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饮食调理、皮肤护理、环境管理等方式来预防宝宝长湿疹,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调理:宝宝长湿疹可能是食物中含有易过敏的物质导致的,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预防宝宝湿疹,宝宝的饮食尽量保证新鲜,避免让宝宝食用含色素、含防腐剂或稳定剂、含膨化剂等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可以适当地让宝宝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如橘子、草莓、菠菜等。
2.皮肤护理:如果宝宝的皮肤清洁不当,也可能会导致宝宝长湿疹,一般可以通过皮肤护理来预防宝宝长湿疹,家长可以给宝宝使用温和无刺激的香皂或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同时宝宝出汗后家长要及时擦干汗液。
3.环境管理:如果宝宝长期处于潮湿、灰尘较多的环境中,也可能会导致宝宝长湿疹,家长应注意室内要及时通风,避免在室内吸烟,可以通过湿擦的方式避免扬尘或用吸尘器处理家里灰尘多的地方,给宝宝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湿疹的根源是胃肠道系统的不完善,某些过敏性体质的小儿吃进去的过敏原易透过较薄的肠壁进入血液中,由于皮下毛细血管最丰富,所以湿疹就立刻表现在皮肤上。治疗湿疹的根本不是要从数不清的物质中测试出过敏原,去回避它,而是要完善宝宝的胃肠道系统。况且现在医学上不提倡为了避免过敏,而使宝宝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因此平时可以吃一些益生菌,改善宝宝的胃肠道系统,等宝宝胃肠道系统趋于完善,湿疹当会有所好转。
1、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洗澡的时候,宜用温水和不含碱性的沐浴剂来清洁宝宝的身体,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
2、避免受外界刺激
避免皮肤暴露在冷风或强烈日晒下,不要让宝宝穿易刺激皮肤的衣服,如羊毛、丝、尼龙等化纤制品,宜穿清洁柔软舒适的衣服,枕头也要常换洗
3、修短指甲,减少抓伤的机会
4、戒口,让宝宝少吃动物蛋白质,如牛奶、蛋等,乳母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蒜、酒等,也要少喝牛奶,少吃鱼、虾之类的东西
另外,花粉、动物皮毛,接触丝织或人造纤维过敏,日光、炎热、干燥也都会引发宝宝湿疹的,要多注意,找到原因针对性治疗
首先我们先说说,照蓝光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是照蓝光,而不是别的光?怎么照,照多久?胆红素的吸收光带约为400~500nm,尤其是在420~440nm波长光分解作用最强。而蓝光波长恰好在425~475nm之间,最为合适。有时候,绿光(波长510~530nm)或白光(波长550~600nm)也会用到。有研究认为蓝色光到绿色光(460~490nm) 区域可能光疗效果更好,因此光源的选择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光疗设备可采用光疗箱、荧光灯、LED灯和光纤毯(也叫蓝光毯、纤维光束毯)。可以单面照射,也可以双面照射或多面照射。当然,双面照射面积广,效果好些。光疗的效果与暴露的面积、光照的强度与持续时间有关。
光照强度以光照对象表面所受到的辐照度计算,标准光疗光照强度为8~10μW/(cm2·nm),强光疗为30μW/( cm2·nm)。
具体照射时长和疗程根据黄疸指数决定,每个医院的诊疗习惯也有所不同,一般照射20多小时黄疸可较明显消退。比较常用的总疗程最好不要少于24小时,分2~4次完成。对轻症患儿每天4~8小时间断照射,1日1~2次;黄疸较重的患儿每次照射13~18小时,1日1次,治疗3天左右,一般不超过4~5天。一些黄疸程度特别严重或存在特殊疾病的患儿,医生会酌情考虑延长治疗时间。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标准时建议采用持续强光疗(看看,得照这么久!想想,我们自己在家里捋起孩子的袖子和裤腿,放在玻璃窗下暴晒一小会儿,起个毛线球的作用哇!)。
光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一般6~12小时监测1次。对于溶血症或黄疸指数接近换血水平的患儿,需在光疗开始后4~6小时内监测。当光疗结束后12~18小时应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以防反跳。
在我国,光疗箱是应用最广泛的。这是一个发射蓝光的恒温箱子,孩子被剥光衣服,仅仅戴上眼罩和尿不湿,放入箱子里进行照射。护理人员会给他们定期翻身,保证有足够面积的皮肤,较长时间暴露在蓝光下。护理人员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看看宝宝有没有不舒服,或出现核黄疸早期症状、眼罩或针头等脱落等,监测体温并调节箱温,并定时喂水和喂哺配方奶。
为了让孩子不至于过分哭闹挣扎,通常会给他打点儿镇静剂,巴比妥类药物用得最多,它们属于肝酶诱导剂,除了能让孩子安静下来,也能增加胆红素的代谢(对脑子有没有影响?我们是不知道的。这部分研究难于开展)。
光疗过程中,宝宝身体不显性失水会增加,医护人员会给孩子补充液体。除了喂水、喂奶,还会静脉输注些液体。当然,计算新生儿静脉输液用量和调整输液速度等相关知识和操作,非常专业和严格。
图片
光疗箱最大的问题,想必你已经觉察到了——我们得与孩子分离!鉴于我国目前糟糕的医患关系,基本上没几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允许家长陪同的——事实上,作为一个医生看来,有些家属真的非常焦躁,心疼孩子,经常干扰医务人员工作,知识匮乏难于沟通,配合情况不理想,经常擅自给孩子做这样那样的操作而医护人员并不知情,又很难理解无菌原则。这样一个家属就让医护人员头疼不已了,更何况是一群呢?而医护人员太过于忙碌,监护室责任重大,分秒必争,我国医院一般不会专门安排人手教导、安抚这些忧虑不安、难于配合的家属。所以,干脆一刀切,都不让家属进监护室了。有些有知识、或了解国际行情的家属要求陪床,目前我国仍然没几个医院会答应这么做。
在其他一些国家经常是允许家属进监护室陪床的,甚至还能陪孩子做手术。当然这跟国家整体的医疗管理水平、人民素质、风险控制能力等很有关系。其实,与刚出生的孩子亲密陪伴,肌肤相亲,并给予母乳,对他的身体非常有好处。有研究显示,这样做能减少一多半新生儿的死亡率——早产的孩子呼吸更好,生病的孩子更快恢复,较少出现诊疗并发症。最喜人的是,宝宝能吃上新鲜的母乳,妈妈也能维持奶量,也大大减少了乳腺炎发生的几率!
看到这儿,你该犹豫了。我们不想与孩子骨肉分离,也不想让孩子遭罪吃奶粉、打针,长时间戴着眼罩,两眼一抹黑地、孤零零地躺在一个盒子里,哭起来找妈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其实,很多孩子出院时,嗓子都哭哑了(也有药物影响的因素)——医护人员真没空去安抚每个孩子,各种操作已经让他们团团转了,来了几个该抢救的孩子,更是忙得不得了!
母婴分离一星期,哭了没人理,把孩子放在小盒子里照光,打针水,用药,这真是一段恐怖的记忆!对孩子的身体、心理有没有伤害?要知道,刚出生的孩子,安全感缺乏,吸吮需求旺盛,多么需要妈妈的陪伴和抚慰!恐怕是有的——做过动物实验的恐怕知道一二,小白鼠的三个重要脑细胞凋亡、焦虑、抑郁情绪实验模型,就是母婴分离、束缚应激、强迫游泳!应激激素会伤害幼嫩的大脑,尤其是非常脆弱的,却非常重要,管着情绪、记忆、认知等功能的海马细胞。近年来,有关婴幼儿麻醉的研究表明,对于快速发育期大脑使用药物,有可能引起脑细胞凋亡!如果用药情况较为复杂,量较大,时间长,效应更为明显。有没有远期不利影响?抱歉,对人类的研究很有限,老鼠的研究经常是有阳性结果的,不过它们“受虐”的程度要比人类婴儿大挺多,所以结果真不好说。相反,研究表明,哪怕不吃母乳,仅仅与妈妈肌肤相亲,都对宝宝的智力、健康非常有好处。
所以,尽管蓝光治疗相对很安全,操作简单,副作用小,退黄效果好,梧桐妈妈还是对过度医疗深恶痛绝,诊疗指征一定要再严格一些为好。
对于那些风险较高,必须治疗的宝宝,有没有不用母婴分离的办法?有些妈妈上网找资料,会发现世界上真有蓝光仪这种东西,而且万能的淘宝,啥都有卖!还有个东西更好,就是上面提到的光纤蓝光毯!都不用把孩子扔小盒子里,可以用蓝光毯把他裹一裹,方便抱孩子,喂母乳。
不过,妈妈们会遇到许多现实的操作问题——比如怎么操作仪器,把温度、光强度设置得刚刚好?如何控制照光的时间?孩子与光管隔多远为宜?如何妥善地保护宝宝眼睛和生殖器,维持出入量平衡?如何定期监测胆红素数值?万一孩子有副反应了,如何观察、诊断、处理?……所以,如果不是专业的医疗从业人员,太严重的黄疸,最好别在家里折腾了,真有病理情况,在家没法准确判断、及时做检查,也给耽误了。如果买到不靠谱的、质量不过关的仪器,甚至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那就更悲催了。
如果决定自己在家给孩子照光,一定要仔仔细细了解相关知识,从正规渠道购买靠谱的仪器,定期去社区医院监测胆红素,有点啥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
如果达到光疗指征,仔细权衡利弊后,妈妈决定让孩子去医院照光,也请坦然对待这件事情。期间不要过分难过、自责,孩子回家后,还需要一位振作的妈妈给他喂奶,并试图补回失落的安全感。所以,这期间尽量掌握吸奶器的使用方法、追奶和维持奶量的方法,以及做好乳头混淆、用药和喂奶粉后肠绞痛等问题的理论准备,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孩子回来,很可能因为这些问题且得折腾一阵;孩子在医院打了些镇静药物,回来有几天也可能出现暂时的药物戒断症状,造成昼夜颠倒。这期间可能很难熬,本无经验的妈妈很可能措手不及,焦躁无望,疲惫不堪,最好能提前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特别是丈夫,他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你。
其次,梧桐妈妈来讲一下,照蓝光,有副作用吗?
①除了上述母婴分离对妈妈、宝宝的不利影响,总的来说,蓝光治疗副作用很少,但不是没有。
i. 治疗用的蓝光波长,最易对视网膜黄斑造成伤害。所以光疗时应采用遮光眼罩遮住孩子双眼。
不过,孩子经常会动来动去,使眼罩松脱下来。这真糟糕,护理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孩子不放呢!这真不是他们玩忽职守——他们太忙碌了!试试看几个人单挑一屋子哇哇哭的小婴儿,又是扎针又是喂奶,还要不断巡视,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这时再来几个抢救的孩子,简直要疯掉!而松脱了这么一会儿,会对孩子眼睛产生多少不利影响?抱歉,我们也无从知晓。
如今,开发出微带弹力的眼罩,状况还是比以前好多了。
ii. 长时间光照,可能增加男婴外生殖器鳞癌的风险,所以小鸡鸡是得用尿布牢牢包住的。
iii. 还有研究认为,蓝光治疗可能是黑色素瘤的危险因素之一。
iv. 孩子可能出现体温过高,如果体温超过38.5℃,需要暂停光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体温。
v. 孩子还可能有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低血钙等不良反应,通常为一过性症状,程度多半比较轻微。医生会根据其严重程度,酌情考虑是否暂停光疗。倘若症状不重,停止光疗后症状会自行缓解。
vi. 在结合胆红素增高等特殊病理情况的患儿,光疗可以引起“青铜症”,挺罕见,但能自行消退,一般无严重不良后果。
图片
②除了蓝光本身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其实住院期间不少操作,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i. 扎针。给小婴儿抽血,输液,都是高难度技术活——想想,在只有几斤的小宝宝身上,找只有头发丝那么细的血管迅速扎进去,甚至放个留置针,这多么考验技术啊!更何况小宝宝体脂丰富,看上去肉嘟嘟的,哪儿找得到血管呢?不信你扒开自家米其林宝宝的肉褶褶试试?梧桐妈妈在新生儿监护室轮转的时候,真的被护士的技艺惊呆了。
不过,不管怎样的技术大牛,总有重复扎针的时候,更何况新手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也总有些孩子,体质有那么点儿特殊,耐受不了扎针和用药。很少一些孩子会出现局部的血栓、血管炎性反应。至于小宝宝动弹了,留置针堵住,针头脱落,或注射液漏到皮下局部鼓起个大包未能及时发现,也时有发生。这些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孩子当然是要承受痛苦的。没有妈妈,也没有办法吸吮乳房安抚自己,孩子多么焦躁无望啊!
ii. 抽血。为了排除病理性黄疸,我们会给孩子进行一些诸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常规检查,根据表现可能行溶血相关检查或基因检测,有时还需要定期复查。而孩子跟成人一样,每次需要抽出1~2ml血液,这是因为检测的仪器是一样的!对于成人而言,抽出来大几管血看着吓人,实际上是“九牛一毛”,毕竟成人总血量约4~5L左右;而婴幼儿总血量约占体重1/10,比如3kg新生儿,总血量约300ml左右。抽大几管血出来,是相当心疼的。我们知道孩子出生不久会历经几个月时间的生理性贫血,这抽血行为会不会雪上加霜?很可能是有的。
iii. 感染。院内感染,总让人闻之色变。这些细菌经过各种各样抗生素的洗礼,变得非常顽固,坚不可摧。如今,医护无菌操作已然非常到位,不过这么多照光的孩子,总有几个特别倒霉,可能在某些环节染上些古怪的病菌!想想看,脐带护理,洗澡换尿布,留置针,旁边的孩子吹着呼吸机,甚至医务人员的听诊器等用品……医疗举措诚然到位,但耐不住坑很多啊!一些管理、设施、人员水平不很到位的基层医院,就更别提了。
绝大多数孩子很安全的出院了,极少数倒霉的孩子,那就相当倒霉……梧桐妈妈曾经接到过网友提问,孩子本来好好的,胆红素偏高去照个光,结果几天后败血症、多脏器衰竭、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孩子遭罪,住院1个多月,花掉了几十万!她连珠炮似的问我一大串问题:治这么久了,究竟啥时候能出院?本来好好的怎就出事了?还能不能喂奶?这算不算医疗事故?个人感觉算医疗并发症?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她比较好(个人倾向于院内感染的诊断,不过有些宫内感染或围产期感染,是过一阵再出现症状的,也不能排除。由于网友提供资料有限,当时并未回复他。这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iv. 用药。刚才提到,巴比妥类酶诱导剂,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增加其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从而能帮助退黄。它也有些镇静作用,经常用于照光的孩子。它一般使用2~3天才会起效。此外,尼可刹米也有医院会用到。
这些药物是对神经中枢起作用的。我们知道孩子的小脑袋还在快速发育,有没有影响?我不知道。这实验太难做,追踪期长,混杂因素众多,婴幼儿智力检测方法有限,还有诸多伦理学限制,文献是非常少的,数据可信度也未必高,结论也模棱两可。动物实验是不除外这种可能性的。孩子一躺就是5~7天,天天得用药,影响会不会更大?我也不知道。
使用了镇静剂,当时孩子是安静了。不过,很多镇静剂停用后,是有戒断症状的!孩子回家后先昏睡1~2天,然后再不肯睡了,整日吵闹,过度兴奋,昼夜颠倒,妈妈还不知道是不是奶少、乳头混淆造成的,这真是够受的了!
还有些医院会根据情况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毕竟院内感染太可怕了。然而,抗生素也会带来不少麻烦,比如常用的青霉素、头孢类,第一大副反应就是胃肠刺激,没几个孩子用了不拉肚子的。至于胃肠菌群紊乱(可继发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大型三甲医院多半会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制剂)、肠粘膜上皮脱落、病菌耐药,乃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都时有发生。
v. 喂奶粉。奶粉没风险吗?恐怕是有的。
很多孩子在照光以前,压根儿就没碰过奶瓶。这会儿突然离开妈妈,自个儿吃奶瓶,他们就不干了。他们大声抗议哭泣,许多孩子出院的时候嗓子都哭哑了(当然,也不除外药物影响)。
对于一些吐奶严重的孩子,医护人员还会直接下胃管喂哺。一些孩子对奶粉过敏,出现肠绞痛、腹泻、便秘、湿疹、肛周溃疡等表现,出院后挺长时间都难恢复;另一些孩子胃肠耐受不了奶粉的高渗透压,特别是早产、低体重、生病的孩子,肠道会更为敏感!少数孩子因此罹患肠坏死,这真不是耸人听闻,都是各路新闻里报道过的事情。
一些不那么靠谱的诊疗机构,奶瓶消毒不充分,或奶粉质量不过关,那就更糟了。想想,医疗用物,绝大多数都是一次性的,而奶瓶不是。那么多奶瓶需要集中清洗,高温高压消毒,低级别医院哪有这样的条件呢?有小医院奶瓶底下厚厚的奶垢,一直没洗干净的,这真让人恐慌!至于奶粉质量,有些地方偏偏昧着良心用的是过期的、污染的、不合格的奶源,你又如何知晓呢?
vi. 补液量不合理。补少了缺水、电解质紊乱,补多了补快了,会增加小心脏的负担!要知道,孩子心脏壁薄弱,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新生儿补液看上去是常规操作,其实是非常专业的技术活,一些不大靠谱的基层诊疗机构,可能没达到足够的操作水准。
vii. 刚才提到,我国的医护人员太忙了、太累了。倘若来了需要抢救的孩子,抽调走了大部分人员,对正常的孩子略疏于防范是常有的事。人不是神,无法左右逢源、面面俱到、永远不出差错,尤其在这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条件下。
viii. 孩子回来因为镇静剂戒断症状、安全感缺乏、乳头混淆、肠胃被撑大或不舒服等等原因,不肯好好吃母乳,还因不习惯吃母乳非常容易把乳头吃破,妈妈纠正乳头混淆、追奶、护理受伤的乳头、防治乳腺炎……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层出不穷,让一点儿喂养经验都没有的新妈妈们感到紧张,无助又无望。就此放弃母乳喂养的妈妈比比皆是。
讲真,蓝光不是你想照,想照就能照。细思极恐,处处皆坑!倘若只是为了过度医疗,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小概率,被迫骨肉分离,本来明眸善睐、安宁可人的孩子,却被扎针,用药,胃肠、头脑、心肺受损,心理也产生难以磨灭的伤害,甚至出现院内感染,终于出院了还没母乳吃了,妈妈患乳腺炎,或因此罹患产后抑郁……母子二人经受百般苦难,仅仅是得到一个“母乳性黄疸”的结论?内心真是五味杂陈,“蓝瘦”,“香菇”啊!
当然,梧桐妈妈也不希望你矫枉过正,完全排斥蓝光治疗。真有问题还是得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很多时候甚至要分秒必争!梧桐妈妈非常排斥的是过度医疗,但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个诊治难题。上面介绍的一些判断方法,可供你参考,帮助你作出更为贴切、安全的抉择。
图片
那么,啥时候停止光疗呢?
我国2014年的诊治指南提到的停止光疗指征如下:对于>35周新生儿,一般当血清胆红素<222 -239μmol/L(13~14 mg/dl,一般是光疗阈值胆红素50μmol/L,即3mg/dl以下)可停光疗。
一般暂停光疗后还需观察1~2日,看有没有反跳。很多医院都以7mg/dL以下作为出院指征。
有妈妈还会问,倘若不幸照光失败,医护人员还会采取哪些治疗举措?
1)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可以换出血液中的胆红素、抗体及致敏红细胞,一般用于光疗失败、溶血症或已出现早期胆红脑病临床表现者。如果宝宝不幸光疗失败,比如给予强光疗4~6小时,若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不够,甚至不降反升,需要立即开始换血处理。
出生胎龄≥35周以上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换血指征可参照2004年AAP推荐的换血参考标准;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换血标准可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著述的表格。这些内容详见上述“光疗处理指征”内容。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还可以B/A作为换血决策的参考,如胎龄≥38周新生儿B/A值达8.0,胎龄≥38周伴溶血或胎龄35~37周新生儿B/A值达7.2,胎龄35~38周伴溶血新生儿B/A值达6.8,可作为考虑换血的附加依据。
根据2014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一些特殊情况的换血指征描述如下:
①免疫性溶血患儿,在光疗后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未达到34 -50μmol/L(2~3 mg/dl)立即给予换血。
②严重溶血,出生时脐血胆红素>76μmol/L(4.5 mg/dl),血红蛋白<110 g/L,伴有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
③已有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的患儿,无论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换血标准,或血清胆红素在准备换血期间已明显下降,都应换血。
换血疗法还能纠正贫血,改善氧气供给情况,防治心力衰竭。不过它也有不少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压波动等,剧烈血压变化甚至可能引起颅内出血,所以治疗需要非常谨慎,期间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2)药物治疗
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确诊新生儿溶血病者,可采用IVIG 0.5-1.0g/kg于2~4小时持续静脉输注。必要时可12小时后重复使用l剂。
②白蛋白:当血清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值,且白蛋白水平<25 g/L的新生儿,可补充白蛋白1g/kg,以增加胆红素和白蛋白的联结,减少血液中的游离胆红素。若白蛋白水平正常,则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白蛋白。但如果存在酸中毒,应首先予以纠正。
总的来说,这两种药物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会使用,不是所有黄疸的孩子都需要。
图片
另外,孩子出院后,如何随访?
每个新生儿出院前都该测一次胆红素数值。如果出院前胆红素水平处于AAP推荐曲线或Bhutani曲线的75百分位以上,建议延长住院时间,继续留院监测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如果坚持出院,那就不要怕麻烦,一定得定期去社区医院监测,根据情况抉择治疗方案,一定要与儿科医生保持密切沟通。
出院前胆红素水平处于AAP推荐曲线或Bhutani曲线的75百分位以下的孩子可以出院,不过也要注意随访。2014年的指南也根据出院时的日龄或出院前的胆红素水平,制定了出院后的随访计划,具体见下表(我国大部分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在出生后48~72小时出院;剖宫产在96~120小时出院)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院后随访时间可以考虑提前。
表:新生儿出院后的随访计划
图片
如果在家,还该做些什么?梧桐妈妈觉得有必要和您说说
1)不要经常把房间的窗帘全部拉上,也不要给孩子穿过多衣服。如果房间光线太暗,或孩子被层层包裹,不易发现他黄疸的问题。过去民间有诸多“坐月子”的陋习,新妈妈和宝宝“不见天日”,裹成个“茧子”,孩子黄不黄根本看不清,核黄疸发生率要比现在高出许多。
2)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自然光线条件下,观察宝宝黄疸变化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肉眼大致估计黄疸水平:黄疸一般最早出现在头面部和眼睛,如果只有这些地方看到皮肤黄染,胆红素水平大概是5~6 mg/dL,可以继续观察;如果波及躯干、四肢,这时胆红素水平约10 mg/dL;如果到手心、脚心,往往超过12mg/dl,需要专业医生通过仪器来判断了。
3)除了观察黄疸,还得观察宝宝其他的状况,比如吃奶情况,精神好不好等。如果觉得孩子有哪儿不对劲,稳妥起见,还是及时就诊,听听专科医生意见为好。
4)坚持母乳喂养,频繁喂哺,多吃多拉,毕竟是王道。如果孩子黄疸值比较高,对照上述知识,咨询相关医务人员,谨慎抉择治疗举措。不要轻易停止母乳喂养。
图片
很多妈妈疑惑,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过长,会不会影响疫苗接种?
按照我国2014年的诊治指南,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如果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并发症,是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的。
第一针多半是乙肝疫苗,属于灭活疫苗,一般不会加重黄疸,也不会延长黄疸消退的时间。所以按计划接种是没问题的。国内已经有些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不过,如果你带着“小黄人”去社区打针,估计没几个医护人员敢给孩子打。毕竟,他们欠缺诊治资料,也不能一眼就判断你怀中的小婴儿,黄黄的皮肤一定是母乳引起的。他们不确定疫苗副反应,会不会与宝宝的症状重叠。所以,不打还是有不打的道理。不过,如果妈妈罹患乙肝,谨慎权衡后,还是倾向于及时接种。毕竟及时的联合免疫阻断处理,会大大降低宝宝罹患乙肝的几率。具体详见“乙肝”章节。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宝宝的黄疸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危险,除了勤喂母乳,经常抱到树荫下坐坐,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但由于各种因素,我国过度医疗的现象非常严重。关键在于生理、病理情况的判断,尽量减少过度医疗,又不至于遗漏疾病。不过,这可真是个世纪难题,不光难倒新妈妈,也难倒不少医务人员,不过也不是无章可循。新妈妈听到任何建议,决定作出任何操作,比如停母乳、喂药、照光,都需谨慎抉择。这个过程可能挺痛苦,不过妈妈们的小心脏就是这样一点点强大起来的,知识储备也是一点点丰富起来的。最好能有个支持自己的家庭团队,最起码争取到老公的理解支持,毕竟孩子的事已经够让人焦躁了。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不少困难。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到最适合小宝贝的安全方案。因为爱让我们存在默契,彼此心灵相通,互相理解,最终破除万难,一起成长和变得更为强大。
图片
图片
重磅推荐!北大医学博士新书《夏娃的困惑——全程实用母乳指导,史上最强哺乳谣言粉碎机》,孕妈妈、哺乳妈妈、新妈妈必备!
书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荐——
武汉同济医院妇产科冯玲教授,儿科刘爱国教授,麻醉科梅伟教授倾力推荐!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系孙时进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罗教讲教授倾力推荐!并作序!
(详情请加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点击后台右下方有书籍介绍以及购买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梧桐妈妈好友孙小样微店“小样书苑”,购买梧桐妈妈冯博士新书。
阅读原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