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等等。这对于指导幼儿园以及家长教育幼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我们发现有些幼儿家里一般使用抽水马桶或痰盂,入厕时都是有家长帮忙的。而到了幼儿园入厕时,必须自己先登上台阶,跨过便池,然后拉裤子,蹲下来,这一系列的动作,无疑给这些幼儿带来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从而有很多孩子尿湿裤子,或小便粘在裤子上的现象。如果老师没有及时的关注、教育,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也给安全带来隐患。为了尽快改变这些现象,发挥公共区域的教育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盥洗习惯,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让环境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
丰富的环境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养成良好如厕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幼儿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又可以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提醒幼儿如厕前、如厕时、如厕后应该怎样做。因此可以在便池上方粘贴不同的标志,提示幼儿按男女如厕。大班粘贴男孩(小绅士)、女孩(小天使)标志,要求幼儿按相应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各班均将洗手的方法、提衣裤的方法照成照片在盥洗室粘贴,提醒幼儿整理好衣裤并按规定的要求清洗双手。为使幼儿能节约用水、用纸,教师创编了洗手歌,用儿歌进行时间上的隐性提示。
(二)开展如厕健康教育,让健康知识深入幼儿内心。
1.老师要教育幼儿有便意时,能主动告诉老师。2.允许小班幼儿按需要随时大、小便,能安静、有序入厕不在厕所逗留。
3.组织幼儿分性别入厕。饭前、外出、入睡前提醒幼儿入厕。
4、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如厕,不推不挤排队如厕洗手。
5、教师要用心观察幼儿如厕并给予帮助。
6、指导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不要弄湿衣服。
7、小心幼儿因拥挤而推到或滑倒。
8、允许幼儿按需要,随时大小便,饭前、入睡前提醒幼儿上厕所。
9、提醒幼儿节约用水。
10、提醒幼儿不可玩水,不要把水弄到外面,保持地面干爽清洁。
11、老师要将不小心洒的水及时清理掉。
12、如厕完毕组织带领幼儿整齐有序走进教室。
13、提醒幼儿用自己的小毛巾擦手。
14、除规定的时间如厕外,其余的活动时间都可如厕,必须有老师跟随,哪怕只有一个孩子。
15、个别孩子特殊情况可随时如厕,如拉肚子孩子,如厕完马上通知家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