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笑原创
前段时间有网友提问四逆汤中到底有没有人参?缘由是《桂林本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有人参。从我搜索古代主要方书来看,并不见有人参的“四逆汤”。增加了人参的“四逆汤”在宋本《伤寒论》中叫“四逆加人参汤”或“人参四逆汤”,也有的方书叫“四顺汤”。
一、 关于“四逆汤”
宋本《伤寒论》四逆汤方∶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宋本《金匮玉函经》同。
《千金翼方》中《唐本伤寒论》同。
《太平圣惠方》中《淳化本伤寒论》的“四逆汤”药味相同,但三味药都是一两。
历史上其实还有其他类型的“四逆汤”。
《脉经》[ 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有“附子四逆汤”:“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 无方。可能就是“四逆汤”。
《外台》[卷第十四风失音不语方八首]有:“又四逆汤。疗卒中风不能言。厥逆无脉手足拘急者方。山茱萸、细辛、干姜(炙各一两)甘草(三两炙)麦门冬(一升去心)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菜。(出第九卷中)肘后疗卒不得语方。”
《外台》[卷第六 霍乱后脉绝手足冷方四首] 有:“千金四逆汤,主多寒,手足厥冷,脉绝方。(千金是形容词,不是〈千金〉)吴茱萸(二升)当归(三两)桂心(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二两)通草(二两)生姜(八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九味切,水六升,清酒六升,合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旧方枣二十五枚,今以霍乱法多痞,故除之,若除枣入葛根二两佳。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短剧〉同,仲景伤寒论此方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二.治伤寒霍乱诸方 ]:“治伤寒。霍乱吐利。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宜服四逆汤方。甘草(炙微赤锉)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以上各一两)干姜(半两炮裂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频服。”
《太平圣惠方》[ 卷第十一.治阴毒伤寒诸方]:“治阴毒伤寒。脉候沉细。四肢逆冷。烦躁头痛。四逆汤方。干姜(炮裂锉)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甘草(炙微赤锉)白术当归(锉微炒)(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频服之。”
《桂林本伤寒论》四逆汤方: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二、 关于“四顺汤”
宋本《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方一。甘草(炙,二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宋本《金匮玉函经》中叫“人参四逆汤”,方同,四味药人参排最前。
《千金翼方》中《唐本伤寒论》中“四逆加人参汤”同宋本《伤寒论》。
《太平圣惠方》中《淳化本伤寒论》无此方。
鉏桂祥俞雪如的《<康治本伤寒论>与<康平本伤寒论>》一文说这两本书的“四逆汤”中有人参,不知是哪种版本,我看到的日本安政五年(1858)京都书林刻本《康治本伤寒论》的“四逆汤”没有“人参”,且“甘草”笔误成“草草”。日本康平三年(1060年)丹波雅忠藏本《康平本伤寒论》的“四逆汤”也没有人参。《康平本伤寒论》“四逆汤”作“回逆汤”,“四逆加人参汤”作“回逆加人参汤”,“四逆散”作“回逆散”,药味、分两都同宋本《伤寒论》。
“四逆加人参汤”或“人参四逆汤”汉代之后被称为“四顺汤”,但药物分量有所变化。
《脉经》[ 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一本更有四顺汤),针气海。”
《脉经》中是“四逆汤”和“四顺汤”并列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