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包括如下:
1、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
2、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等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传统文化跟现实文化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校风、教师、同伴交往等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
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中既留下了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儿童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它代表了这一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趋势,也就是说应以经常出现的而不是偶然的表现为依据,不能把这个阶段中个别儿童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特点作为年龄特征。
您好,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几大类:
一、遗传
(一)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主要指人的感知觉的灵敏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敏捷性等。
(二)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物质基础,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如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就说明这一点。
4.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整体发展过程中呈现减弱趋势。
5.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与个体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二、环境
(一)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与动物共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自然界构成。社会环境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三、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不受教育,人也能发展,但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要受到很大影响。教育通过专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潜能是人的身体和大脑中尚未开发出来的能量。人有巨大的潜能,但潜能一般很少能自发地表达出来。教育通过创造机会与条件,可以比较充分地挖掘出人的潜能。
3.提升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指人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教育可以提升人们对自身、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使人获得应有的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4.健全人的个性
个性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个人的个性也不太一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个性特长得到培养,扬长避短。
(四)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承认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与促进作用,并不意味着单凭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教育发挥主导与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概念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
(二)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据这一原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这种身心的活动表现为学生的主观愿望、动机、需要、意志和实践等,它们构成了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所以,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高度体现。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生命活动是其他活动的前提,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心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世界的认识而形成的思维意识、情感等心理过程,具有心理性特征,支配着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实践活动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实践活动内容和范围的不断丰富和扩大,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发展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
以上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作用如下: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没有学会坐、爬、站时,他就不会走路。儿童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发育成熟时,即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可以说,生理没有成熟就不会产生语言能力。
3.教育和社会因素。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环境的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龄特征;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可以促使儿童素质的不同方面得以改造,并使心理向不同方面发展,从而加大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力,以造就特殊人才。
扩展资料: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
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