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呼吸道、肺和胸膜组成。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
1.上呼吸道
鼻对吸入气体有过滤、保湿、加温作用。
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路。
喉是发音的主要器官,在咳嗽中起重要作用,吞咽时,会厌覆盖喉口,防止食物进入呼吸道。
2.下呼吸道
气管在隆突处(位于胸骨角)分为左右两主支气管。
右支气管较左支气管粗、短而陡直,左支气管相对较细长且趋于水平。因此,异物吸入更易进入右肺。气道直径越来越小,使气流在运行过程中流速逐渐减慢。直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称为小气道,由于小气道管壁无软骨支持、气体流速慢、易阻塞,是呼吸系统患病的常见部位,且不易早期发现和诊断。
肺:
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有上、中、下三叶。肺叶内,肺叶支气管又依支气管和血管分支再分为肺段。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十分利于气体交换。
胸膜:
分为脏层、壁层。
脏层紧贴在肺表面,壁层衬于胸壁内面,两层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构成潜在的密闭腔隙,称为胸膜腔。
肺的呼吸功能:
肺通气:外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肌运动引起的胸腔容积的改变,使气体有效地进入或排出肺泡。
肺换气:是利用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交换,主要通过肺泡内呼吸膜,以气体弥散方式进行。
呼吸系统的防御、免疫功能:
①上呼吸道的加温、湿化和过滤作用。
②呼吸道黏膜和黏液纤毛运载系统。
③咳嗽反射、喷嚏和支气管收缩等反射性防御功能。
④肺泡巨噬细胞为主的防御力量,对各种吸入性尘粒、微生物等有吞噬或中和解毒作用。
⑤呼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B细胞分泌IgA、IgM等)、溶菌酶等在抵御呼吸道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鼻腔相对短小,无鼻毛,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于感染。炎症时易充血肿胀出现鼻塞,导致呼吸困难。鼻腔黏膜与鼻窦黏膜相连续,且鼻窦口相对较大,故急性鼻炎时易导致鼻窦炎。咽鼓管较宽、短、直,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易侵及中耳而致中耳炎。喉部较长、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发生炎症肿胀,故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窒息。气管及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缺乏弹力组织,纤毛运动差,易发生炎症,炎症时也易导致阻塞。肺组织尚未发育完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使其含血量相对多而含气量少,易于感染,并易引起间质性肺炎、肺不张及肺气肿等。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婴幼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低,尤以分泌型IgA(SIgA)为低,且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对抗体产生一般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初次再次产生的抗体没区别。
【原题】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叙述错误的是()。
A、初次产生的抗体效价低。
B、初次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低。
C、再次产生的抗体效价高。
D、初次再次产生的抗体没区别。
【参考答案】D。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为:
1、初次应答:是机体初次接触抗原时发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潜伏期长、抗体浓度低、半衰期短、最先产生IgM、亲和力低。
2、再次应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潜伏期短、抗体浓度高、半衰期长、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亲和力高。
抗体的产生通常需要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识别期,当人体遭遇细菌或病毒入侵时,体内的B淋巴细胞首先要识别外来的抗原。
2、活化期,B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3、效应期,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多以膜结合的形式存在于浆细胞表面,可以和病毒、细菌上的抗原相结合,从而降低病原体毒性,同时也可以标记曾经被识别的病原体,让免疫细胞可找到并杀死病原体。
适度免疫反应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但当机体免疫反应过度时,抗原抗体复合物就会沉积在组织、器官上,从而诱发免疫性疾病。
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因此,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就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毒的物质,叫做抗体.故选B.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