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所谓“知道”的“道”,就在这八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
中医看病的最高境界是看阴阳,先要辨阴阳。最简单的判断思路:人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天上,太阳为阳,月亮为阴。这是表层,阴和阳,用《易经》之卦象来解释——
代表太阳的离卦,外边两根阳爻,中间一根阴爻,是外阳内阴;代表阴水的坎卦,上下各一根阴爻,中间一根阳爻,是外阴内阳。这是事物的真相。而学中医看有没有阴阳思维、气思维、五行思维。
坎卦,外面的两根阴爻是阴水,中间的一根阳爻是真阳。看到它最核心的那一层,才知“坎”水是外阴内阳,水的属性是流动,不动者则是死水、腐水。
而水的生命力,恰恰是那一根阳爻,因为阳主动。法于阴阳,是要看功底的,要明阴阳的变与不变。
“和于术数”,“术数”指什么?“阴阳”从某种意义上就代表先天,而“术数”就代表后天。万物都是先有“象”,后有“数”。
“和于术数”,就要深刻地懂得五行生克,懂得阴阳,懂得中庸之道,这些统统属于“术数”这个层面,“术数”就是方法。这个方法是老天按照天地自然规律规定出来的方法。
在生命之学中,为什么“7”这个数字如此重要?为什么一个礼拜是7天?为什么生孩子怀孕是40个7天?为什么一次月经周期是4个7天,月经正常的循环是28天,不是30天,30天算拖后,28天算正常。
如果阴历的十五、十六赶上经期,这说明你身体绝佳,之所以叫“月经”,就说明这事跟月亮的潮汐有关。满月之时来月经的人才叫身体好,月黑风高夜你来月经了,身体就不太好。
西医说人体气血7天是一次轮回。血液疾病基本上都跟“7”这个数字有关,包括你的感冒也大约7天会好。7天,气血一变,生命为之一新。《易经》也有“七日来复”的说法,一切在7日之后,就会重新开始。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食饮有节”,就是吃和喝,什么是“有节”:首先,食物要吃应季的,所谓吃应季的,就要先懂这个“节”字。
“节”的繁体字“节”,竹字头下面是一个“即”,代表音声。
节,指竹节,竹子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个节,所谓“节”,都是气机转换处。
中国古代的节日最讲究的就是阴阳。古代的节日都是跟阴阳、节气密切相关的,过节的日子都不是好日子。
春节就是立春,春节自古是立春节气,既然是气机转换时,都应该小心。
《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过去的好东西要发出来了,坏东西也要发出来了,这时候人就要注意身体了。
春节就是个节点,既是春天的开始,又要打年兽,年兽第一怕火,第二怕响声,所以中国人逢节气就点着了艾火熏一熏,把这“节”就过了。
过节为什么要放假?就是让你休息,平静地把这个难过的节点度过去。
二十四节气中的“节”和“气”。
凡是逢阴历的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等,基本上都是要出事的节,所以五月五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一定要在井水里搁些硫黄这些祛腐的东西,防春瘟。
关于节气何为节、何为气?
即二十四节气哪一个是节,哪一个是气,比如清明过后是谷雨,这两个哪个是“节”,哪个是“气”呢?
一个春季,分三段,立春和雨水,是初春;惊蛰、春分,是仲春;清明、谷雨,是暮春。所谓暮春就是花开始落了。
四季当中各有6个节气,有12个节、12个气,共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
《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何谓气?”岐伯说:“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这是个大秘密,是不允许告诉别人的。黄帝一再追问,于是岐伯只好告诉他,“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五日谓之候”的“候”就是物候的意思,也就是树叶、花果这些事物每五天会发生一个变化。为什么是五天呢?大概跟五行相关。这是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从立春那天开始观察,也许每五天树叶会发生一次变化,这就是物候。
物候就是指花和叶的变化,以及植物、草木的变化,一年物候有72种变化。
“三候谓之气”是什么意思?三五一十五天就会有一次“气”的转化,所以节气就是从这儿来的,三候谓之气,就是节气都是隔15天一变。
一般现在一个月里会有两个节气,所谓“节”与“气”的不同,就是月初的那个节气为“节”。“节”指气的转换,为月之始。
而气,看竹子理解。气拐弯的地方是“节”,气顺溜的地方叫“气”,直挺的那段是“气”。气足,这段就长;气不足,这段就短。一月当中,后面的节气就是“气”。
竹子能够忌贪、能够忌俗,还能够治病,为什么?人的节操,不也是如竹子的表现吗?有节有气。人生也是,要懂得有节处,就有气处,不会一帆风顺的。
如果一帆风顺就没有成长,什么让我们成长?痛苦。有节的地方憋得越有力量,下一段我们才有更大的成长。
正月两个节气,立春和雨水。二月是惊蛰和春分,古人只要说到清明,就已经进入三月了,只要说立夏,就是四月了。过去人说生日都是阴历生日,在这种生日里,暗含着阴阳。
在节上有“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要命的都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在“气”里。“气”似乎更重要,“节”是艰难点,而“气”长不长,活不活,都在气上。
春分是一个大节气,分则气分,从“春分”起,气开始变,然后“夏至”又一变,“秋分”又一变,至“冬至”,气,又一变。
中国古代的历法非常重视“气”的问题,冬至、大寒这些都是气。
人生最重要的是:我们学到的东西一定要能改变、改良我们的生命。
关于出生,《黄帝内经》第一句“生而神灵”
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只有脐带跟母亲相连,生命是一种自我封闭下的绽放。出生的那一瞬间,脐带一断,人便告别先天,开始后天,此时九窍俱开,这一瞬间生命的突然绽放与天地自然形成的格局,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八字,也是西方人所说的星盘。即这一瞬间,各大行星,包括地球,对你的生命都会产生深刻的、致命的影响。
你出生的这一瞬间,与这些宇宙能量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格局,这些宇宙能量都会影响你,这个格局就是命。命是注定的。但,“运”可以改。
生命的这个格局,在中国文化里是什么呢?你的年里有一个天,有一个地;月里有一个天,有一个地,再加上日和时的天干地支,正好八个字,就是过去老人所说的八字。
八字里,处处有阴阳,处处有五行,明着有,暗着更多。
《黄帝内经》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就是天地。我们生在这个宇宙时空中,就受这个宇宙时空的影响,生命、气血、寿限从我们出生的那一瞬间,就统统定格和绽放了。
《黄帝内经》刚开篇就讲食饮是因为太重要了,人后天一出生,就离不开吃和喝,一开始吃的是母乳,然后就是五谷杂粮,这些东西一定会改变人的精气神。所谓“食饮有节”,是一切要跟天走,跟节气走,不要跟人走。
假如得大病了,比如说癌症
第一要改变的是什么?就是饮用水,因为你一天要喝好多水,而不见得一天要吃几次饭,而身体的70%也是水。所以换饮用水,就是要给你的生命转机提供条件,水土对人影响巨大。
第二,食物也要变,即改变你的食物结构。
第三,要改变居住环境,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家里环境对身体也有大影响。
古代看病是强调要进家门,为什么?因为房子是你天天待的地方,久而久之跟你的气场就相合了,光改变你没有用,还得改变下你的居住环境。
“起居有常”。
跟着天走,也就是跟着太阳走,太阳起来了,你就起来。太阳升起,就是天地之阳气起来了,你自己的阳气也得起来,你要不起来,就会压抑自己阳气的生发。太阳落山了,你自己的阳气也要收敛。
“不妄作劳”就是不胡来,“故能形与神俱”,内外相合。
“形与神俱”
内外相合,就是自己的身体能跟自己的神明待在一起。
能够“形与神俱”,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开篇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这就是长寿之道。
在中医中药里,若是肝上有点毛病,或者是肝郁得特别厉害,就稍微用点酒。女性呢,尤其在经期前后,一定要吃一样东西,醪糟,也叫酒酿,超市都有卖的,吃个醪糟煮蛋就可以了。因为醪糟大补气血,而且可以除瘀血,但一定要加热后服用。因为凡是子宫的病通通属于肝病,所以治子宫病就是要从肝经治。还有一个问题,女性疾患要想除掉,最好的治愈期是月经期,因为只有在月经期,这时候女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反过来讲,女性疾患里最难治的病,也是月经期间生大气造成的疾病。可是恰恰很多女性都是在这个时候情绪最激烈。月经期,只要一生气里面就凝结,去都去不掉,有的就直接闭经了,或只好等你下一次用更多的血来把瘀血排掉,这也是有子宫肌瘤的人容易经期淋漓的原因。
生门即死门,人之生门和死门其实是一条路,当你濒临绝境的时候,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把死门当生门走,要么死,要么绝处逢生。生命也是一样,经期,既是治病最好的时期,也是得病的最糟糕的时期。
男人和女人就不一样了,男人比女人相对短寿的原因也在此。男人没有月经,情绪缺乏出口,再加上嗜酒,情绪就更郁阻出不去了。肝损伤之后,越大把吃药,就越损肝,所以男性肝病居多。男人一辈子要想好,就是少喝酒、少吃药,成天高高兴兴,可谁能做到呢?基本上都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妄”是什么呢?就是胡来,所谓胡来就是不守时守位,就是该睡觉的时候偏不睡觉,该醒的时候偏不醒。
睡眠是一件大事,所有的养,包括你吃任何的营养品,都赶不上黑甜一觉,睡眠是最大的养。
睡眠状态下是无知无识,生命只是顺应着它的本来面目去变,这时候你乱下指令,就会对它有影响。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醉以入房”,房,就是指“房事”,也就是男女之事。纵欲。“欲念”是人之常情,没理性、喝醉的情况下进行,只是发泄,而不知对方是谁。是“醉以入房”的可怕。
“以欲竭其精”,是指用欲念耗散精气。“以耗散其真”里面的“耗”,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喜好”的“好”,用喜好耗散真阳元气。欲念是阴性的,所以耗散阴精;喜好是阳性的,所以耗散阳气。这两句指:欲望,是造病之根源。
《黄帝内经》要求少欲,不能纵欲。一切以不伤生命为基准。欲望,是气血的体现,年轻人欲望贲张,是气血足的象;年老者欲望低迷,是气血衰退的象。也有老人家欲望贲张的,这不是气血足,而是虚阳外越、收敛不住的象。
《黄帝内经》谈欲望,不能离了身体根本说欲望,一切要以阴阳、气血说话。
很多年轻人焦苦不堪,是混淆了欲望与志气,是把欲望当作了志气。欲望和志气,都源于肾,但中医偏偏说左肾、右命门,于是便有了阴阳,也分出了欲望与志气的不同,强言之:欲望为阴,自有其阴鸷之气,一旦被压抑,便心浊气败,幽怨满怀。志气为阳,自有其舒朗神气,即使暂时不得志,也能从容自在。
元气藏于肾,因此欲望或志气皆掀动元气,只是欲望耗元气,志气补元气。欲望易纠结挣扎,欲望大、身量胸怀小,就有担不起的痛,故耗。欲望达不成,心灰意冷,就更耗。而志气呢,简单纯粹,只是情怀和理想,成与不成,任天意安排。
见南山悠然,见蒹葭悠然,见流水亦悠然。没有负担,没有成见,在喜乐禅意中渐生浩然之气,故,养元气。
这就是阴与阳带给我们的身心体验。
不是人人都成功,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身与心的平衡,平衡感是生命的一个要点。
气弱、血弱、精神弱,平衡就好。弱,只是不足,不是病。所谓病,就好比气足、血不足,则浮躁;血足、气不足,也呆滞。人生亦如是,气血弱,欲望低,倒也平和快乐;怕就怕,内里空瘪又欲火万丈,最后难免膏脂燃尽、身心俱焚。
家庭生活也同样,最初的爱是熊熊烈火,而最终的爱却很可能是点点灰烬。恋爱,靠欲念支撑;而婚姻,靠意志维持。能把熊熊烈火坚持到点点灰烬的,一定知道这过程的不易和艰苦的付出。
“不知持满”是说“不知足”。
“不时御神”是指:不能按时驾驭自己的神明。
人生在世,身体与神明的协调最难得。所谓自己和自己待在一起,就是指身体与神明的协调。协调了,人就自在,就从容;不协调,人就惶惶不可终日,就得病。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是这一小段的结句。
心里当下痛快就行了,就叫“务快其心”。生命是一条长长的线,而不是一段一段的。我们现在只求一段一段的快乐,不知何为终极的快乐。最终的快乐一定是一种稳定的快乐。
“逆于生乐”,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违背生命的原始准则的,比如“食饮无节、起居无常”等,所以一定会“半百而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黄帝内经》一书的纲领,通篇都在讲这八个字。
人生,既要符合天道,又得有具体方法;既要有天地阴阳的丰富多彩,又要有落地的平凡的生活。你才能得到气血的柔和、身心的平静,以及时时刻刻的吉祥。
气血虚怎么办 虚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老年多虚证,久病多虚证,其他如先天不足、烦劳过度、饮食不节、饥饱不调等,皆能导致虚证。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本文仅述气血虚。 气虚主要指肺脾气虚,临床表现为气虚、气短声低、倦怠无力、面色晃白,头晕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灸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些方剂都是以补肺健脾的中药为主而组成的。 血虚包括心血虚与肝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指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归脾汤(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木香、灸甘草、当归、远志)等。 气血双虚则应气血双补,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四君子汤加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加黄芪、肉桂),人参养荣汤(当归、党参、白芍、白术、茯苓、熟地、灸甘草、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大枣)等。 中药的剂型很多,最适合补虚的是煎膏制剂,这是传统的中药剂型之一,药性滋补,味道甘美,浓度高,体积小,容易保存,便于服用,具有良好的滋补效果。从季节而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中冬季是闭藏季节,气候寒冷,虚证也会加重或复发,因此更宜服用滋补膏。 制做滋补膏,首先是对症选方、看你是气虚、血虚,亦或是气血俱虚,然后按上述介绍的方剂选择。为慎重起见,最好请当地的中医师选方遣药,药材必须干净、地道。中药材的质量高下悬殊甚大,要选择上乘者。 具体的制作方法,有以下四个步骤: 一、煎煮 将药材置于砂锅或不锈钢锅内(忌用铁锅、铜锅),加冷水浸泡4—8小时。因为滋补药物含有多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浸泡可使水分子渗透到药材内部,增加有效成分的浸出率。第一煎的水平应淹埋药材后再高出2—3指。先以文火加热,以使药材预热,然后加大火力(武火)至沸,再转为文火慢煎,持续1小时。1小时后滤出,再加水进行第二煎,先武火至沸,再转文火慢煎,又1小时后滤出。由于做膏剂药量较大,故尚需第三煎,以充分溶出有效成分。第三煎亦是先武火后文火,沸后半小时即可滤出。药材经三次煎煮后,内部组织膨胀,含有较多药汁,故还应将药渣装入粗布袋内,放入榨床上挤压,有板框压滤机更好。榨出的药汁与三次滤出的药汁兑在一起,用适宜的滤器过滤干净。 二、浓缩 过滤后的药汁放入锅内加热浓缩。浓缩时有浮沫产生,欲称膏化,应掠去浮沫不要。在加热过程中应不断搅拌,防止结底焦化。浓缩至稠膏时沾取少许滴于滤纸上检视,以无渗润水迹为度,此时称为清膏。 三、炼蜜 将适量(一般为清膏的二倍)蜂蜜置于锅内,文火加温,沸后不断用铜筛捞去死蜂和泡沫,炼至色转棕黄,有香气时为止。 四、收膏 将上述清膏与炼好的蜂蜜兑在一起,搅拌均匀,再微炼、去沫,此时仍需不断搅拌,以防结底焦化。根据经验,用膏板挑起锅内之浓缩膏成水平面5—10秒钟(室温不得低于5°C),再将膏板转成90°直角,膏若成小薄片状流下时,即为收膏成功。中药称此为“拉大旗”,然后装入磁罐中贮存即可。 口服时每次1汤匙,每天3次,虚证严重者量可加倍。有不少体质虚弱者,包括年老体虚、久病体虚等病人,每到冬季自制一料滋补膏,自冬至日开始,至立春日为止,若服90天左右,总能安然地度过冬天。 冬季服用滋补膏,可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甚至能延缓衰老,诸君不妨一试。 ※气血虚四物汤四君子汤可改善体质 在中医古书《内经》中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身而周於性命者也」。中医师陈潮宗表示,贫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综合的症候,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往往伴有贫血,而且可能以贫血为主要症状。 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血本不会动,而是由气所推动,所以认为「气为血之帅」,故中医又称为「气血循环」。西医则认为,血液所以能循环、流动,主要是靠心脏血管的收缩作用,与气血没有关系,所以称为「血液循环」。 患有贫血的人,一般都会出现以下症状,很容易来辨别,第一皮肤及黏膜苍白,尤其以面部、唇、舌、指甲及睑结膜处最为明显。 第二心悸、呼吸急促、有时心前区紧闷不适的感觉,活动后更加明显。第三有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无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第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现象。 中医治疗方面,可用有补血功效的四物汤,加人蔘、黄耆,及可补脾胃之气的四君子汤,以养血药配合健脾补气药,能改善消化及吸收功能、增加营养吸收、刺激骨髓造血,有促进红血球生成的作用。 药膳食疗有助於改善症状,具有补血作用。黄耆鸡汁粥,材料有母鸡一只(约1000至1500克)、黄耆15克、白米100克。作法是将母鸡剖开洗净,水煮熬成鸡汁,再将黄耆水煎煮汁,每次以白米100克同煮成粥。有补益气血的功效。莲子龙眼粥,材料有莲子20克、龙眼15克、糯米30克。作法是将莲子、龙眼、糯米同煮成粥。可补脾胃之气,也有补血功效。 医师提醒民众,一般国内资讯多半鼓励大众多吃蔬菜、水果来补充铁质,这是因为胖的人越来越多,希望藉由鼓励多吃蔬果来帮助减肥,其实肉类及动物的内脏,尤其是肝脏中含铁量不但比蔬菜高出许多,还较易让人体吸收,而肉类中红色越深者,含铁量越多。此外,豆类、全谷类、海澡类、绿色蔬菜等都是铁的食物来源,水果中如番茄、番石榴、柠檬、葡萄等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助於铁的吸收,也应多加摄取。 平日适当去户外运动,作息正常,不熬夜、睡眠充足,有助改善病情,使身体机能更有活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