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养当然管用,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守势,中医自古就有很多简单的东西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守势,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简单有效的传统防寒养生方法。
以下是中医五种防寒养生抗病方法。
防寒药茶多饮服
辨体选药,以药代茶很简单方便,用沸水冲泡加盖闷热,待温时频繁饮用,再用沸水续泡。
这种方法对增强抗风寒能力有一定作用。举例来说:
痰湿体质:荆芥、陈皮、桔络、橘叶、苏叶,祛风温痰;
血瘀体质:三七花,红花,降香,姜黄,玫瑰,温阳疏通血;
阳虚或气虚体质:生晒参、党参、黄芪、白术、防风叶、益气扶阳固表防寒。
五味药材每天足浴
足浴可以提高脚的血液温度,加快血流速度,使血液回流更加顺畅;有利于促进足部60多个穴位的气血运行,启动足部6个经络。
血瘀体质:红花、当归、川芎、泽兰叶、鸡血藤,温经活血化瘀通络;
阳虚体质:艾叶,杜仲叶,桂枝,狗脊,干姜,益阳温经驱寒暖足;
煎煮15分钟,待药液35分钟℃~42℃足浴,双脚踩药渣按摩足底半小时,睡前一天一次。坚持一个冬天,除了上述功能,还可以防止足部皲裂冻伤,软化足茧鸡眼,恢复疲劳改善睡眠,并有一定的补益调养作用。
五味药枕暖颈
人体经络集中在头部,中药枕是冬季睡眠时头颈部舒适保暖的好方法。选择温经、香气淡雅、柔软蓬松的药材,自制药枕。
痰湿体质:灯心草、淡竹茹、橘叶、旋覆花、扁豆衣;
阳虚体质:灯心草、艾叶、五加叶、杜仲叶、防风叶;
血瘀体质:灯心草、红花、泽兰叶、益母草、伸筋草。
使用冬令药枕可以防治头颈畏寒,头部冷痛失眠有助于改善脑动脉硬化、脑梗塞、颈椎病、偏头痛和睡眠障碍。
七种药膳扶阳驱寒
传统的冬季食疗,其实就是按照秋冬养阴、寒则热的原则,根据体质识别、地域气候环境等特点,选择药食两用的配料,荤素结合烹制而成美味佳肴,使良药味道鲜美,暖胃健身。
当归羊肉汤:当归,羊肉,生姜,冬笋,香菜,红枣;
冬虫夏草老鸭锅:冬虫夏草,老鸭,山药,生姜,红枣;
田七栗子乌鸡锅:田七、栗子、乌鸡、生姜、黄酒;
黄芪炖乌龟:黄芪,乌龟,生姜,蒜头,黄酒;
芝麻核桃糯米糕:芝麻、核桃仁、黑米、糯米、桂花;
酿造圆蛋花汤:甜酒酿造,小汤圆,橘皮末,鸡蛋,桂花;
芡实小米桂枣粥:芡实、小米、桂圆肉、红枣、陈皮。
以上药膳均适宜阳气偏虚,畏寒容易感冒的人,有助于温通气,调理气血,改善脏腑功能,增强御寒抗病能力。
五味食材面膜
严寒冷风最容易伤害裸露的面部皮肤。自己选择合适的药材和食材,做面膜护肤,也能保湿养颜,保护面部,防止面部冻伤。
珍珠粉、蛋清、蜂蜜、柠檬汁、玫瑰汁五味适量混合,放入密封罐中冷藏备用(不超过1个月)。使用时,用勺子取出所需的面膜,用微波炉低火30秒就可以湿敷在洗净的面部和颈部,可以根据皮肤纹理进行轻微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10分钟后清洗干净,然后加入护肤品。一周一次,如果过去有面部冻伤,一周可以做两次。
(1)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主治]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舌质白滑,脉沉细。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处方]瓜蒌仁15克,薤白12克,枳实10克,桂枝12克,熟附子10克,丹参15克,檀香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瓜蒌丹参汤
[主治]温阳补气,活血通脉。
[处方]全瓜蒌、丹参各30克,薤白、檀香、五味子、炒柏子仁、甘松各12克,桂枝、砂仁各9克,赤芍、川芎、太子参、麦冬各15克,三七粉(冲)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3)当归四逆汤加减
[主治]辛温通阳、宣痹散寒
[处方]当归12克,桂枝9克,赤芍9克,细辛3克,炙甘草5克。可酌加干姜、薤白、丹参、檀香等,若疼痛较剧者可加入附子、蜀椒、赤石脂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中药处方】
(1)大桂姜汤
[主治]温阳散寒,泻结行气止痛。
[处方]大黄海12克,肉桂10克,干姜10克。
[用法]水煎,大黄后下,温取,2日1剂。
(2)蒲黄煎
[主治]行气活血,温经止痛。适用于行经小腹疼痛而冷,按之痛甚,经水量少,色暗有块。
[处方]五灵脂9克,炒蒲黄9克,元胡6克,制香附9克,吴茱萸6克,炮姜6克,桃仁6克,川楝子9克,炒茴香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经行前5日开始服,每日1剂,分早晚空腹服。
(3)脐痛速效方
[主治]温肾阳,祛寒湿。
[处方]胡芦巴基斯坦10~15克,熟附片10~15克,白术10~15克,茯苓15~25克,白芍药12克,生姜15克,小茴香6克。
[用法]熟附片先煎半小时,纳余药,再煎半小时,每剂煎3次,共得药汁500毫升。每日1剂,将3次煎取的药汁混合,早、午、晚饭前各服1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