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时期由于盘尼西林都是有国外进口,在价格上也非常的昂贵,一般的平民百姓都使用不起,抗战时期军队伤亡人数多,对于药品的需求量也就大,所以盘尼西林在当时算是最紧俏的药物。
其实这东西在现在还是很普遍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青霉素,解放前一直都叫盘尼西林。这种药物原本就是由外国人发明的,别看如今听起来好像就是基础药物,但是越是这种基础药品越是一个突破。但是人们一直都缺少一种能够高效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即便是有,也大多有严重的副作用,所以那个时候,很多疾病都没法治。
细菌感染这种病状,远比听起来要严重得多,它可能会让病人产生很多并发症。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位叫亚历山大·弗莱明的科研人员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发明出了这种药物。
很快青霉素就被投入到军方使用中,所以在二战末期,有了这种药物的加持,盟军像是得到了极大的补给一般,青霉素的广泛应用,让大量战士得到救助,而且很快这种药物的生产就可以达到供应所有参战士兵使用了。
盘尼西林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重要抗生素,就是现在常见的青霉素,在战争时期是一种很重要的药物资源。如今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医学。在中国,第一批盘尼西林制剂是由樊庆笙研制的,并将其命名为青霉素。
史料显示,樊庆笙用在美国学得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试验方法,带领助手朱既明不分日夜进行研制,终于在当年(1944年)研制成功第一批5万单位的盘尼西林试剂,经过临床使用效果很好,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研制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和中国)之一。
扩展资料:
当时进口盘尼西林价格昂贵,有一两黄金一支盘尼西林的说法,一般老百姓用不起,樊庆笙想,只有尽快实现规模化的批量生产,才能让国产的盘尼西林造福普通老百姓。樊庆笙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是我国青霉素引进、研制、定名、生产的先驱。
盘尼西林研制成功并大规模生产之后,樊庆笙考虑应该定个中文名字,便于中国广大百姓能够接受,于是取名青霉素。之所以将盘尼西林命名为青霉素,在形态上,这种霉株泛青黄色,所以取其“青”;且英文中词尾“-in”生物学上常翻译为“素”,如“vitamin”翻译成维生素。两者合一,定名为“青霉素”。从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青霉素之父樊庆笙:炮火中带菌种回国
盘尼西林不是禁药,它其实就是青霉素。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一种强效抗生素,可以对付很多致命的细菌,不会破坏正常细胞。
是非常适合的军用抗生素,应该大量普及。美国政府召集数百位生化学家和数千位工程师联合攻关,并将青霉素列入战时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名录上,位于最优先项目的行列。
青霉素相比当时最常见的抗生素—磺胺有着巨大的优势,很快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抗生药品。当时盘尼西林刚刚被发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尚未开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价比黄金。
我国在解放前一直使用这个名字,当然现在临床上早就改称为青霉素了。青霉素的作用机理就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导致细菌死亡,达到抗菌消炎的作用,而人体细胞是没有细胞壁的,所以青霉素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
抗战中,中国战区已经有消息传出这种药物的神奇作用,但是,太稀缺,大部分的伤员只能用点酒精、红药水、连磺胺约都稀缺。据说,这种盘尼西林只能到香港黑市上买,只能用小黄鱼(约一两黄金)一条买一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