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长了多年的一颗痣被查出来是绝症,为什么有的痣会有危险?

女子长了多年的一颗痣被查出来是绝症,为什么有的痣会有危险?,第1张

我们身上有些痣是一些疾病病变的信号,如果发现自己身上的痣经常呈现出棕红色或者黑红色,我们应该注意,应该去医院检查,当痣恶变后就会形成黑色素瘤,这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晚期预后很差,在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防。女子长了多年的一颗痣被查出来是绝症是因为这个痣是恶性痣。

痣是怎么形成的

痣在医学上叫做黑素细胞痣,或者叫痣细胞痣。它的基本病变就是在表皮、真皮当中有聚集成群的痣细胞,实际上就是黑色素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所以导致局部出现黑色痣病变。具体的原因,通常都是由于先天发育过程中逐渐出现。

痣细胞来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嵴,从神经嵴逐渐向皮肤当中移行,如果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移行过程出现了异常,这些细胞就不能均匀的分散到表皮基底层当中,而是在真皮当中或者是表皮的下方聚集成团,这样就形成了色素痣。这些痣细胞可以合成黑色素,所以逐渐就可以表现出黑色外观。大多数痣都是良性的,可以根据痣细胞团块的位置,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

恶性痣的症状

恶性痣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痣的大小、颜色和伴随症状方面的变化与良性痣不同。恶性痣一般生长比较迅速,常常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痣的颜色可能发生变化,以前长期为黑色或者红色或者其它的颜色,短期内颜色发生变化,变浅、变深或者颜色不均匀。

良性痣一般没有发痒、疼痛的症状,也不会出现破溃、出血,而恶性痣会出现瘙痒、疼痛等感觉,甚至无明显的诱因出现破溃、出血。另外,恶性痣短期内可能出现局部转移,例如痣的周围出现无痛性肿块,甚至远处器官出现转移性黑素瘤。

总之,如果身体表面长出的以前很稳定的痣,短期内突然迅速长大,颜色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瘙痒、疼痛或者破溃、出血等症状,就要警惕痣发生恶变的可能。如果出现局部肿块就更支持恶性痣的诊断,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

恶性痣的治疗方法

恶性痣现在一般不主张通过激光、冷冻或局部药物去除等治疗,怕刺激恶变等,需要手术切除。另外注意不典型痣癌变的可能,建议早发现、早治疗。痣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表皮或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大部分痣为皮肤的良性小肿物,但是有些有可能发生病变或恶变。

如出现色素不平均、边缘不平整或不规则、界线不明、不对称,颜色较黑,短期突然长大,有疼痛痒的感觉,或有破溃、糜烂,以及周围出现很多小痣,也叫卫星灶等,则提示早期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尤其为摩擦部位的黑色色素痣。

《人生的境界》摭题

金传富

题一,关于人生的话题

“人生”,是人的生活的总名称。人们活动于现实的人生当中,不能不对人生有所思考,思考而有所得并形成一个总的看法或观点,于是产生了人生观。“人生哲学”,就是建立在人生观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一种观念和理论,也即是思想家们把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生观加以提炼和升华,用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具备理论形态的人生观。人生哲学,就是对人生进行哲学性的思考和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学问,一种在各种学问中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学问。

每个人都自己的人生观。但不能因为有自己的人生观、不能因为人生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就以为都具有了人人都有了“人生哲学”。“人生观”和“人生哲学”是有区别的。正如一般人唱歌和歌唱家唱歌的关系一样,能唱歌并不都是歌唱家。人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却并不因此就都成为人生哲学家。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由所思所想而形成的人生观,具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而人生哲学则是哲学家们将人生观经过理论化、系统化的加工后产生的,是将人生观加以概括总结、提炼和升华,用一系列特定的概念、范畴、命题组成的系统理论。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 在世界文明史上,人们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人生理论在中国哲学中也占有绝大的比重,是中国哲学中内容相当闳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生理论可以说是居于核心地位,形成为世界哲学之林中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特殊的哲学类型。

作为一种传统,体现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中国人生哲学,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又贯穿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生活之中。对于中国哲学家来说,从事哲学的探讨就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实际上就是他生活的一个部分,任何时候他都是不会放过对人生哲学的探讨。在这此种情况下,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自然延续而已。只不过在相当长时期内,冯先生对人生哲学的哲学思考,是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因而,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题二,冯友兰的哲学成就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多最大的哲学家之一”。 而且有人说,他还是“儒家哲学传统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10年进唐河县立小学,后考人开封中州中学,转学武昌中华学校;1912年,以河南官费生人上海中国公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毕业,受聘于河南第一工业学校;1919年以河南官费留学生资格,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1923年,冯友兰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归国,受聘为河南中州大学文科主任及教授。1926年到广东大学教授哲学;1926-1928年,任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同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秘书长,哲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冯友兰任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教授;抗战胜利后,复建清华大学,他继续担任文学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兼教授。1948-1949年,冯友兰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代主席、主席,主持校务,迎接了解放。1952年教育改革院校调整后,清华大学哲学系并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冯友兰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90年,冯友兰逝世,享年95岁。

冯友兰的学术生涯可分为四个阶段。1919-1926年的第一阶段,代表作是《人生哲学》(1926);1926-1935年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1931,1934);1936-1948年为第三阶段,代表作是《贞元六书》(1939-1946);1949-1990年为第四阶段,代表作是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他的主要著作收录在《三松堂全集》之中。

在冯先生的哲学著述中,人生哲学可以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1923年夏,他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大体上承接宋明道学中程朱理学一派道统,创立了自号为新理学的哲学体系。

冯友兰新理学的代表作是抗日战争期间写的《贞元六书》:《新理学》(1939)讲他的宇宙观,《新事论》(1940)写他的历史观,《新世训》(1940)写他的生活观,《新原人》(1943)写他的人生观,《新原道》(1944)写他的哲学史论,《新知言》(1946)写他的方法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构建了新理学庞大的哲学体系。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题三,关于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体系

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分层研究,这是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思考人生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冯友兰就系统地提出一种新的道德哲学理论即人生境界说,成为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的典型代表之一。

冯友兰的这一理论是在他的《新原人》(1943年)中系统地提出的,其宗旨在于回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为此,《新原人》首先讨论:什么叫意义?怎样进入人生的意义?其方法论是什么?等等。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东西的意义和一个东西的性质是不同的。一个东西的性质是它本来就有的,是客观的;而它的意义是随着人们对于它的了解而有的,不完全是客观的,有主观的成分。人们对于某一东西有所了解,但各人的了解不尽相同。例如:一个喜欢风景的人和一个地质学家同时来到一个山上。喜欢风景的人说这座山很美,他是从美学的观点欣赏这座山;地质学家说:这山是什么样的岩石构成的,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他是从科学的观点了解这座山的。他们对于这座山有不同的了解,这座山对于他们就有不同的意义。

在解答进入人生境界的途径时,冯先生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 他以为人的觉解能力是有高下的,因其对生活的觉解能力与程度,使得人具有不同的生命境界。他把“觉解”当作了最为重要手段。至于他所说的人生的境界,他把它分成了四种:

其一是自然境界;其二是功利境界;其三是道德境界;其四是天地境界。冯友兰先生以为最高的人生境界便是天地境界,人有了最高境界,认识到了“宇宙的全”。冯氏认为,天地境界在其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天即宇宙,……天地境界的人,了解有大全,其一切行为都是为天地服务在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在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在功利自然境界的人,那就是我们这一群了。冯友兰称他的“天地境界”,是“全”与“一切”的意思,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因为他不再以功利与人间道德作为自己内驱的动力与价值的取向。在天地境界的人,便到达了人生最高境界。

冯氏的这一理论,尽管有不同的争论,但在中国哲学史上还是有相当的系统性的,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因而奠定了冯氏的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题四,对冯友兰人生哲学的评价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有自己的境界论,都对人生境界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注重人生境界的讨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冯友兰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冯友兰说:“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但我们可以忽其小异,而取其大同。就大同方面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先生经过对儒、释、道境界说的认真梳理,再加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出了他的人生四境界的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注意到了人生境界的大同,而且注意到了人生境界的小异。从小异方面看,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境界;从大同方面看,人生境界不外上述四种。冯先生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生境界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依次递进的系统。这是他对中国哲学境界论的一大贡献。

冯先生对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又一贡献是,他对人生境界的内涵做了全面分析。他说:“一个人,因其所处底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表现于外者,亦不同。此不同底表现,即道学家所谓气象,如说圣人气象,贤人气象等。一个人所处底境界不同,其心理底状态亦不同。此不同底心理状态,即普通所谓怀抱,胸怀。” 他还说:“人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有小大。其境界高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大。其境界低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小。……就感觉方面说,人所能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虽有大小不同,但其差别是很有限底。……他的觉解,可以使他超过实际底世界。他的觉解使他超过实际底世界,则他能享受底,即不限于实际底世界。”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冯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所谓境界,是由三个彼此相关的方面构成的:那便是心理状态,气象,和所能享受的世界。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它可以作为我们建立未来道德哲学的参照或基础。尤其是当我们联系当代人类的生存境遇时,更可发现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有很深刻的启示:比如,人不仅应对人类社会承担责任,而且应对宇宙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人应有对世界之神秘性的体验,有了此种体验才会对自然心存敬畏,从而做自然的守护者,而不做自然的征服者,等等。

冯友兰借鉴现代西洋哲学的意义理论,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家融为一体,从而将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堪称中国人生哲学的集大成者。

题五,《人生的境界》赏析

本文不是冯友兰人生哲学的全貌。但因为这是作者对自己的理论的解说,因而更有其代表性。又因为,毕竟是大家的笔法,所以阅读此文时,更需要我们详加品味。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位有着多年精深哲学修养的大哲学家所写的文字,不要以为都是大哲学家,所以他的文章一定就高深莫测,其实不然,在此文中我们看到和品味到的是,作者的行文非常质朴,没有任何华丽的雕饰和任何哗众取宠之处,有的只是一位睿智的老人的娓娓而谈。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处处感受到的是,好像这不是作者在写文章,而是仿佛有一位聆听的人在他的身边,倾听他多年以来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和理解。你想知道哲学的任务是作什么用的吗?你以为哲学是拿来装点你的知识门面的吗?作者很平淡地告诉你,你要这么想,那么你就错了。哲学固然有增加知识的一个方面,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它是用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换句话说,哲学的意义比实用强多了。假设我们先前并不了解哲学,反而认为哲学很难懂。而且这个结论不是随随便便得出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听了这样的话,你还会反对他的说法吗?类似这样的表述文章里到处都是。可见平淡自然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因为除此之外,我们从文章中,还能体会到,文章没有一处生僻之词,有的都是平白如话的日常口语。只是涉及到哲学的专门术语之时,作者才不得不使用它。从一个侧面,我们也体会到了“学问深时意气平”这句话的深刻哲理。

其次,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我们还要注意它的清晰而严密的逻辑思维顺序。

可能我们对老先生的学问不是很了解,因而对他的学问之道不是那么清楚,联系他早年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老先生是从逻辑入门开始他的哲学研究的,因而,他的哲学充满了逻辑思维的痕迹。就此文而言,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丝丝入扣的论证特色。通览全篇,我们还会发现,文章的结构果然浑然一体。比如,在提出哲学的研究任务并简单地回答之后,马上表示:“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这样立刻将写作此文的原因交待清楚了。紧接着,作者回顾了他过去的观点:他在《新原人》一书中是怎样持论的。进而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四境界的观点之上。“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提出了这四个“境界”之后,马上就分别进行细致而清楚的阐述。阐述完毕之后,再进行一个小结。四种人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情况也各有种种的不同。这样就深化了全文论述的重点。

文章可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交待了自己的哲学观的根本看法。又给阅读此文章的人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出路。“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在表述完他的这些观点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深入一层,回归到中国哲学的根本倾向上面,强调了中国哲学的根本原则。并提示出中国哲学的本质及追求所在:“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严密的逻辑思维使作者的表达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其实,从此文之中,我们还可能有一个不容易发现的收获,即如何将复杂的内容加以艺术化的简括。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是一个系统的论述,原书或原论数十万字,要将这么多的内容简而言之可能不是一件易事。但冯先生做到了,而且不露一丝痕迹,足见这种言简意赅的写作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观此文,我们有一个很明显的体悟,那就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先生,哲学的修养不但没有影响他的表达,相反,使的文章更加出神入化。

题六,术语解析

“觉解”:

觉与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常用的两个术语,把它们联在一起作为一个术语使用却很少见。“觉解”是冯先生独创的哲学概念。冯先生把它们连在一起使用,是为了强调了解与觉悟之间的联系。

“觉解说”是冯先生境界论的基础。在他看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出路就是觉解及觉解其觉解。冯友兰认为,解是了解,觉是自觉。冯先生所谓“解”,是取其明白、了解之意。所谓“觉”,是取其自觉、自知之意。他说:“解是了解,……觉是自觉。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有活动,我们反观而知其是某种活动,知其是怎样一回事。此知虽是反观底,但亦是了解,不过其对象不是外物而是我们自己的活动而已。我们于有活动时,心是明觉底。有了解的活动时,我们的心,亦是明觉底。此明觉底心理状态,谓之自觉。” 了解是一种活动,是一种什么活动呢?冯先生说是一种把概念、名言与经验、知觉联合起来的活动。

人为什么会有觉解这种特性?冯友兰的回答是:“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人是有心底。人有心,人的心的要素,用中国哲学家向来用的话说,是知觉灵明。宇宙间有了人,有了人的心,即如于黑暗中有了灯。” 冯友兰讲的心是指哲学上的心,与理相对的心,逻辑上的心。

“人生境界”:

“境界”本来是佛教术语。“境”即心之所对与心之所知的对象,亦即心之所游履攀缘者。境有层次的分别。被界限所划分开的不同层次的界域即境界。在佛教中,有什么样的心便有什么样的境,有妄心便有妄境,有真心便有“实境”。

中国的宗教、哲学、美学、艺术都有自己的境界说。例如,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况。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描写已经破法执我执,似已悟道而实尚未悟的阶段。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是上下求索的心态,第二境是苦求不得的心态,第三境界是豁然开朗的心态。

冯先生在《新原人》中认为境界也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一种精神时空,而不是物质时空。

冯先生所谓境界是如何构成的呢?他说:“人对宇宙人生底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人生境界四个等级”:

冯先生所谓“境界”,是依心所起的。没有心即没有觉解,没有觉解即没有意义,没有意义也就无所谓境界。人生境界论是建立在“觉解”观念基础之上的。正是这种“觉解”,使得人们思想水平和觉悟程度分出高低贵贱来,相应的人生境界也各不相同,由低向高,分为四等:

(一)自然境界:人们做事是出于他的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则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二)功利境界:这时,人们意识到了自己,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就叫功利境界。

(三)道德境界:人们能够了解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正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这种人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就叫道德境界。

(四)天地境界:这种人在道德境界的基础上,还意识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的宇宙,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

四种境界的觉解程度依次为最低、较低、较高、最高,相应的道德价值含量也顺序为零、很少、较多、最多。他进一步申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生活在这四种境界中的人分别是庸人、凡人、贤人、圣人。在他看来,哲学的崇高任务就在于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而这也正是传统中国哲学所要追求的:“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即在道德上(而不一定在事功上)“出凡入圣”。

(北京市丰台区东安街一号,北京十二中分校,100071)(本文刊发在《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版2002年第11期上原文略有修改)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刚生下来时,脑袋特别大,与他身体的比例很不协调;尤其是后脑勺,不但大,而且有棱有角。要是一般的父母一定会担心孩子是不是畸形儿,然而阿尔伯特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却说:“那可能是因为他那颗脑袋里装的智慧太多了!”一句话,饱含了他对孩子的期望。

转眼,爱因斯坦2岁了,但却不能像大多数孩子那样开始咿呀学语,而且孤僻缄默得让人生疑,人们再联想起那颗不甚正常的头型,他们简直不敢再想下去了:“这孩子会不会是个哑巴或者痴呆?”

等小爱因斯坦快3岁时还不会说话。他的母亲波琳就对丈夫说:“亲爱的,你不是说咱们儿子大脑袋里装满了智慧吗?可是他都这么大了还不会说话,那脑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呢!”

但是,父亲对自己这个大脑袋儿子仍然抱有信心,他说:“你别看他说活晚,等到他会说的时候,一定说起来就没完!”

这个时候,爱因斯坦虽然不会说话,但耳朵对音乐却极为敏感。

有一次,母亲在自家的花园里弹钢琴,当她正弹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发觉后面有响动,她回过头去,发现小爱因斯坦正歪着大脑袋,聚精会神地听她弹奏,而且看那样子,分明是已经听得入迷了。她微笑着拍拍爱因斯坦的头:“我可爱的宝贝,看你入神的样子,难道你听懂了吗?”

接下来,每当母亲坐在钢琴前演奏贝多芬等一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时,他都会悄悄地坐在母亲的旁边静静地倾听。小小年纪的他就懂得音乐不仅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还可以像画笔一样,描绘出蓝蓝的大海和柔和的月光,真是太美妙了。

母亲通过一次次地观察,认为“大头儿子”肯定有音乐的天赋,于是请来城里一位最优秀的小提琴手,做爱因斯坦的家庭音乐教师,专门教他演奏小提琴。爱因斯坦进步虽不是很快,但他非常地刻苦。渐渐地,他已经可以断断续续地演奏部分莫扎特作品的片断了。

小爱因斯坦不会说话,就进入了音乐的世界,究竟在这个世界他看到了什么,谁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找到了自己所希望的东西。

可是,事情并没有像父亲所希望的那样发展。

小爱因斯坦快到4岁时才开口说话,也并不像父亲预料的那样“说起来就没完”。相反,整天沉默寡言。

小爱因斯坦终于开口说话了,这让波琳太太一颗悬着的心渐渐地放了下来。不过,这个沉默恬静的小孩还是有意识地回避与他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从来不跟别的孩子玩,经常一个人躲在安静的地方沉思。

母亲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来和小爱因斯坦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他从封闭的世界中拉出来,促进其语言的发育。只要她的儿子能够把自己所想的事说出来,那么她就可以帮他了。

但是,等小爱因斯坦稍稍长大些后,性格也很古怪,他从来不跟同龄的孩子们玩。

爱因斯坦5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个家庭女教师。第一次上课时,爱因斯坦大概发现自己将失去自由的个人世界,又一次大发脾气,向老师扔椅子以示抗议。为此,爱因斯坦的父母只好马上结束这第一次还未开始的教育。

有一天,爱因斯坦夫妇外出归来,当他们一推开院门时,不禁大吃一惊:院子里有一座楼房的模型!那模型跟真楼房的样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简直是真楼房的浓缩!

等再仔细一看,原来这座微型楼房全是用小废木块搭的。

而且那些小木块互相咬合在一起,着力平均,好像一个懂几何学和力学的中学生搭的。

他们不相信这是小爱因斯坦的杰作。

父亲问小爱因斯坦:“儿子,刚才有谁来了?”.

小爱因斯坦说:“谁也没来。我不希望有人打扰我!”

母亲指着楼房模型又问:“那么这幢小楼是谁搭的?”

小爱因斯坦头也不抬地说:“当然是我搭的了!”

母亲抱起小爱因斯坦就亲个没完。这件事让她更加确信小爱因斯坦不像自己表现得那样笨,而是一个聪明异常的孩子。

值得庆幸的是,爱因斯坦的“独特”之处并没有被父母视为一种异端而遭受歧视,因此才使爱因斯坦能够成长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成为可能。这一点,是值得很多中国的父母借鉴的。

在爱因斯坦的童年时,还有一件非常值得一提的事。

一天傍晚,下班回来的赫尔曼先生一踏进家门,就对着爱因斯坦的房间大声喊:“阿尔伯特,快来看看爸爸给你买什么礼物啦!”

正在专心练琴的爱因斯坦一听“礼物”两个字,便立即兴高采烈地从房间里跑了出来。

只见爸爸从他的包里取出一个纸盒,然后小心翼翼地慢慢打开它。

爱因斯坦好奇地接过来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个圆圆的、像大个儿怀表一样的东西。只是这个“大怀表”的四周除了均匀的刻度,还相对写了四个字母:N、S、E、W。它与怀表更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只有一个指针,它正在不停地左右摇摆。

“这是什么呀?是不是一块手表啊?可是,上面似乎多了点东西。”爱因斯坦惊疑地问爸爸。

“听我给你讲啊,它不是表,表是用来计时的,而有了这个东西,你就可以知道方位了,它是用来确定方向的。”父亲耐心地做起了讲解员。

当爱因斯坦发现这个罗盘有如此神奇时,眼睛便开始发亮。现在,这罗盘奇妙的功能已使爱因斯坦爱不释手了。

他拿着罗盘不停地晃动,不管怎样摇动,磁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北方。

“磁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呢?”爱因斯坦望着神奇的罗盘,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这是因为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一种磁力,这种磁力将磁针引向北方了。”爸爸听了爱因斯坦的话后,耐心地解释道。

“这种磁力到底是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呢?”

“可以说,整个地球到处都有。”

以后,一连几天,爱因斯坦常常双手捧着那个小小的罗盘发愣。他不断地尝试着把它翻转,或是缓缓地转动方向,可无论他怎么做,那个小指针始终指着北方。他知道,这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球磁场在起作用呢。他想和那个小指针一起感受这个地球磁场,指针依旧指着北方,而他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感受到。

一天,爱因斯坦终于忍不住去问雅可布叔叔,因为雅可布叔叔不仅读过大学,而且还是一名工程师。

“雅可布叔叔,您能给我详细说说有关磁场的事吗?”他扬起小脸,眼睛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

“阿尔伯特,你才这么小,怎么就问起这个问题来了。”雅可布叔叔感到有点奇怪。

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从怀里取出那只罗盘,然后问道:“我看不到磁场,也摸不着。那么它是怎样让罗盘的指针指向北方的呢?”

雅可布叔叔对爱因斯坦的问题也感到有点为难,因为他对地球的磁场问题了解得也不是很透彻,只好说:“这个问题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你,或者,不知道怎么说你才能明白。你现在还小,等你上了中学、大学,就能够明白了。说实话,很多问题大人也在研究。”

“那——磁场看不到也摸不着,我们人类又怎么知道并确定它存在呢?”爱因斯坦没有办法,只好退一步问。

“它是存在的。罗盘里的指针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其实,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用眼睛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过它们的确存在。如引力场,在地球上我们叫它重力场,它也和磁场一样是存在的。我们把一件东西扔到空中,它又落回到地面上,这就是因为重力场的作用。”

爱因斯坦还是听不太懂,但他潜意识中觉得叔叔说的对,所以认真地点了点头。

雅可布叔叔对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所有自然现象背后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些看不到却一定存在的规律统治着。虽然看不到,但我们却能够发现它,认识它。”

“它们和上帝一样,是吗?”

雅可布叔叔笑了,说:“有点像。不过它们是两码事。”

爱因斯坦心里盼着自己早日长大,那样,他就可以搞清楚一些事情背后的原因了。

爱因斯坦经常会陷入苦思冥想之中。雅可布叔叔非常高兴,他认为这种平凡而又神圣的好奇心,正是爱因斯坦成长必需的动力!

爱因斯坦在学校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总希望快点下课,好快点儿回到自己那个广阔的世界中去。

爱因斯坦的这种表现,当然不会得到老师的喜欢,所以在大多数老师的眼里,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既不守纪律,又整天显得心事重重,谁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想什么。

赫尔曼先生为了儿子上学的有关事宜跑到学校,负责接待赫尔曼的是学校的训导部主任。看着主任那张挂霜的脸,赫尔曼小心翼翼地问:“按我的儿子性格特点,将来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没想到教导主任竞毫不客气:“不用问了,你的儿子无论做什么,都将会一事无成。”说完,他轻蔑地望了爱因斯坦的父亲一眼,便低头开始忙自己的事了。父亲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心里非常难受,他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做些什么。

过了一会儿,那位主任又抬起头来,把爱因斯坦在学校的一切“不好”的表现一一向赫尔曼介绍,说所有的老师都嫌爱因斯坦性格孤僻,大脑迟钝,并指责他“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等等。

“偏见,这一切都是偏见造成的。我的儿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个好孩子!”赫尔曼在心里恨恨地说。

后来,爱因斯坦因为沉醉于自学,被学校勒令退学。父亲依然坚持:“我的儿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个好孩子!”

大家想一想,爱因斯坦4岁才开口说话,从小性格古怪,甚至有些木讷,上小学时成绩不好,中学时被勒令退学,在常人眼里,这是不是一个笨孩子?可是,爱因斯坦的父母用赏识的眼光发现了他超人的音乐天赋,发现了他可贵的探索精神,从此为他打开了通向广阔人生的大门。爱因斯坦成功了,但一切首先取决于他父母教育的成功

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61年,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85~1687年,在天文学家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牛顿,小时候竟被人称为“呆子”。要不是外婆、母亲、舅舅的赏识,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笨小孩。

牛顿5岁上小学,那时的小学是私人办的,带有私塾性质,而且是一种教鞭教育。学校请了一男一女两教师分别教孩子们的文法和算术。孩子们稍有不听话,或者回答不出问题,就要挨打。特别是那位穿着黑色长袍的男教师,像个神父一样,一脸的严肃,讲话时一点表情都没有,动辄发怒,教鞭打在讲台上啪啪直响。孩子们个个感到害怕,一上他的课,就神经紧张。牛顿最怕上他的课,他怕听他的大声吼叫和教鞭拍打讲台的声音,所以总是低着头,眼睛不敢望着他。越是这样,越是被叫起来回答问题。那一天,是新生入学第一堂算术课,老师拿了一根粗粗的教鞭,不停地拍打桌子以镇住这些刚进学堂的毛孩子。

“伊萨克•牛顿,你站起来回答,一加二等于几?”

平时,外婆教过牛顿初步的算术,在制作小箱子、小桌子时也遇到过简单的加加减减,牛顿觉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但他性格太过于内向,平常很少与人交往,说话更少,在这么多人面前站起来讲话是从未经过的,就不由得紧张起来。心里一急,便忘了该怎样回答,张口结舌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憋出个“二”,立刻就听到哄堂大笑,接着是“噼噼啪啪”的教鞭拍打桌子的声音。牛顿又战战兢兢地答道:“是……是三。”

“到底是二还是三?”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还来上什么学。过来,脸朝那一边站好。”老师一边挥动着教鞭,一边走过来,拉起牛顿,让他在讲台边上罚站。顿时,牛顿感到血液像火一样往上直蹿,脸刹那间变红了。屈辱、自卑感像尖锐的刺扎痛了牛顿幼小的心灵。牛顿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一句话。

牛顿噙在眼里的泪止不住地落了下来,心里感到十分委屈,却听到老师奚落的话语:“嚯,你怎么这么懦弱,这么容易掉眼泪,真没用。”接着又响起不少男同学的附和声音。

经过这件事以后,牛顿每次上课都很紧张,老师讲的东西一句都没有听清楚,也听不懂,所以每次回答问题都是结结巴巴的,前言不搭后语,老师也听不懂。对牛顿的提问,差不多都是以牛顿遭受一通大声训斥或打手心而告终。学校的这种环境使他愈来愈厌恶上学,越是不想上学就成绩越差,成绩越差就越被老师训斥和同学们讥笑。

牛顿经常被列入差等生的行列。虽然人们非常关心、同情这个可怜的孩子,可是,同学们却常常歧视他,有的甚至还欺负他。牛顿在学校里不知听了多少讥讽的话语,也不知挨了多少次同学的拳打。同学们还给牛顿起了一个绰号:呆子!一些调皮的孩子常常拿他开玩笑,搞恶作剧。

牛顿的那种孤独内向的性格本来是个缺点,但是和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天性结合起来,缺点变成了优点——他总有一种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牛顿最开心的时候是他放学之后。这个时候他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按照别人的规定去想去说去做。只有这个时候,他是自由的、自在的。他有时连书包都不放便径直到河边树丛里去玩,去观赏大自然和遐想。有时一进屋就扔下书包开始做他心爱的木工活。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所做的东西也开始复杂了。由开始做小桌子小凳子小箱子等这些模仿性的东西,到逐渐做一些带有设计性的东西。

虽然牛顿在学校里不用功学习功课,但是小牛顿极善于观察,极善于设计。于是,在家中,尤其是在他那间小屋子里,却摆满了各种各样倾注了他心血和智慧的小东西。可能是由于经常观察自然现象以及爱沉思默想的缘故,他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和新奇事物。于是,当他一有新的想法,他开始动手把他的想法变成现实。他不知是从哪里搞来一些工具:小锯子、小锤子、小起子、小刨子……还做了一个小工具箱。一到他突发奇想的时候,就把这些东西搬出来,还有一大堆木板、木条、钉子、铁丝等,弄得一地的东西,横七竖八,有时搞得外祖母走路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而小牛顿呢,却趴在地上,一声不吭,埋头苦干,十分投入。就这样,入学后的牛顿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东西,却在自己的动手制作中独自摸索出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老师与同学们的眼中的“笨”牛顿,而在姥姥心中,却是一个无比聪明的孩子。

14岁的时候,妈妈打算让牛顿辍学在家帮助维持生计。

可是,热爱钻研的牛顿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务农上,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的问题。他每天都心不在焉的干活,以致于闹出许多笑话。

有一次,他牵了一匹马在路上走,走着走着,那匹马脱掉了缰绳,跑回了马厩,但牛顿全然不知,仍在专心致志地思考自己的问题,手里一直牵着那根空绳子往前走。

另一次,牛顿骑马到了一处特别陡的山坡,他只得跳下马,牵着马上坡。当他和马走过坡顶后,牛顿竟忘了再上马,一直走着把马牵了回家。

一有时间,牛顿就抱着书看,在田头、在树下、在草地,牛顿一看书就忘记一切,根本不知道还有别的事要做,有时候鸡羊跑到田间把庄稼吃了他也浑然不觉。有时,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使他能熟悉市场行情和讨价还价的艺术,但是,每次走近镇子的时候,牛顿就恳求佣人一个人去镇上做交易,自己则躲在小树丛后面读书,待佣人转来的时候叫他。有时,佣人做完交易后到处找不到他人,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只得一人回家。牛顿忘情地看书,一直到肚子饿了或者天黑看不见了,才想起来要回家。

有一天,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看他究竟在做什么。他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还在聚精会神地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活像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研究自己的问题——确实,相对于同龄的孩子,牛顿完全可以称得上学者了。

有一次牛顿在放牧的时候,把羊群赶到村外的一片草地上,任其吃青草,而自己则抱着一本厚厚的数学书,躺在草地上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牛顿完全沉浸在数学王国里,不知不觉已临近中午。这时,牛顿当牧师的舅舅威廉•艾斯库恰好去他家从这里经过。艾斯库看到羊四处跑散,牛顿连管都不管地趴在草地上,就十分气愤地走过来。他一边叫喊着牛顿的名字,一边紧握着拳头,想要替妹妹好好地教训一下牛顿。而牛顿好像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似的,只顾埋头读书。尽管舅舅已走到身边,他也没有察觉到。舅舅怒气冲冲地说:“牛顿!你还在睡懒觉,羊都跑丢了。”听到舅舅的喊叫声,牛顿急忙转过身,放下手中的书,一骨碌地爬起来,拍拍脑袋便去追赶跑散的羊群……这时,艾斯库才发现草地上那本厚厚的数学书。舅舅恍然大悟:原来牛顿正在研读一本数学书啊!他抬头望着牛顿远去的背影,想到妹妹在信中谈到有关牛顿的情况,此时,他不但怒气全消,而且还被牛顿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他没有责怪牛顿,反而跑去帮助牛顿把跑散的羊群拢到一起,然后同他回到家里。

1658年9月,英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去世的前几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英伦三岛,河水泛滥,树木在狂风暴雨里拼命地挣扎,枝条像吹乱了的头发在风中乱摆。树木都无法站稳脚跟,更别说人了。门窗在狂风中颤抖, “嘎吱嘎吱”地响。大风刚起的时候,汉娜怕库房的门闩没有扣牢,被大风刮开,叫牛顿去关门。可是,出去了好一会儿,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他去干吗了?汉娜提心吊胆地等着他回来。

风一阵紧似一阵,雨借风威,也哗哗地下个不停。汉娜实在放心不下,披上雨衣,连肩裹起,就向库房冲去。待她看到牛顿时惊呆了:被淋成落汤鸡得牛顿在暴风雨中跳来跳去,每跳一次,在落地的地方做上记号。

“伊萨克,伊萨克,你在做什么?”汉娜急切地呼唤着,冲上前去拉起儿子的手就往库房里跑。她生怕儿子发疯了。

牛顿跟着妈妈进屋之后,才用双手抹着头发上和脸上不断往下淌着的水,笑吟吟地说:“妈妈,我在做实验呢!”

汉娜心疼地看着儿子,不解地问:“做什么实验?”

“我在测风力。我看顺着风跳和反着风跳差距有多大,然后就可以计算风力有多大了。”牛顿说。

汉娜虽然不懂用这种方法怎样去计算风的大小,但是她明白这是儿子又钻研什么问题着迷了。通过牛顿这次“暴风雨中的试验”,汉娜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让牛顿回家帮助自己干农活,将来当一名出色的农民,这个计划实在是错误的。因为牛顿完全被学习与研究迷住了,对于农活他毫无兴趣。虽然他不拒绝家务和农活,但精神上的兴趣和干农活之间的冲突,已经越来越激烈了。的确,如果对这样渴求读书和研究的孩子,继续强迫他于农活,那么,说不定能真的使他变成一个疯子呢!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具有发愤图强和敢于创造的精神及善于构思和动手实验与操作的素养,为他后来重视实验和鄙视无根据的假设与空想作风打下了基础。

牛顿的母亲也渐渐地看出来了她的儿子不是一个种田的人。

于是,妈妈和舅舅不得不重新考虑牛顿的前途问题。牛顿的舅舅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他劝妹妹把牛顿送到学校去读书,牛顿很可能不是一个粗俗的乡下孩子,他的表现与众不同,可能会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物,不要在这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牛顿从此又上学去了。

如果当年不是牛顿妈妈和舅舅的转念一想,如果不是他们看重牛顿的研究精神,或许世上就永远不会有大科学牛顿,只能有一个失败的农人牛顿吧!可见,天才是赏识出来的,没有赏识哪有天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6908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2023-05-21

随机推荐

  • 分享!推荐几款挚爱的精华液,我发誓,全都好用

    分享!推荐几款挚爱的精华液,我发誓,全都好用! 伊丽莎白·雅顿铂粹御肤精华液雅顿橘灿精华的抗氧化效果特别好,含有05%的艾地苯,以及由麦角硫因(改善皮肤光泽)+EGCG(抗刺激)+黄花前胡(保持弹性蛋白生成,抗炎)等组成的抗氧化体系,具有抗

    2023-12-14
    17200
  • 科颜氏面霜怎么样值不值得买

    科颜氏面霜很不错的,值得购买。科颜氏高保湿面霜是一款质地清爽的全天候保湿霜,使用后肌肤感觉舒适和明显地水份均衡;在吸取和吸收空气中的水气时,帮助肌肤减少水份的流失。产品功效:质地清爽,提供全天候的保湿,在一天中持续补充水份。在严酷天气下,可

    2023-12-14
    17800
  • 有靠谱的平价养肤粉底推荐吗

    好的粉底液不仅可以使妆容服帖自然,关键可以让你get天生好肌肤。现在是干燥的季节,很多姐妹们总是出现卡粉、假白和不自然的情况,其实大家不妨试试下面这三款养肤粉底液,滋润又持久,也是我亲测回购过的,很好用~1、兰蔻菁纯精华粉底液参考价格:45

    2023-12-14
    18500
  • 网红热门平价爽肤水测评!化妆水评测种草安利(强烈推荐)

    每天护肤都要用到的爽肤水,看似不起眼,实则很重要。一款好的适合自己的爽肤水,才能让后续的护肤品更好的被皮肤吸收。下面我给大家分享5款平价热门的爽肤水吧,好评满满哦~1、韩国独岛爽肤水参考价:¥94200ml最近入手的一款韩国的爽肤水,补水

    2023-12-14
    18200
  • FRESHDEW护肤品的详解!

    FRESHDEW品牌概念:FRESHDEW – 天然植物营养护理品牌,天堂加拿大落基山滴落的路易斯湖眼泪由内而外闪耀着活力魅力女性的私人护理精华“FRESH”代表那一颗凉爽、新鲜、未经加工*大胆创新音符唤醒沉睡在所有女性身体中充满魅力和魅惑

    2023-12-14
    15300
  • 杨幂用什么护肤品

    想要购买脱毛膏首先需要选择好评度较高的产品为宜。薇婷脱毛膏在脱毛效果上面的感觉是比较不错的。而且持久性比较好,不会让肌肤受到损伤。使用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这款脱毛膏与其他的产品不同,其中的成分采用的是纯天然的植物萃取,为此,在清洗的时候

    2023-12-14
    17200
  • 护肤品哪些成分孕妇不能使用

    护肤品哪些成分孕妇不能使用护肤品哪些成分孕妇不能使用,护肤品宝妈是要注意选择的,在怀孕期间的哺乳期间,宝妈需要注意和了解的地方其实有很多方面,很多都是必须的,以下了解护肤品哪些成分孕妇不能使用。

    2023-12-13
    23800
  • 夏天化妆品放冰箱冷藏好吗 夏天化妆品能否放冰箱冷藏

    1、夏天能把化妆品放冰箱。2、大多数化妆品在出厂前都要经过高温、低温的检验。啫喱、膏、霜类的护肤品,都要经过40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到零下10摄氏度之间的耐热、耐寒测试。3、化妆品比较适宜的保存温度是在5摄氏度到25摄氏度之间,平时

    2023-12-13
    17200
  • 求。《家,N次方》中苏泉(Spring)的扮演者是谁啊

    吉米。 姓名:吉米 性别:男国籍:中国(内地)职业:其它简介: 吉米是目前国内第一位来往国际间的著名形象设计师;中国第一位签约海外公司的形象设计师;中国第一位举办了时装设计展的造型师;中国历届模特大赛评委、总形象设计师;他先后在意大利威尼斯

    2023-12-13
    21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