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延续离不开繁衍,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在照顾后代这一件事上付出了诸多努力。即便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动物似乎没有太多情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待自己的后代还是非常关心的。不过,你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件事,那就是动物的幼崽似乎比婴儿厉害很多。
人类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双眼紧闭,除了哇哇大叫以外什么都不会,可动物幼崽则完全不一样。马、牛、长颈鹿的幼崽出生后一个小时内就可以站立,出生第1天就可以躲避捕食者;猴子的幼崽能紧紧抓住母猴的毛,挂在母猴的肚子下,一站式解决温饱和安全问题;鱼、鳖、鲸鱼的幼崽可以在生下来后就会游泳;而鸡、鸭出壳以后就可以满地乱跑。
那么,为什么人类婴儿不能像动物幼崽那样出生就能跑呢?这是因为动物幼崽是在母亲肚子里发育完全后才出生的,而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则未发育完全,相当于是“半胚胎”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早产儿”,因此人类婴儿无法做到像动物幼崽那样,刚出生就活蹦乱跳。
那么,人类婴儿需要被怀上多久,才能像动物一样一出生就能走路呢?动物学家计算认为,婴儿要被怀上18-21个月,才能达到黑猩猩幼崽出生时的成熟度,而人类的平均孕期只有9个月,也就是说,出生后9个月到一岁大的婴儿,才跟刚出生的猩猩差不多。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人类不怀孕久一点,让婴儿成熟度高一点再将他们生下来呢?
大多数动物都是用四肢走路的,而人却是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利的一面,比如人类经常要忍受背痛、腰痛。此外,直立行走也使得女性的臀部变窄,产道也随之变窄。但人类胎儿的头骨又比较大,等到他们发育完全再生下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为了更好地繁衍子嗣,“自然选择”使得人类需要“早产”。
尽管人类无法依靠怀孕时间来让婴儿成熟,但却能依靠后天的哺育,让婴儿继续发育。虽然早期婴儿的成熟度不够,每天总是昏昏欲睡的,但他们却有着足够安全的环境来慢慢成长。可动物却不一样,大自然的弱肉强食压根就不会给动物幼崽慢慢发育的时间,因此它们必须要快速学习和成长,否则等待它们的就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亡。
动物的幼崽一出生没多久就会跑,而人类的婴儿需要被照料很长时间,相比之下为什么人类的婴儿这么弱呢?
在日常的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动物幼崽都不会嚎啕大叫,而人类婴儿却会大哭,虽同为幼儿,表现确是大有不同。
动物幼崽不会哭,人类婴儿一生下来却会哭
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动物在刚出生时就拥有行走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而人类婴儿却比柔弱。不仅会哇哇大哭,根本没有行走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
一般人类的婴儿要一直等到三个月才会翻身,6个月才能坐起来,一岁以后才拥有独自行走的能力。对比其他动物一开始就具备了这些生存手段,我们人类的婴儿这个脆弱的时间实在是太过漫长。
医学研究表明其实人类婴儿刚出生时也不是真正的哭,只是练习呼吸的一种方式。人类的幼崽刚出生会哭是由于呼吸功能的转变而引起的,胎儿在子宫内不能自主呼吸,需要依靠母亲的脐带来提供营养和氧气,肺部属于无用状态紧缩成一团,而当胎儿出生后氧气进入肺泡,肺部由坚实的状态逐渐转变成柔软的状态,肺成为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体弱”换“脑强”
智力是人类得以“活成如今模样”的保障,但是为了大脑的发育,人类演化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也就是用新生时的“体弱”换“脑强”。
我们知道,脑是巨大的能量消耗体,这也是为什么高负荷的脑力劳动会让人感到疲惫和饥饿。
人类学家通过计算得出,成年人大脑的能量消耗占到了人体总消耗的20%到25%,临近出生的胎儿,大脑能量消耗能达到87%,出生后1到1岁半的婴儿,大脑的能量消耗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人类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摄入的大部分能量都用来促进脑部发育了。
生存环境的不同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比较动物而言,初生的婴儿是否会走路,对人类的繁衍没有太大影响,人类社会性就决定了婴儿需要成年人类的保护和哺育才能成长,当人类发展成群体社会时,实际上就排除了自然环境对婴儿的威胁。
动物则不同,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如果幼崽不在体内发育到一定的程度,一生下来就会面临死亡,结果就是整个种族消亡。
总结
人在保证直立行走的条件下,尽可能让产道变大,以及尽可能让胎儿的体型变小,特别是婴儿的头部要小。头部发育至关重要,如果不发育到一定的程度,生下来的婴儿可能无法存活,但又不能让婴儿的头部完全发育成熟,否则头部过大会增加分娩的难度。
所以我们的身体只能采取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只让大脑发育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尽可能压缩婴儿其他身体部位,再依靠后天喂养让婴儿继续发育。
结果就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婴儿在刚诞生时,所有器官都不成熟,特别是头部以下的身体器官,这就是人在直立行走和自然分娩之间作出的选择。
例如大象、鹿还有牛,它们的幼崽在体内已经发育成熟了,而人类幼崽比这些动物更高级,需要更多的发育时间,但是人类母亲子宫的大小却十分有限。
所以当胎儿发育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生产,导致人类胎儿出生时显得比其它动物更脆弱。
【导读】:我们都知道,宝宝在还很小的时候,一般的都是斜着抱,那么三个月宝宝可以竖着抱吗?宝宝几个月可以竖着抱?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个月宝宝可以竖着抱吗我们都知道,宝宝还小的时候,一般抱的姿势都是横着抱,这样可以保护宝宝。
到了宝宝三个月大的时候,学会擡头了,也就是脊椎、脖子都慢慢地硬起来。很多家长就纳闷了,可以竖着抱吗?如果竖着抱会伤到宝宝的腰吗?
3个月是可以竖着抱,但要注意保护好宝宝,要抱得舒服,还要让宝宝有安全感,因此抱起、放下动作要轻柔。
可以通过竖抱的方式带宝宝看世界哦,可以让宝宝背靠着你的胸部,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臀部,另一只手围住他的胸部,让宝宝面向前。
所以,爸爸妈妈在竖抱宝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只手扶住宝宝的腰,避免伤腰椎。
宝宝几个月可以竖着抱婴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头大、头重、骨骼的胶质多,肌肉还不发达,肌肉力量较弱。因此,1个月的婴儿只能稍稍擡头片刻,3个月时头才能初步直立。由于颈部和背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1~3个月的婴儿不能较长时间支撑头的重量。因此,抱1~3个月的婴儿的姿势是很讲究的,关键是要托住婴儿的头部。
1~2个月的婴儿,主要是平抱,也可采用角度较小的斜抱。平抱时让婴儿平躺在成人的怀里、斜抱时让小儿斜躺在成人的怀里。不论是平抱或斜抱,成人的一只前臂均要托住婴儿的头部。另一只手臂则托住婴儿的臀部和腰部。对于易吐奶的小儿则应采取斜抱,这样可防止吐奶或减轻吐奶的程度。
3个月的婴儿主要采取斜抱或直立抱。斜抱时小儿向上倾斜的角度可稍大些。小儿采取直立抱时,有两种姿势可供选择。一种直立抱姿势是婴儿背朝成人坐在成人的一只前臂上,成人的另一只手拦住婴儿的胸部,让婴儿的头和背贴靠在成人的前胸另一种直立抱姿势是让婴儿面朝成人坐在成人的一只前臂上,成人的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颈、背部,让婴儿的胸部紧贴在成人的前胸和肩部。
抱婴儿既要注意保护好婴儿,还要抱得舒服,同时使婴儿有安全感。抱起和放下的动作要慢要轻。
正确抱宝宝的方法有哪些1、手托法: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颈、头,右手托住他的小 *** 和腰。这一方法比较多用于把宝宝从牀上抱起和放下。
2、腕抱法: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背和腰部,右小臂从宝宝身上伸过护着宝宝的腿部,右手托着宝宝的 *** 和腰部。这一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姿势。
3、不要竖着抱宝宝:新生儿的头占全身长的1/4。竖抱宝宝时,宝宝头的重量全部压在颈椎上。宝宝在1-2个月时,颈肌还没有完全发育,颈部肌肉无力,应防止这种不正确的怀抱姿势对宝宝脊椎的损伤。这些损伤当时不易发现,但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生长发育。所以抱宝宝不宜笔直的竖抱。
4、不要久抱:人们对孩子的爱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亲不够,爱不够,孩子出生几天就开始抱来抱去。殊不知,这种做法违背了婴儿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对孩子是有害无利的。
(1)新生的婴儿,每天需要20小时的睡眠时间6个月左右的婴儿需要16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所以,除了喂奶、换尿布等特殊情况外,不要过多抱婴儿。
(2)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婴儿的胃、贲门肌肉较松弛,但幽门肌肉却很紧,在这种情况下,哺乳或喂食后如果将婴儿抱在怀中逗玩,则食物容易从贲门溢出,造成呕吐。
(3)婴儿的骨骼生长较快,如果长期抱在怀中,对孩子骨骼的正常成长极为不利。平常抱出去晒晒太阳,增强抵抗力是必要的,但时间也不宜过久。
5、母子交流式:用这种方式抱宝宝,妈妈和宝宝面对面,最利于亲子间的交流与对话,还可以轻轻地将宝宝在身前荡荡,令宝宝更放松、更开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