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母
细胞瘤是一种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恶性程度极高的
肿瘤,被定为4级肿瘤(WHO)。发病高峰在5~15岁之间,成人少见,其中男孩发病率高。男女比例为2∶1,与儿童髓母细胞瘤发病率一致。髓母细胞瘤可发生于此移行过程的任何部位,但只限于颅后窝。髓母细胞瘤发生的典型部位在第四
脑室顶部及小脑蚓部,肿瘤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肿瘤在充满第四脑室后,经正中孔可长入枕大池及椎管内;经外侧孔可伸入桥小脑角池;经中脑导水管可达第三脑室。肿瘤细胞容易经由脑脊液在脑室、在蛛网膜下腔内转移。成人髓母细胞瘤在部位上不典型,可偏离中线。 髓母细胞瘤一般边缘清楚,呈圆形、不规则形,可囊变,但很少钙化,血供丰富。典型MRI表现:位于小脑中线或偏向一侧的圆实性肿块,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肿瘤内可有低信号囊变坏死灶;T2WI为稍高或高信号,其信号强度无特征性;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肿瘤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性中度强化。较特征性的表现是肿瘤的部位及其间接征象,正中矢状面像更有意义。肿瘤位于上蚓部时,常使中脑导水管受压、变窄,向前移位。肿瘤居于第四脑室顶部时,中脑导水管被挤开且向上移位,四叠体板由正常直立位置变为近乎水平。此外,肿瘤周围有新月形脑脊液存留,主要在其前方或上方,而不见于后方,提示肿瘤位于其后下方。上述新月形脑脊液信号系未为肿瘤所填满第四脑室余部。此征象不会在室管膜瘤或脑干胶质瘤中出现。如未发生囊变坏死,则信号均匀。发生囊变坏死时,肿瘤内可见比肿瘤信号更长T1、长T2的囊变区。囊变可发生于肿瘤的任何部位,一般来说,肿瘤体积越大,囊变发生得越多且较大,这可能与肿瘤生长迅速有关。囊变的发生并无明显特征性,成人与儿童均可出现。肿瘤钙化及出血较少见。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 鉴别诊断方面 髓母细胞瘤需与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等鉴别。在质子加权像上,髓母细胞瘤边缘有一高信号影,而室管膜瘤或星形细胞瘤无此影像。室管膜瘤是脑室内肿瘤,与髓母细胞瘤不一样,其后方可存在新月形脑脊液信号。同样,脑干胶质瘤位于第四脑室前方,不会出现肿瘤前方的新月形脑脊液信号。后颅窝的脑膜瘤是一脑外肿瘤,故边缘较清楚,T2WI常可见肿瘤边缘一低信号假包膜存在。增强扫描时有时可见鼠尾征,而且肿瘤强化很显著。而髓母细胞瘤多为中度强化,无鼠尾征。本组病例中,有1例为多灶性,发生于小脑蚓部、第四脑室及幕上,应与转移瘤鉴别。转移瘤一般呈长T1、长T2信号,瘤体较小时周围即可有明显水肿,指状水肿是其较特征性的征象,而髓母细胞瘤周围水肿一般较轻。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 治疗 手术切除及术后放射治疗是成人髓母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二者合用可使疗效显著提高。脑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血管瘤等,脑血管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小脑,偶见于脑干和脊髓。本病有遗传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为多,高峰年龄为30-4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脑血管瘤病程长,约80%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病变位于小脑者可达95%,脑血管瘤主要表现为间断性枕下痛;60%患者有呕吐、眩晕、复视;影响脑脊液循环者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60%患者有眼震和共济失调,其次为颅神经和锥体束征。
治疗:全切除肿瘤可治愈此病,但脑血管瘤的位置,瘤体的大小往往使瘤体不能完全切除,术中瘤结节的遗漏亦是肿瘤复发的一个因素。
(摘自医疗书籍,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