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2、九皇会
古时在我国广东、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谓之九皇会。九皇会源于对星斗崇拜。老话讲:“重阳九皇会,北斗延寿辰”。北斗九皇由北斗七星和左辅、右弼构成。
《玉匣记》说: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星隆世之辰,世人斋戒,此日胜常日,有无量功德。九皇信仰的影响很大,这种崇拜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礼斗之俗。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东地区于九月九日,多建九皇会以礼斗。在云南,礼斗已为滇俗,九月朔至九日举办。
3、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4、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重阳节可以做的事:
1、登高辞青赏秋色粼粼
重阳节后,逐渐进入深秋,天气逐渐寒凉。庄稼归仓,大地苍茫,植物的叶片开始变成金黄,青草色变得越来越少,是时候向陪伴我们大半年的青色草木道别。因此,就有个“辞青”的说法。深秋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站在高处,眺望良渚大地,看云卷云舒,树木一岁一枯荣,感受秋日的凉爽。无论是高山、高楼还是高台,皆可登高祈福、望远赏秋。
2、赏菊饮菊酒
菊花凌霜不屈,被视为长寿之花,故重阳节一直都有赏花的习俗。宋神宗元丰四年的重阳节,苏轼与徐君猷等人登高赏菊、饮酒作诗:“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3、吃重阳糕
中国人讲究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而“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因此重阳糕是重阳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北方的重阳糕一般是发面花果蒸糕,也叫发糕。是用面粉发酵,加入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然后蒸熟的一种面糕,松甜软糯。此外,民间还流传民谣“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意思是在重阳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这一习俗,至今还在有些地方流传。
4、佩茱萸
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5、尊敬孝养老人
古人认为,只有孝,才是做人的根本,根深才能叶茂,做到孝,家庭才能和谐,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事业和财运才会旺盛,俗话强调“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拜世尊”。所以在重阳节,咱们再忙,也要尽量回家看看,给老人买点礼物,表示我们的慰问,老人年纪大了,最需要孩子的陪伴吗,如果实在抽不开身子,咱们可以打电话发视频,邮寄一点礼品。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登高望远,放纸鸢,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等。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