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ǎo chū xuè
2 英文参考intracerebral hemorrhae,ICH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cerebral hemorrhage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西医·脑出血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e,ICH,或为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1]。通常按ICH出血的部位、稳定与否及病因等分为不同类型脑出血[1]。
脑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病因是因长期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某一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少见的有先天性动脉瘤、老年性梭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酶菌性动脉瘤、血液病、胶原病、脑梗塞后、抗凝或溶栓治疗、脑动脉炎,血管炎等原因引起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临床上以内囊区小动脉出血最为常见。出血性血肿(或血块)可割裂、压迫附近脑组织,破坏或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运动、感觉、记忆、语言、精神活动等)而出现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症状;出血量大时引起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移位元甚至脑疝。
脑出血为常见病,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起病急、发展快,早期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病残率、死亡率均较高,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3.1 脑出血的病因脑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病因是因长期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某一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少见的有先天性动脉瘤、老年性梭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酶菌性动脉瘤、血液病、胶原病、脑梗塞后、抗凝或溶栓治疗、脑动脉炎,血管炎等原因引起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临床上以内囊区小动脉出血最为常见。
3.2 脑出血的病理改变出血性血肿(或血块)可割裂、压迫附近脑组织,破坏或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运动、感觉、记忆、语言、精神活动等)而出现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症状;出血量大时引起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移位元甚至脑疝。
3.3 脑出血的诊断3.3.1 诊断要点1.中老年患者,特别是有高血压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急性起病[1]。
2.迅速出现头痛呕吐或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者[1]。
3.头颅CT见出血改变[1]。
3.3.2 病史及症状多数有高血压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寒冷季节发病较多。大多在活动状态时起病,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多有意识障碍,发病时血压较高,神经系统局灶症候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关。病史询问应注意对上述病史的了解。
3.3.3 体检发现1.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早期多血压显著升高,重症者脉洪缓慢,呼吸深缓,常伴中枢性高热,病情恶化时呈现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瞳孔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或散大、双侧大小不等,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脑膜 *** 征阳性。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 *** 水肿。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肺水肿等。
2.局限性定位体征:
①壳核型出血主要有三偏征(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同向凝视,左侧半球可有失语
②丘脑型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垂直性注视麻痹和会聚不能,瞳孔缩小
③脑叶型意识障碍轻,抽搐发作和脑膜 *** 征多较明显,局灶体征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
④桥脑型昏迷深瞳孔小、高热、呈去大脑性强直或四肢瘫(重型者),轻型者有交叉性麻痹和感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眼外肌麻痹、同向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
⑤小脑型为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轻型),重型者昏迷,四肢松软等;
⑥脑室型者针尖样瞳孔、昏迷深、高热和去大脑性强直。
3.3.4 辅助检查1.颅脑CT可显示出血部位、范围、出血量,血液是否进入脑室系统,出血周围水肿及中线移位情况;
2.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高,均匀血性脑脊液;
3.急性期可出现 一过性的周围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及血尿素氮增高,轻度蛋白尿和糖尿。
4.心电图可出现高血压心脏病相应异常改变。
3.4 需要与脑出血鉴别的疾病有意识障碍者,应与可引起昏迷的全身疾病鉴别;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者,应与其他颅内占位病变、脑膜脑炎、闭合性脑外伤鉴别;还应与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病鉴别。
3.5 脑出血的治疗方案3.5.1 治疗原则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1]。
3.5.2 一般支持治疗保持安静,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和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1]。
过度烦躁者酌情用镇静剂[1]。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不必要搬动,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吸氧及头部局部物理降温。
3.5.3 控制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控制尚无统一标准,应视患者的年龄、有无高血压史、有无颅内压增高、出血原因以及发病时间等因素而定[1]。一般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受体阻断药或ACEI类[1]。
1.脑出血患者不要急于降血压,降低血压应首先以脱水降颅压治疗为主,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即使降压,也需避免使用强降压药,防止血压下降过快引起脑低灌注[1]。
(1)血压≥200/110mmHg时,应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1]。
(2)收缩压在180~200mmHg或舒张压100~110mmHg之间时,暂时不必降血压治疗,先脱水降颅压,严密观察血压情况,必要时再用抗高血压药[1]。
(3)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暂不使用降压药[1]。
2.血压过低者(收缩压<90mmHg)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适当升压药治疗,以维持足够的脑灌注[1]。
3.如急性期血压骤降则提示病情危重,应及时给予多巴胺、间羟胺等[1]。
3.5.4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1]。脑出血3~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1]。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1]。
可选20%甘露醇125~250ml.于30~6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每4~6小时根据需要可以重复给药1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7天[1]。
可同时交替使用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1]。
使用脱水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1]。
3.5.5 止血药物止血药如氨甲苯酸等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出血的作用不大,一般不用[1]。
如有凝血功能障碍,例如肝素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50mg鱼精蛋白以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缓慢滴注,速度不超过50mg/10min;华法林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维生素K1拮抗,时间不超过1周[1]。
具体药物用法参见血液系统疾病章节。
3.5.6 防治并发症3.5.6.1 感染可根据痰培养、尿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1]。
3.5.6.2 应激性溃疡对重症或高龄患者应口服或静脉应用预防性抗酸药或抗溃疡病药物,如雷尼替丁150mg,一日2次;法莫替丁20mg,一日2次;奥美拉唑20mg,一日2次[1]。出血则应按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规进行处理[1]。
3.5.6.3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应限制水摄入量在一日800~1000ml,补钠一日9~12g[1]。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否则可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1]。
3.5.6.4 脑耗盐综合征脑耗盐综合征系因心钠素分泌过高所致的低钠血症,治疗时应输液补钠[1]。
3.5.6.5 癫痫发作有癫痫频繁发作者,地西泮10~20mg静脉缓慢推注或苯妥英钠15~20mg/kg缓慢静脉注射来控制发作,或采用卡马西平等一线抗癫痫药处理[1]。
3.5.6.6 中枢性高热大多采用物理降温[1]。
3.5.6.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应给予肝素100mg加入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速度维持在10~20滴,分内,一日1次,疗程7~14天;低分子量肝素4000~5000IU,皮下注射,一日2次,疗程7~14天。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基础上,可根据情况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1]。
使用抗凝剂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1]。
3.5.6.8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者适当选用止血剂,立止血10μ1次/d,也可用冰盐水100ml加正肾上腺素8mg鼻饲,甲氰咪呱200mg静推,34次/d或洛赛克针40mg静推12次/d;
3.5.7 其他治疗定位明确者,可经颅骨鉆孔行脑内血肿穿刺抽吸术(壳核出血),行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术(丘脑型破入脑室者、小脑出血);壳核型、脑叶型、小脑型,可在脑疝前期或早期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急性期可用辅酶Q10、脑复新、脑活素等脑细胞活化剂。
3.5.8 恢复期的治疗恢复期可配合中药和针刺疗法,加强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控制血压治疗。
3.5.9 注意事项1.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否则可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2.脑出血所致病性发作一般不需长期治疗。
3.必要时手术治疗,以尽快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降低致残率。
4 中医·脑出血脑出血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2]。又称脑溢血[2]。指脑实质内的大量出血[2]。发病原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引致脑血管破裂[2]。
4.1 脑出血的诊断要点①多在活动或激动中突然发病[2]。
②常迅速出现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脑局灶性症状因出血病灶不同而异,以基底节部位出血所致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最常见[2]。
③多见于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史的中、老年人[2]。
④可作脑脊液检查、CT检查及脑血管造影等[2]。
4.2 脑出血的针灸治疗4.2.1 急性期急性期以风池、风府、承浆、人中、十宣等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留针。同时应配合中西药物积极抢救。
4.2.2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
吞咽障碍加风池、廉泉、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
操作上,先取主穴,据症加用辅穴[2]。先直刺双内关1.0~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五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斜刺(与皮肤呈45°角)三阴交,深1.0~1.5寸,用提插法(补法),至下肢抽动3次为度;分别直刺极泉、尺泽及委中,深1.0~1.5寸,用提插法(泻法),至上肢或下肢抽动3次为度;分别刺风池、翳风,针尖向喉结,深2.5~3.0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以吞咽部麻胀为度;合谷针尖宜指向三间处,第二掌骨下缘部位,用提插法(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2]。
每日可根据症状,针刺1~2次,不留针。另外,也可采用电针、头针、耳针、眼针、芒针等方法来治疗[2]。
5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临床心脑血管疾病,也是一种致命的或致残率很高的疾病。脑溢血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它是因血压突然升高,致使脑内微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在出血灶的部位,血液能直接压迫脑组织,使其周围发生脑水肿,重则继发脑移位、脑疝等。通常所说的脑出血是指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表现为失语、偏瘫,重者意识不清,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头痛、呕吐。
1、头痛头晕: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2、呕吐:大约一半的脑胶犯病人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运动和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5、眼部症状: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胞疝病人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病人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
问题一:脑出血病人能治好吗 不一定。脑出血的治疗与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合理的治疗方法有很大关系,预后会有很大差异,后期的恢复与康复治疗有很大关系。
问题二:脑出血是可以治好的吗?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脑出血是神经科的急诊重症,需要密切关注,因为是脑组织的病变,又可以诱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预防与治疗同样相当重要。患者脑出血后需要得到较为有效的治疗,脑出血可引起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小便失禁等症状,还会出现肺部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早期的治疗尤为重要,内科保守治疗对脑出血有一定的疗效,但在患者出现较为明确的手术指针的时候,需要就诊神经外科医师决定是否予以手术治疗,目前脑出血手术已在向小创伤、优疗效、少并发症的方向发展,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在预防上面,平时应注意控制血压,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因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早期进行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争取早日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
疾病预防:(1)控制血压 ,(2)保持心情舒畅,(3)注意生活规律,如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4)注意饮食安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应忌暴饮暴食、高糖高脂食物、凶酒劝酒和抽烟,同时不宜进食过于辛辣的 *** 性食物和过浓的咖啡和茶等兴奋性饮料,但应多次少量地适量地饮水。(5)注意身边的症状警告:建议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一旦突发头痛加重或由间断性变成持续性;突发头晕或原有头晕明显加重;突发―侧肢体或头面、舌部短暂性发麻、乏力或活动欠灵活;或突发嘴角流水漏气、舌头发硬、咬字不准、吐字不清;或突发血压持续升高不降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和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安全。
问题三:脑出血治好后能活多久 脑出血病情重,危险性大,但两周后病情相对稳定,会逐渐好转,4-6周为急性期,3个月多数病人可有明显恢复,但应积极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