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酥:包酥的方法有两种,即大包酥和小包酥。对于大批量生产一般采用大包酥,因为其加工速度较快,但酥层不如小包酥均匀,质量稍差。而用小包酥的方法制作的烧饼酥层清晰,层次多,皮面光滑,不易破裂,缺点是速度慢、效率低。黄桥烧饼包酥的关键是掌握好干油酥与烫酵面的比例,一般干油酥占到50%—60%最好。这是因为烫酵面较多时,面团加热后迅速膨胀,容易使烧饼表面胀裂,其次口感不酥松,发硬。包酥的方法是将干油酥包入烫酵面团后,收好口,擀成长方形后刷上油,顺长对折,再擀开后从外向里卷紧成筒状。
2.制皮:无论采用哪种包酥方法,制皮时一般将其制成相同大小的剂子,用短面杖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皮,将光滑的一面包在外面。剂子的大小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作适当的调整,行业里做得较多的是38克重圆形小烧饼,其剂子重为25克左右,擀成直径约6厘米的圆皮。
3.包馅:左手托皮,五指略弯,使皮子中间凹进去,右手用竹刮上馅。然后将周边向中间捏拢在一起,收口向下。注意馅心要包在中心位置,收口一定要捏牢收紧,防止加热后底部馅心泄露。
4.成形:包好馅心的饼坯,可用手按成圆形,或用擀面杖擀成椭圆形。注意烧饼要中间稍薄、两头稍厚,表面抹上饴糖或蛋液,撒上脱壳白芝麻即可。
四、成熟技法
黄桥烧饼的成熟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明炉烘烤,通过控制炉火的大小来进行烘烤。这种方法主要依靠制作者的经验进行,质量不够稳定,也不太卫生,一般为个体小店使用。另一种是用红外线电烤箱烘烤,常用的温度为面火200℃-220℃,底火180℃-200℃,烘烤时间因生坯的大小不同而不一样,生坯在高温下迅速成熟,从而达到外酥脆、内松软的效果。
第一:黄桥烧饼并不是泰州特产,而是泰州市的一个小镇黄桥的特产,本人就是黄桥本地人;第二:黄桥烧饼之所以能够成为秦淮八绝之一,也是相当有历史的。这种烧饼是用油酥和面,而且还有馅,馅是用火腿或猪油等做成。烧饼在缸炉里一烤,酥脆焦黄,香喷喷。非常可口。这种烧饼只有这一个地方有,那就是黄桥。它外面酥,里面松,油润不腻,人人赞赏。
这种黄桥烧饼,远近闻名,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究意是谁的发明创造,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
早在明代,黄桥作为江淮一带重要的粮食集散地,黄桥烧饼就充当起姜(堰)曲(塘)海(安)地区挑夫的“古老而方便的快餐”。
抗战时期,新四军东进,开辟抗日根据地,在黄桥这里打下一仗,非常激烈,成为著名的黄桥战役。新四军日夜坚持战斗,有时几天吃不上一顿饭。黄桥当地的老百姓,看到这种情景非常焦急。他们后来就想出一个办法,这是用这种烧饼,慰劳新四军。人们日夜赶做,有专人指导,开始小规模地做,后来推广开来,全镇的人都做起来。新四军吃了这种烧饼,浑身增添了力量,打仗打得非常起劲。最后,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黄桥烧饼成为支前的食粮,为蠃得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初期,毛泽东曾在与身边警卫战士陈长江谈话中称赞“黄桥烧饼是好出名的”。
20世纪70年代,黄桥籍作家顾寄南的散文《黄桥烧饼》被编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课书,黄桥、黄桥决战和黄桥烧饼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人。
当时还留下了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
黄桥烧饼歌
(李增援词,章枚曲)
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
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把百姓帮。
同志们呀吃得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从此,黄桥烧饼就更加出名了。
最后欢迎你来黄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