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黄帝内经》,发现我几十年以来皮带一直系错了地方。
老人家说,“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原来腰带扎住的一圈,正好是带脉,带脉对十四条经脉有收紧的作用,约束经脉之间的联系。
经络通于脏腑,脏腑关乎情志,收不住带脉,精神无法沉入丹田。
现在人的裤子,裤腰越来越低。
而且女人们根本没有裤带,就是有的也仅仅为了好看而已。
穿这样的裤子,当人坐下的时候,呼吸会显得短促无力。气只能送到胸膛,达不到丹田。
常常追求的悠闲自得舒服自在,其实是因为气的涣散导致得力不从心。
2
人过四十气变虚,阳气由下往上欺。
气的运行方向应该是有下往上的。
气的运行方向开始发生了改变,这是人开始走向衰老的开始。
《黄帝内经》讲,捏脊可以把气降下来。
另讲,“脊”是通“积”的。
“捏脊”其实是“捏积”。
还讲,古人讲“息者为积”。气血运行的过程,因内感七情,外感六淫,必然造成气血瘀滞。气血瘀滞最多的地方就是脊背。
3《黄帝内经》未见捏积的手法。晋代葛洪《肘后方》讲:“拈起脊骨皮,深取疼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后人阐释,脊背是人体阳气运行的最重要通道。脊背正中是督脉,总督全身阳气。捏脊可以疏通全身气血。
忽然明白,为什么常常都会在不经意间、下意识的去捶捶背,掐掐背,揉揉背,拍拍背,撞撞背。
忽然明白为什么前几天在整骨的诊所,正骨的师傅建议我的骨头整好后每天学学撞树老头老太们,每天也去撞撞树。
也明白了瘦的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脊椎一直不好,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导致脾胃失和。
4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这句话在以前肯定读不懂。不管怎么理解,从字面到内涵,都会读到别处去。
前天看武国忠先生讲了一个掌故,说宋美龄106岁的养生秘笈,她的晚年每天要做四个小时的按摩,而且她不会让按摩师用按摩车按摩棒等高科技的东西,必须要人去按摩。而且也不去讲究手法穴位的准确度。通经络、活气血的真正力量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交流和传递。通过肉体接触,按摩着的能量可以传送到被按摩者的体内,这是“以人补人”。
5我的天。以人补人。
“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以人补人,而不是以物补人。
家庭、天伦,何至于捶捶后背揉揉肩。
想我四十年来,四海为家,飘零江湖,几近与无的和人的肉体接触,该大补了,哈哈。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宋美龄的掌故,被我附会于此,也许我的理解牵强了,方家一笑。
五、辨证施治
小儿疾病的常见症状为泄泻、呕吐、厌食、发热、咳嗽等,可四诊合参,按照中医儿科学辨证。
现以小儿泄泻为例,试述推拿选穴。可根据病史及大便性状初步判断证型。
泄泻的基本推拿处方为:推脾经、推大肠、揉脐、摩腹以调和脾胃,助运化湿;运内八卦以调中理气,并加强其他手法;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调中止泻。
1.伤食泻
证见泄泻前有伤食病史,大便量多,气味酸臭,常夹不消化食物残渣,伴口臭、腹胀,多为伤食泻。
治则健脾消食,调腑止泻。
推拿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用清法。
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
2.寒湿泻
证见大便稀薄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苔薄白或白腻,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多为寒湿泻。
治则健脾化湿,温中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
加推三关,揉外劳宫。
3.湿热泻
证见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泻下急迫,大便臭秽,量多次频,或夹黏液,伴发热、烦躁口渴等症,多为湿热泻。
治则清热化湿,调腑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泻法。
加清小肠,推六腑,揉天枢。
4.脾虚泻
证见泄泻日久不愈,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夹不消化食物残渣,多于食后作泻,伴形体消瘦、乏力等,多为脾虚泻。
治则健脾益气,固肠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
加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
5.脾肾阳虚泻
证见泄泻日久不愈,或五更泻明显,伴畏寒肢冷等阳虚表现,多为脾肾阳虚泻。
治则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
加揉二马,补肾经。
禁忌证
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如下: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故推拿疗法应由专业医师执行,且必要时需配合内治法协同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