白皮15g,白芍15g,百合15g,瓜蒌仁10g,川贝10g,芦根15g,鱼腥草15g,续断15g,前胡15g,陈皮15g,甘草 5g。
所谓“开口茶”,是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上进食的第一口东西,因地区差异组成的用法不同,总体而言,是用中药大黄、甘草分别煎汤,给新生儿先喂大黄汤,后喂甘草汤,意思是让小儿出生后先苦后甜。 还有一种说法,先用大黄汤清理小儿肠胃消化道的异物,再用甘草汤泻新生儿的胎毒、胎火,以利小儿后天生长。还有些地方在小儿出生时用六神丸一粒和少许白开水喂其服下,其目的是使小儿在以后生长的日子里少生痱疮。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新生儿不宜服“开口茶”。中药大黄味苦、性寒、有导泻的功效,主要含蒽醌衍生物,服后在肠内逐渐分解产生蒽酮甙刺激大肠,促进大肠蠕动而导致腹泻。新生儿出生时肠胃内不含食物,故腹泻会伤及新生儿的胃肠黏膜。六神丸是由蟾蜍含蟾毒内脂肪类,主要功效是治肿疮疔痈、咽喉肿痛。因为蟾蜍含毒内脂肪类,量大伤目,过量可致心律紊乱,甚至中毒致命,不可滥服。 新生儿出世时,体内器官的各方面功能属于刚起动阶段,比较脆弱,所以新生儿出世时只要一切正常,大可不必服用这些“开口茶”,以免弄巧成拙。正确的喂养方法是:在新生儿出世数小时后,先喂服温开水10毫升,约一茶匙,过半小时左右,待小儿排尿后再喂母乳。母乳的初乳微黄、较稀薄,但营养丰富,含多种抗体,所以初乳才是新生儿最好的“开口茶”,千万不可浪费。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火丹的中医病因病机5 火丹的诊断6 需要与火丹鉴别的疾病7 火丹的中医治疗 7.1 火丹的中医辨证治疗 7.1.1 风热毒蕴证 7.1.1.1 症状7.1.1.2 辨证分析7.1.1.3 治法7.1.1.4 方药治疗 7.1.2 湿热毒蕴证 7.1.2.1 症状7.1.2.2 辨证分析7.1.2.3 治法7.1.2.4 方药治疗 7.1.3 胎火蕴毒 7.1.3.1 症状7.1.3.2 辨证分析7.1.3.3 治法7.1.3.4 方药治疗 7.1.4 肝脾湿火 7.2 赤游丹的治疗 7.2.1 毒在肌肤证7.2.2 毒传心肝证7.2.3 赤游丹的方药治疗 7.3 抱头火丹的辨证治疗7.4 流火的治疗7.5 单方成药治疗7.6 外治法7.7 针灸治疗 7.7.1 方一7.7.2 方二7.7.3 耳针法疗法7.7.4 砭镰法 7.8 拔罐疗法 8 火丹患者日常保健9 火丹的西医治疗10 参考资料附:1 治疗火丹的方剂2 治疗火丹的穴位3 治疗火丹的中成药4 火丹相关药物5 古籍中的火丹 1 拼音
huǒ dān
2 英文参考erysipela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火丹为病名[1]。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即丹毒[1]。
丹毒(erysipelas[2])为病名[3][4]。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流火[3][4]。是指以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5]。
丹毒常发生在面部或下肢[3]。因皮损部位色红如涂丹状,故名[3]。
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4]。
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4]。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3]。
春、秋是丹毒发病季节,见于幼童和老年人。针具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如因混合感染形成溃疡,或出现败血症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
《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4 火丹的中医病因病机火丹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4]。
火丹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火丹多因血分有热,更兼火毒侵袭,或皮肤黏膜破损,邪毒乘隙而入,火热邪毒郁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壅遏而成。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胁者,多挟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则多由胎毒内蕴,外邪引动而发。
5 火丹的诊断火丹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
全身症状明显,突然发冷、高热、全身不适和头痛[3]。
局部有烧灼感,肿胀,火红色,界限清楚,边缘不整齐似“地图样”并稍隆起[3]。指压色褪,去压复原。有时伴有水泡。病变向四周扩大迅速而中心渐褪、脱屑[3]。皮肤可坏死[3]。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常有足癣或皮肤外伤感染等病灶[3]。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90%。
6 需要与火丹鉴别的疾病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7 火丹的中医治疗火丹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4]。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重证服蓝叶散加黄芩、元参,或漏芦汤,或消丹饮加味[4]。
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若热痛掀赤甚者用金花散敷之;亦可用升麻搨汤外洗[4]。
下肢复发性丹毒可用砭镰法放血,以泄热毒[4]。
7.1 火丹的中医辨证治疗7.1.1 风热毒蕴证丹毒·风热毒蕴证(erysipelas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toxin amas *** ent)是指风热毒蕴,以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疮,眼胞肿胀难睁,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丹毒证候[5]。
7.1.1.1 症状局部皮肤红肿发热,疼痛剧烈,边界清楚,恶寒伴高热,头痛,口干渴,心烦急,尿赤短,便干燥,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浮数。
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7.1.1.2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7.1.1.3 治法湿热毒蕴发于头面部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7.1.1.4 方药治疗可用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7.1.2 湿热毒蕴证丹毒·湿热毒蕴证(erysipela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amas *** ent)是指湿热毒蕴,以发于下肢,发热,局部以红赤肿胀,灼热疼痛为主,亦可发生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舌苔黄腻,脉洪数为常见症的丹毒证候[5]。
7.1.2.1 症状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边界尚清,表面可有水疱、血疱,伴恶寒、低热,渴不欲饮,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白而腻,脉滑数。
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7.1.2.2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7.1.2.3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7.1.2.4 方药治疗可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
解毒清热汤加除湿胃苓汤加减:野菊花15g、地丁15g、蒲公英15g、蚤休15g、大青叶15g、丹皮10g、赤芍10g、猪苓15g、六一散(布包)30g、黄柏10g、牛膝10g、萆薜10g。
7.1.3 胎火蕴毒丹毒·胎火蕴毒证(erysipelas with pattern of fetal fire amassing toxin),胎火蕴毒,以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可呈游走性,并有壮热烦躁为常见症的丹毒证候[5]。
7.1.3.1 症状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7.1.3.2 辨证分析胎火蕴毒,与气血搏结,故见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火毒入于心包,心神受扰,故可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热侵扰脾胃,故恶心呕吐。
7.1.3.3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7.1.3.4 方药治疗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7.1.4 肝脾湿火丹毒·肝脾湿火证(erysipela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fire in spleen and liver)是指肝脾湿火,以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丹毒证候[5]。
7.2 赤游丹的治疗赤游丹是指以发病部位出现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色赤如丹、游走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6]。多系胎中受热所致[7]。
7.2.1 毒在肌肤证赤游丹·毒在肌肤证(wandering erysipelas with syndrome of toxin invading muscle and skin[6])是指邪毒侵袭,游走全身,发于肌表,以局部皮肤红肿,形如云片,焮热疼痛,游走不定,发热恶寒,烦躁多啼,唇口干燥,舌红,苔黄或白为常见症的赤游丹证候[8]。
7.2.2 毒传心肝证赤游丹·毒传心肝证(wandering erysipelas with syndrome of toxin invading heart and liver[6])是指邪毒炽盛,内陷心肝,迫入营血,以局部皮肤焮赤肿痛,壮热,心烦,甚则神昏、抽搐,唇燥口干,舌绛,苔少为常见症的赤游丹证候[8]。
7.2.3 赤游丹的方药治疗治宜清热解毒,初服大连翘饮,次服消毒犀角饮;外治先宜砭去恶血,次宜牛、羊肉薄片贴红晕处,微干再易,俟肉片不干,换如意金黄散,用蓝靛汁调敷[7]。
《疡科心得集·卷中·辨小儿赤游丹游火论》:赤游丹者,乃心火内郁,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风胜则树木皆摇,故令游走殊速。名之丹者,以应心火而色赤也,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而痛,或发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令儿躁闷腹胀,发热,游走遍体,流行甚速,须急治之。自腹而流于四肢者,易治;自四肢而归于腹者,难疗。治宜凉心泻肝,如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之类。又当顺天时,若暑热,以通圣辛凉之剂解之;严寒,以升麻、葛根辛温之剂解之。外宜用磁锋砭去紫血,以泄其毒,再用精肉片贴之;或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涂之亦可。又有色白者,名白游风,其候流块作痒,大小不等,津水作烂,此感风湿而发,治以疏散渗湿为主。游火者,或头面,或腿上,红赤肿热,流散无定,以堿水扫上,旋起白霜者是也,其色光亮,其热如火。治宜疏风清火、凉血解毒,外用白海蜇皮洗净拭干,包扎患处一伏时,揭开看,如蜇皮黄枯,即另换一张包裹,如此三、四张,即消散矣。
7.3 抱头火丹的辨证治疗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4]。
《疡科心得集·卷上·辨大头瘟抱头火丹毒论》:大头瘟者,系天行邪热疫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一名时毒,一名疫毒。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初起状如伤寒,令人憎寒发热头疼,肢体甚痛,恍惚不宁,咽喉闭塞,五、七日乃能杀人。若至十日之外,则不治自愈矣。治宜辨之,先诊其脉,凡滑数、浮洪、沉紧、弦涩,皆其候也。但浮数者,邪在表,犀角升麻汤发之。沉涩者,邪气深也,察其毒之盛者,急服化毒丹以攻之;实热便秘者,大黄汤下之;或年高气郁者,五香连翘汤主之。又于鼻内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若药不嚏者,不可治之;若嚏出脓血者,治之必愈。凡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药嚏之,必不传染,切须记之。其病患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疫之良法也。凡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太下,犹宜和解之,以犀角散、芩、连消毒饮,甚者连翘汤之类。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而头面肿起高赤者,可与托里散、托里黄汤;如肿甚者,宜砭患处出恶血,以泄其毒。凡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言不出,头面赤肿,汤水难入者,必死之候,治之无功矣。须知此疾有阴有阳,有可汗者,有可下者,粗工但云热毒只用寒药,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从,不可不审也。陶节庵曰∶大头伤风之证,若先发于鼻额红肿,以致两目盛肿不开,并面部赤而肿者,此属阳明也。或壮热气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不利,脉来数大者,用普济消毒饮主之;如内实热甚者,用通圣消毒饮。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者,此属少阳也。或肌热,日晡潮热,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疼,胁下满,宜小柴胡汤加花粉、羌活、荆芥、连翘、芩、连主之。若发于头上,并脑后项下及目后赤肿者,此属太阳也,宜荆防败毒散主之。若三阳俱受邪,并于头面耳目鼻者,与普济消毒饮;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大抵治法不宜太峻,峻则邪气不服而反攻内,必致伤人。且头面空虚之分,邪既著空处,则无所不至,治当先缓后急,则邪自服。先缓者,宜退热消毒。虚人,兼扶元气;胃气弱,食少者,兼助胃气。候其大便热结,方以大黄下之,拔其毒根,此先缓后急之法也。盖此毒先肿鼻额,次肿于目,又次肿于耳,从耳至头,上络后脑,结块则止;若不散,必成脓也。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多不救。泰和间多有病此者,医以承气加板兰根,下之稍缓,翼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视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为肿盛,以承气泻胃中之实热,是为诛伐无过,遂制普济消毒饮子与之,全活甚众。抱头火丹毒者,亦中于天行热毒而发,较大头瘟证为稍轻。初起身发寒热,口渴舌干,脉洪数,头面赤有晕。治以犀角地黄汤,或羚羊、地丁、银花、黄芩、山栀、石斛、元参、丹皮、知母、连翘之属。若舌腻有白苔者,宜黄连解毒汤;外以如意金黄散,蜜水调涂即愈。此证不传染。
7.4 流火的治疗流火为丹毒发于小腿部[9]。症见红肿发亮,热痛如烧,不溃不烂,多在小腿肚之下[9]。治宜用矿石灰化于缸内,次日水面上结一层如薄冰者取起,以桐油调匀,外敷于患处,每日二三次;或以马钱子磨水敷之,一日数次,止痛佳;或用鲜凤仙花、鲜紫苏二味洗净,连根叶捣烂,开水冲之熏洗患处,对小腿部反复发作之丹毒尤效[9]。
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4]。
《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阳症门·流火》:患生小腿,红肿热痛,不溃不烂。世之医家,惟以刀镰出血,或以鳝鱼血涂,总无痊愈之日。时常发作,复镰复涂而已。治法当以矿灰化于缸水内,次日,水面上定结一层如薄冰者,取起,以桐油对调腻浓,每日拂上三次,三四日痊愈,后不复发。医时忌食猪肉。
7.5 单方成药治疗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连翘败毒丸、小败毒膏、活血消炎丸。
7.6 外治法用金黄散或玉器散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用新鲜野菊花叶、鲜地丁全草、鲜蒲公英等捣烂外敷。
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初期红肿热痛时可用马齿苋水剂煎液冷敷,敷后可用凉茶水调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混匀粉剂外敷,或鲜白菜取汁混匀外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如糊状调敷。若出现水疱、血疱时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疱液,如水疱破溃可用甘草油调祛湿散30g,红肿未破溃者可用化毒散膏、芙蓉膏等量调匀外敷。
7.7 针灸治疗7.7.1 方一局部皮肤清毒后,在患部周围皮下呈现暗紫色小血管怒张处用圆利针(或28号毫针),刺入血管,慢出针,待黑血自行溢出[3]。每刺4~5针[3]。小血管怒张不显者,选刺周围显现静脉亦可[3]。并刺血海、隐白,摇大针孔,挤血数滴[3]。
7.7.2 方二治则: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处方:合谷 曲池 阴陵泉 大椎 委中 阿是穴
方义:合谷、曲池疏散阳明风热,阴陵泉清利足胫之湿热,点刺大椎、委中和阿是穴散刺出血,可清泄诸阳之热,又可清泄血分郁热,有“菀陈则除之”之意。
随证配穴:头痛—太阳、百会,呕恶厌食—内关、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点刺出血。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7.7.3 耳针法疗法选穴:耳尖 肾上腺 肺 大肠 皮质下 相应部位耳穴
方法:耳尖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刺,中强 *** 。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7.7.4 砭镰法下肢复发性丹毒,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抱头火丹和赤游丹禁用。
7.8 拔罐疗法选穴:阿是穴
方法:在红肿部位用皮肤针叩刺或散刺,然后拔火罐,使污血邪毒尽出,每日1次。面部禁用。
8 火丹患者日常保健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有皮肤粘膜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3.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9 火丹的西医治疗火丹的西医治疗详见丹毒条。
10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