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国民革命军的上尉医官,来往于北伐军中,驰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凭借娴熟的技艺和一腔热血,救官佐于伤痛之中,活士卒于危难之刻。
北伐胜利后,他又脱下军装,返回宁波老家悬壶济世。他中西贯通,艺高胆大,治疗竹尖穿腹大出血内外伤、眼球脱出眼眶、太阳穴破口出血及各种骨折重症,可以须臾定痛,不久痊愈,如此神奇案例,不可胜数,时称“浙东第一伤科”。
我和陆银华无缘相识,他在1967年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子陆海善、孙子陆君玉都和我有着多年的交谊。特别是陆海善先生,我1987年从市医科所调到海曙区中心医院(后更名为鼓楼医院)当院长,直到1998年离开,整整10年几乎每天都有机会和陆海善医生见面。
每每看到他被来自城乡各地患者包围求诊,看到他汗流满面地忙碌而又干净利落的操作,那种敬业精神和娴熟的医疗技法,都使我顿生敬意。
有不少患者是在某些医院难以治愈的情况下,或者被要求动手术、钉钢板等万般无望的情况下来找他的。即便是他休息的日子,也都会骑自行车赶到医院,徒手正骨,夹板固定,三黄散外敷,常常是效如桴鼓,令人惊讶。真可谓是:“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国医高手”。
从我个人来看陆海善先生最大的特点是非常敬业的同时,深得家传之精华,特别具有精明过人的天赋。他用药精明而不失法度,为人精明而不失诚恳,处事精明而不失果断,谈吐精明而不失幽默。
他还为儿子的接班问题,不但自己苦口婆心地教诲、手把手地言传身教,还多次“精明”地给我出主意,要我以院长的名义,申请指标,推荐儿子去浙江中医学院读书深造。目的就是要让祖传的伤科不但后继有人,还要与时俱进,中西通融,更加发扬光大。
他还“精明”地建议为了进一步为患者服务,特别是为郊县的患者免除车旅之劳,扩大鼓楼医院的影响,在甬东重镇邱隘的骨伤科医院开设门诊,我欣然同意。从此,他和儿子陆君玉便在这个医院里,大显身手,受到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伤科每天用的“小夹板”用量很大,其原料通常是杉木,但有时进货不是很容易。有一次,库存的小夹板快用光了,他四处托人,但一时很难解决,为此他还和某中医院争吵起来,不欢而散。于是,他跑我这里,却不说“小夹板”的事,而是和我聊才发生不久的“海湾战争”。聊到兴致处,他说:海湾战争受伤骨折的,用我的小夹板最省事。我说:伤科走出国门,那会使你的中医伤科轰动世界的。他话锋一转:“不要说出国了,现在科室里的树皮都快没有了。你面子大,出面给我们弄点好不好?”——你看这位先生何等之精明!通过神聊海湾战争,让我出马联系小夹板。我也立马到中医院求援,很好的完成了他交办的任务。
陆海善先生于2015年6月病逝,享年82岁。据我所知,他生前有两个最大的愿望:
后一个愿望在海曙区卫生局的高度重视下,由“陆氏伤科”第八代代表性人物、陆海善的长子陆君玉先生具体落实,他强调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把肢体的功能恢复放置首要位置,对四肢骨折脱位整复、脑震荡、胸腹内伤、海底伤等疑难杂症,取得突破性进展,展现了一代新人的精神风貌。
杏林飘香,绵延不绝,祝愿“陆氏伤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陆海善老医生生前“弘扬伤科,走出国门”的夙愿!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筋伤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教授。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著名骨伤科专家孙树椿教授,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曾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3部。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多项,曾经作为中组部第六批援疆专家,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擅长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疗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骨科疼痛疑难杂病,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方法,能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擅长:宫廷正骨按摩手法、小针刀微创和中药内服外治法等非手术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风湿类风湿骨病、强直性脊柱炎和骨质疏松症等各种骨科疼痛性疾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