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的特色

张家港的特色,第1张

张家港是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张家港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

境内有“三山一苑”(

双山、香山凤凰山、东渡苑)等主要景区。有苏东坡与梅花堂、徐霞客三游香山等历史文化等传说典故。景点有世纪广场、暨阳湖公园、张家港公园、沙洲公园等游乐场等。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建成了全国首家江岛型水上高尔夫球场。

香山

香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张家港市西陲南沙镇境内,西接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和江阴市区,北靠国际贸易商港张家港港和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的张杨路,与长江边的长山、巫山相对,南傍东横河,与稷山相望。东距张家港市区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占地面积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

36.6米。山体呈菱形状,由大、小香山组成,为张家港市之冠。北坡险峻,南坡平缓,顶部开阔,素有江南名山之誉。清康熙《江阴县志》中赞:“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于他山。”

香山,因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遣美人上山采香而得名。宋代诗人苏东坡游香山时曾为梅花堂题匾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小香山梅花堂序》中赞叹曰:“千年迹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梦亦香,可谓不负此山矣!”

香山有广为人知的“十八景”:钓鱼台、采香径、梅花堂、洗砚池、石虎门、圣过潭、观音殿、荷花茶厅、圆寂塔、听松吟、桃花涧、圣清池、毗陵井、巫山夜雨、天台石、归云洞、烽火墩、藏军洞。

南沙还拥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具有八千年历史的东山村古遗址。[17]

桃花涧

位于香山北麓。清乾隆《江阴县志》载:“香山左岗有涧数十丈,夹涧绯桃四植,名桃花涧。”涧从上至下,纵贯青龙岗,全长约800多米。涧水源头出自山顶泉眼,常年不涸,现为中峰之巅的天然湖泊鹿女湖。

采香径

位于香山东南麓,清乾隆《江阴县志》载:“由麓而上,曲蹬盘行,攀萝扪石,足底云生,相传吴王尝遣美人采香其上,曰采香径。”全径沿山由东南向西北曲折蜿蜒长约五华里,几乎横贯了整个香山。。

听松吟

位于香山南山坡上,百亩山地上满坡松林,千株万株,蔚然成海民国年间,中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回故乡省亲,也专门游览听松吟,而后激发了创作灵感,其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情愫一脉。

圣过潭

又名舜过潭,传说古时大禹治水东南途经香山少憩,取泉水解渴,觉泉水清澈味醇,遂解佩剑拓成潭,故名舜过潭。位于香山顶峰中部。潭大体呈圆形,直径约2米,四周皆由山石围成,看上去就仿佛是一口大井一般。此潭下有泉眼,所以水甚清澈,常年不涸。潭中长有无屁股螺蛳,成为香山一奇。

藏军洞

位于香山主峰老虎背之巅的东侧,有一石板盖顶的洞口,约80厘米见方,这就是香山著名古迹——藏军洞。据史料记载,香山藏军洞最早大约建于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称霸于诸侯,攻越伐楚,大动干戈,出于攻防战术需要,即在长江之滨的香山、长山一带挖建了许多藏军洞。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香山西北坡的藏军洞发现大量具有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几何纹陶器和红陶器,证实了这一历史记载。

梅花堂

原坐落在小香山竹林深处,初建于宋代。相传苏东坡晚年仕途失意,因江阴友人葛氏邀请,曾数度来梅花堂怡情养生,并题书梅花堂匾额。堂后洗砚池,因东坡洗砚而得名。由于紧靠大小香山间的石虎门古战场,梅花堂一度遭到战火破坏。明朝末年,爱山成癖的徐应霞(徐霞客之兄)重建梅花堂,并在山上广植梅竹。

南沙十八景

临近张家港港口的南沙乡,由于山多景胜,早在明代前就有“香山八景”之

说。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以后,又相继增补十景,称“南沙十八景”。这里原有梅花堂一座。从香山湾翻山而上,便是“采香径”。采香径从香山西北坡起至东南麓止,长约5里,相传是春秋吴王夫差偕西施及嫔妃玩乐的地方,建育“采香禅院”作行宫。

香山,有大香山与小香山之分,在两山衔接处,陡似峭壁,形成石门。因远看似一猛虎张口守隘,故有“石虎门”之称。这里四面环山,原来两山接岗不分,后因军事需要,官府命百姓凿山开路长达50余米,形成石门。在香山附近,有长山,凤凰山、镇山等山,有藏军洞(又名将军洞)。出江阴东门,有凤凰山最高峰的烽火合,最初建于春秋期间。大香山原名桃花山。藏军洞、烽火台、桃花涧等古迹尚存,被列为张家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渡苑

国家AAA级旅游区——东渡苑景区位于张家港市东郊的古黄泗浦畔,是唐代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的启航处,总面积300余亩。整个景区分东西二区,东区是寺庙和休闲区,西区是鉴真纪念馆区。

凤凰山

凤凰山,古称河阳山,位于港口、凤凰、西张三镇交界处,山体由西而东走向,犹如丹凤展翅,故称“凤凰山”。主峰高86米,周4公里,占地千余亩。山上有大片松林、竹林,树木葱郁,景色秀丽山坡辟有成片桃、梨园,出产的水蜜桃汁多鲜甜,颇有盛名。山之南麓有,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解放后被拆。山之西南有鸷山,占地400亩,西北面树大葱郁,果园繁茂,著名凤凰水蜜桃源出于此。旁邓家宕的稀有名木红豆树,相传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所种,距今已1500余年历史,为江南一绝。2000年5月6日红豆树突然开花,10月结得形似鸡心、鲜红颜色的果实百粒,与上次开花之日相距30余年。旧志中载:“盖以大江东下,山势西来,凤凰实导诸山以赴于虞者也。”凤凰山迤丽多姿,风光佳丽,名胜古迹众多。曾有内外八景之说。“内八景”有三潭、四井、古桧、空杨、秀峰、醴泉、丞相墓、状元读书台“外八景”有湖下书声、坊基酒肆、港口渔歌、柴场牧唱、桑岸啼鸣、莲塘游鱼、松林落照、精舍飘幡。几经沧桑变迁,“内外八景”中绝大部分景点早已湮灭,唯秀峰、醴泉、状元读书台尚存。2013年5月被评为国家4A景点。

1、送灶,腊月二十四的傍晚,张家港家家户户都要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设置灶神龛,中间供上灶神的神像,待送灶仪式正式举行,将事先准备好的豆腐百叶、豆芽菠菜等几样菜肴及瓜果、糕、糖等食品置于灶上,供奉灶神。

2、作享,过了腊月二十四,张家港家家户户都要在除夕前挑个好日子,通过“作享”来祭拜老祖宗。

3、制吉树,除夕这天,张家港地区,人们从冬青树、柏树上剪下树枝,配上芝麻杆,末端用粗线扎好并封上红纸条,“吉树”就做完啦。

4、年夜饭,在张家港不仅要求阖家团圆,对于饭怎么做,也有不少讲究。除了大米外,还要放五谷杂粮,如黄豆、赤豆等,意为五谷丰登,到年还吃不完;烧年夜饭的柴也有选择,一般不用稻柴而用麦柴,烧起来噼啪有声,喜庆闹热。

5、搓团圆,在张家港,大年初一一大早,妈妈们就要起来煮团圆,一人一碗,团团圆圆。

张家港境内各地由于成陆时期、建置归属和人口来源的不同,形成“江南”、“江北”、“老沙”、“常阴沙”等不同风情习俗。“老沙”、“常阴沙”又统称“沙上”。从盐铁塘、东横河到三甲里一线的长江古堤是“江南”与“沙上”的分界。“沙上”又以南中心河为界,西南为“老沙”,东北为“新沙”。“江南”为古老的太湖平原,居民大都聚族而居,民性淳朴刚直,喜武重义;“沙上”属长江三角洲平原,成陆较晚,居民大多来源于如皋、南通、靖江、海门、启东等地,民性淳和好强,崇文自立。时光流逝,随着统一大家庭--沙洲县的建立,人们的经济、文化、情感交流日益密切,各种语言、习俗也正逐步相互渗透。尤其是正直淳朴、奋发向上的民风已成为今天张家港市乡情民俗的鲜明特点。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旧称过年,民国初年定名春节。春节凌晨,千家万户燃放爆竹,俗称“开门炮仗”晚上燃放“关门炮仗”。近年市区和各乡镇所在地为了安全清静,禁放烟花爆竹。农家仍守旧俗。早晨,合家吃糯米粉圆子,象征团圆;中午吃面或馄饨,意为长寿、兴旺。是日,男女老少穿戴一新,见面互贺新禧,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织集体拜年,并组织拥军优属、新春茶话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旧有的禁扫除、不汲水、不动剪刀等习俗尚存。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古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称“上元节”。是日晚,家家都要吃元宵(汤团),闹元宵(放爆竹、焰火)。旧时农村许多农户或用乱柴堆在田头、场角焚烧,称“煨田角”;或用枯竹扎上草把点火在田头、河边燃烧枯草,南部称“放毛柴”,北部称“烧毛虫”。夜色苍茫,野火明灭,别有一番情趣,这一习俗今已消失。元宵日,“沙上”已出嫁女儿要备菜肴,做团子,请母亲来家过节,此习俗至今犹存。

清明节 旧时过清明,全家携酒食、纸钱、香烛、糕团去祖先墓地祭扫、添土,称“上坟”。也有顺作郊游,观赏春景。解放后,机关、学校、人民团体都于是日或前几天组织凭吊烈士陵墓,敬献花圈,寄托哀思。祭祖扫墓之习至今仍有。

立夏节 立夏日,人们有尝鲜的习俗。农户大多采食青蚕豆、青豌豆等时鲜产品。是日,儿童吃煮鸭蛋,传说可防“疰夏”。旧时,立夏日还是一年一次人们称体重的日子,乡间男女老幼依次坐在畚箕里用木杆秤称体重,看一年来的生长胖瘦。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旧时,不少农家于是日用菖蒲、艾草悬于门额,用苍术、白艾烟熏或悬于门前,驱瘟逐疫,用雄黄渍酒或饮、或洒屋角、或在小孩前额书写“王”字,以解百毒。还有用香料装入绸袋挂于小孩胸前、腰际,以驱虫避毒。城乡居民都要吃用新芦叶、竹壳包裹的各式粽子,相传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期。白天,不少人家用面粉、砂糖做“巧果”,为应节食品。少女用麦秆折叠成粽子、花篮、风车等小巧玲珑的器物,系上红绿丝线,相互馈赠赏玩;用红凤仙花捣烂后涂指甲。入夜,姑娘少妇,对月穿针,意为“乞巧”。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道家称“中元节”。旧时,各家要祭祀祖先,叫作“过七月半”,故又称“鬼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三秋恰半,故名“中秋节”。节前,至亲好友互赠月饼、礼品,女婿要给岳父母送礼。是日,合家团聚,吃月饼、鲜藕、红菱、糖烧芋头。入夜,万籁俱寂,皓月当空,人们叙坐庭园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因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人们这天要吃“重阳糕”,以示登高避灾之意。如今人民政府把此日定为“老年”节,动员全社会关心老人,形成敬老风气。

冬至节 常阴沙一带称为“大冬日子”。旧时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是日,大多农家祭祖,或迁坟墓。但忌婚嫁。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相传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民间习惯用白糯米或新粳米加花生、芋艿、豆类等煮成粥,叫“腊八粥”。富裕人家还加百合、瓜子、胡桃、枣、栗、莲心等。有甜有咸。吃“腊八粥”意为避邪保健。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腊尽岁底为“除夕”,俗称“大年夜”。节前,家家都要洒扫门庭,备年货。有的还要张贴门联、年画,辞旧迎新。“沙上”还要蒸糕做馒头。是日晚,合家欢聚,祭祀祖先,吃“年夜饭”。入夜,鸣放爆竹,家人围坐“守年岁”,欢声笑语达旦。

此外,还有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日,一些地方兴吃“撑腰糕”,以期身强力壮投入春耕;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要修剪花枝,枝上贴红纸,表达爱护花木;十二月廿四为灶神生日,要做团子、饴糖饼祭灶神,称“送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6851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0
下一篇2023-05-20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