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野生和栽培来分可分为两大类:
①通常把野生者称为“山参”或“野山参”,生长几十年的野山参如图1。
②将人工栽培的人参称为“园参”。四年生以上发育成熟的园参如图2。
(2)园参再按地区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来分,可分为“普通参”、“边条参”和“石柱参”三大类:
①普通参 采用一倒制(移栽一次),育苗2年或3年,移栽后生长4年或3年,六年生收获作货。多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且水分充足,气候较冷凉的条件下培植出来。产品主要特征为:根茎粗短,主体短大,须根多,且呈刷把状。
图1 野山参
图2 人参形态图1.植株 2.根②边条参 采用二倒制(移栽两次),参苗移栽时整形下须,7~9年才收获,多在气候较温暖的山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中下,透水、透气性好的条件下培植出来。产品主要特征为:主体长,根茎长,有体有腿,如人形美观。
③石柱参 采用籽趴(播种后不移栽,直至收获)或苗趴(播种育苗,用苗移栽后不再移动,直至收获),多在砂性较大的山地土壤中培育而成,产品主要特征为,根茎细长,主体短小,两条支根,须根少。
(3)按根形来分,可分为大马牙、二马牙和长脖三类,这三类也称三个农家品种,由于每一类都不纯,所以有人称为农家类型,究竟称类型好,还是称农家品种好,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在各个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优化是可以形成品种的。现将三大农家品种(类型)的特点简述如下:
①大马牙 根茎粗短,芽孢大,根主体短而粗,侧根多且集中生长于主体尾部呈刷锅的刷把状,植株高大。总体来说,生长快,产量高。
②长脖 根茎细长,参根细小,生长很慢,植株小,其中根体短小的称灵体,根体粗长的称顺笨体,参体粗短的称笨体。
③二马牙 根茎长短、参根大小、生长快慢等均间于大马牙与长脖之间,它生长较快,产量也较高,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根主体长,支根少,在边条参区经整形移栽后,脖子(根茎)较长,身长具两条粗长腿,体形美观,称边条参,商品很受欢迎。有的二马牙,由于体长腿粗,单株重量甚至超过大马牙。
园参除以上三个农家类型外,尚有圆膀圆芦和竹节芦。
圆膀圆芦的大小间于二马牙与长脖之间,主根根茎细长(但比长脖要粗),体形优美,主根上端与根茎均呈圆形。
竹节芦主根最短,也较细,肩稍尖,但根茎细长,节间明显,近似于竹子的地下根茎。
由于圆膀圆芦和竹节芦的数量极少,分散于少数地区,没有形成农家类型,更没有专门的产区。
人参根是药的主要部分,根黄白色,肉质。完整的根由越冬芽、根茎、不定根、主根、支根和须根组成。
(1)越冬芽
俗称芽胞,生于根茎最先端的一侧,乳白色,脆嫩,呈鸽子嘴状。一般每个参根生长1个根茎,每个根茎上生长1个芽胞。双茎参生长2个芽胞,三茎参生长3个芽胞。芽胞外面是由3枚鳞片紧密抱合形成的芽壳,正常芽胞的芽壳严密,内部无菌,保护壳内幼芽。芽壳内生有来年待要出土生长的地上器官的雏形,所以人参芽胞又叫胎胞或越冬芽。春天萌动时,芽胞鳞片松动,茎、叶、花雏体逐渐伸长,以后突破芽壳,长出地面,形成新的植株。与此同时,芽胞原基分化发育,形成新的芽胞。一般情况下,芽胞内的芽胞原基优先发育成芽胞,当芽胞原基受损伤后,根茎上较大的潜伏芽争先发育,如果同时有2~3个较大潜伏芽一起发育,则可形成双芽胞或3个芽胞。通常条件下,根茎粗大的芽胞也大,芽胞大的参根,来年生长的地上植株也粗大(图3)。
图3 人参的根茎与芽胞
1.芽胞 2.根茎 3.鳞片 4.芦碗 5艼
(参照李向高的《人参栽培与初级加工》)
(2)根茎
又叫芦或芦头,根茎位于主根与茎之间,呈盘节伏。根茎上着生地上茎、越冬芽、潜伏芽和不定根等。地上茎在秋衣枯萎时从根茎上脱落,根茎上留下茎痕(芦碗)。茎痕数随着参铃增加而伸长加粗,一般每年生长一段。成株人参的根茎长1.5~3.5厘米(长脖参根茎细长,长者可达5厘米左右,根茎粗0.3~1.5厘米)。从小苗开始就有双茎的人参,有两个根茎,称做“双芦”,否则是根茎的分枝,不能称为双芦。根茎基部的芦碗小,近芽胞一端的芦碗大。一般马牙参芦碗大,长脖参芦碗小。根茎上有许多节,节上有潜伏芽,一般芦碗外缘潜伏芽较大。
(3)不定根
根茎上可以长根,这种根叫不定根,俗称“艼”。园参1~2年不长3年开始长艼,以后逐年增多(一般1~7条)。不定根肉质脆嫩,色泽较白,无皱纹或有稀皱纹,不定根有一二级或三级支根。正常发育的人参根,如去掉主根,剩下芽胞、根茎和苄,栽植后仍可继续生长。山参在发育过程中,一般把不定根和芦头合称为“艼帽”,做货人参艼帽多不利于人参出品率。习惯上把根茎上生两条不定根的叫“人形参”。若不定根下垂,与主根大小不差上下,称为“八叉参”,若不定根支数多,且又较粗,主体短粗,须根混乱不整,称为“武型参”。武型参可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参”。由于种种原因主根烂掉,艼代替主根继续生长,这种山参叫艼变山参。
山参生长的年限长久,根茎细长,成为一大特征。年限长久的山参根茎,靠近根体一端,茎痕已经长平,根茎表面平滑,呈较细的圆柱状,此段根茎俗称“线芦”或“圆芦”(粗大者叫圆芦);靠近茎和芽胞一端,是近年生长形成的根茎,芦碗大而明显,形似马齿状,俗称“马牙芦”;“马牙芦”与“线芦”之间的根茎,介于两种形态之间,即基部芦碗小而密近于光滑,但尚有许多突起的小芦碗。此段根茎渐次往上,芦碗稍稀而大,布满根茎四面,形似堆积许多芦碗,称做“堆花芦”。山参具有“线(圆)芦”、“堆花芦”、“马牙芦”者称之谓“三节芦”;具有“堆花芦”、“马牙芦”的称为“二节芦”。“二节芦”的山参中,以“堆花芦”长者,生长年限高。“三节芦”中,以“线芦”最长者生长的年限最长最久。另外,整个根茎非常短的,称做“缩脖芦”,具有环状茎节,节间明显者,称为“竹节芦”。
(4)主根
是人参根部主体,亦是人参主要药用部分,由胚根发育而成,位于根茎下部。栽培的人参主根占全根1/2~1/3,普通参一般六年生做货,参根粗2.5厘米左右。若土层疏松,深厚,肥沃,地温较高,参根长而粗。土层薄,硬而冷凉,人参根短而粗。一至三年生低龄人参主根呈圆锥形,四年生以上人参主根呈纺锤形。主根表皮黄白质嫩,横纹浅粗,一般不明显。
主根增重规律:生长前期(苗期)因根内营养供茎、叶生长,主根不但不增重,反而减重。到生长后期(花期以后)主根才开始增重。果实成熟期参根生长和增重加快,果实成熟后,参根生长增重较为显著,每年都是7月中旬至9月中旬增重最快。7月以后,根中物质积累加快,8~9月积累最多,10月后又有下降。增重期习称“人参开皮”,特征是人参根部皱纹深度变浅,颜色变成淡黄色。到植株枯萎后,主根上的须根和吸收根脱落,营养物质转化,参根便又减重。参根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根重也逐年增加,其增重率逐年下降。据资料统计:一年生参根平均根重0.2~0.8克,二年生根重为一年生根重的3~6倍,三年生根重为二年生根重的2~5倍,四年生根重为三年生的1~2倍,一般以后每年增加不足1倍。参根生长受环境影响很大,人工栽培比野生人参生长快,苫棚下栽培比林下栽培生长快。
(5)支根
又称侧根,习惯称为“腿”,是主根分枝。大部分侧根和须根向表土层生长,不整形的移栽人参支根较多,普通人参支根也较多,但整形后移栽的边条参支根较少,一般2~3条。
(6)须根
是生长在支根上的细根,也叫毛根,一般短而多,丛生散乱。小支根年年脱落,脱落后留下一个根痕,俗称“珍珠点”,又叫“珍珠疙瘩”。脱落次数多的根痕大。野山参的毛根多年在一处脱落,所以珍珠点大,明显可见。
(7)吸收根
吸收根也叫水须,白而脆嫩,是人参吸收土壤养分的主要器官。生产中烧须一般均指须根和吸收根。早春季节,小须根首先长出许多疣状物并发育成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白色须毛,也叫季节性营养须根。秋天,当地上茎、叶脱落后季节性须根死亡。季节性须根对人参营养生长期环境的变化相当敏感,当土壤含水过多时,须根便会死亡,而当土壤水分不足时,须根失去膨胀压而干缩,从而导致人参叶凋萎脱落,根部进入休眠状态,直到1~2年后,才重新发芽生长。
如下:
一、人参【含高丽参、大陆参、东洋参】。
二、西洋参(即粉光参、花旗参、巴参)。
三、党参。
四、玄参。
五、沙参。
六、丹参。
生长环境
一般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
土壤:人参喜质地疏松、通气性好、排水性好、养料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土壤中磷、钾肥和腐殖质充分,通常以富含腐殖质的森林土、花岗岩分化土和山地黄沙土为佳。土壤的pH值一般为5.5~6.5,pH值大于7的碱性土壤、黏黄土及灰泡土不宜生长。
水分:土壤含水量一般保持在40~50%。春季人参出苗期间,土壤含水量为40%左右;夏季温度升高,含水量45~50%左右;秋季及全年生长发育期的含水量宜在45~50%。
光照:人参是喜阴植物,凉爽而湿润的气候对其生长有利。耐低温,忌强光直射,喜散射较弱的光照。
温度:当温度小于10℃或温度大于30℃时,人参将进入休眠的状态。人参怕高温,可以耐受严寒天气,即便是冬季-30℃的低温也可安全越冬。生长期间,最佳平均气温范围为15~25℃,当气温小于-6℃时,人参茎停止生长。人参播种后,要求出苗期温度要大于10℃;1~2年生人参出苗时要求温度大于1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