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楂 川羌 川军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乌药 乌头 乌桕 乌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苁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苓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前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陈伟平、何明通、周正)
广藿香〔Pogosfemon cablin(Blanco)Benth.〕别名藿香、枝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原产于菲律宾,在马来西亚、印尼的苏门答腊等地亦有种植,我国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主产于海南省及广东省的广州、江门及湛江等地,广西、云南、台湾、四川等省区也有少量种植。以全草入药。全草含有约2%的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广蕾香醇、广藿香酮,此外还含有苯甲醛、丁香酚及桂皮醛等。药理试验证明,广藿香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防腐作用。此外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也可作香料,为调制化妆品用的调和剂和定香剂。味辛,微温。有发表,和中,行气,化湿,解暑等功能。主治感冒暑湿、呕吐泄泻、头痛胸闷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60—150cm,全株密被毛,有香气。茎直立多分枝,四棱形,粗壮,紫红色或紫绿色,密被灰黄色绒毛。叶对生、卵圆形或椭圆形,长4—11cm、宽4—9cm,表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先端短钝尖,基部近圆形或心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锯齿,两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腺点。轮伞花序密集成穗状,顶生或腋生;花萼管状,具5齿;花冠唇形,淡红紫色;雄蕊4枚;子房上位,柱头2裂。小坚果,平滑(图16—1)。
图16—1 广藿香形态图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广藿香原产于东南亚国家,现在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已有大面积栽培,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各栽培地区的温度、雨量见表16—1。
表16—1 主要广藿香产区气温及降雨量比较
注:最冷月气温均出现在1月份。
1.温度
喜高温,年平均气温19—26℃,终年无霜或偶有霜冻地区均可种植。以年平均气温24—25℃的地区最适宜生长,月平均气温28℃以上或低于17℃时,广藿香生长缓慢或停止。植株能耐0℃短暂低温,在四川米易县绝对最低气温为-2.4℃,年平均气温为19.4℃,广藿香能正常生长,只是在冬春季节出现的短暂低温天气要采取防寒措施。广东省广州市郊年平均气温22℃,绝对最低气温为0℃,植株能安全过冬。海南省万宁县年平均气温24.4℃,绝对最低气温1.5℃以上,广藿香一年四季均可生长。在海南主产区,一般10月定植,11月抽芽长叶,当年冬季就能正常生长,第二年2—5月为生长旺盛时期,也是有效成分积累最快的时期,6—7月即可收获。而在温度较低的地区,冬春季节生长缓慢(图16—2)。植株全年未见开花结果,只是多年生的植株偶有看到开花结果,花期在4月。
图16—2 不同地区秋春栽广藿香生长情况
2.雨量
广藿香喜欢雨量充沛、分布均匀、湿润的环境。要求年降雨量1600—2400mm,在年降雨量低于1600mm的地区需加强人工灌溉。苗期喜欢较多的降雨量,成株后喜欢多雾、湿度大的环境。在干旱季节及时灌溉能使广藿香生长茂盛,提高产量。但水分过多也会造成烂根死亡,故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
3.光照
广藿香是喜光植物,在阳光下比在荫蔽下生长粗壮,生长势较强,茎组织充实,叶片较小而厚,茎叶干/鲜比荫蔽条件下高25%左右,出油率也高15%左右。但广藿香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须有荫蔽,一旦长出新根和新叶后即去掉荫蔽。光照充足必须伴随雨水充沛的地方生长最快,产量最高。在水分跟不上,光照过强的地区广藿香停止生长或长势很差,叶片发红,枝条变硬,造成大量落叶,这种情况多在4—6月坡地栽培的广藿香园地里出现。
4.风
广藿香叶茂而枝脆弱,遇台风时易折断,影响生长而减产,故在选地时应注意选用避风的环境地形。
5.土壤
以土质疏松肥沃、微酸性、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最适合广藿香生长。在壤土上种植的广藿香品质好,出油率比砂土的高5%以上,但壤土必须加强中耕排水,防止土壤板结。
6.肥料
广藿香对肥料的反应很敏感,尤其对氮肥的需要量大,适当兼施磷、钾肥。
当氮肥缺乏时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而小,分枝少,产量低。
(二)有效成分积累动态
广藿香全株含有广藿香油,而不同部位含油量有差异,叶片含油量为2.6%,茎枝含油量仅为2.0%,但叶油中广藿香醇等有效成分含量要比茎枝油低。此外,含油量也因收获季节不同而差异极大,初春(2月份)是植株抽芽萌枝期其含油量最低,均在1.0%以下,而6月份的植株含油量高达2.4%。因此应注意合理的采收季节,由于各地区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因而采收季节各地区也不一致,在海南产区最适宜的采收期为6—7月份(表16—2)。
表1.6—2 海南地区广蕾香不同釆收期含油量比较
表16—20 播种期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选择靠水源的次生林地,土壤以棕色砂壤土为最好,灰棕色砂壤土或灰棕色石砾壤土也可。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4.5—5.5的土壤,坡度25°以下的山腰、低坡或路旁坡地。先砍除野生的杂草和树木,就地烧灰作基肥,耕翻埋入土中,碎土整平,然后起垄种植。在稻田种植须在晚稻收割后,即将水田排干,犁冬哂白,使土壤得到充分的风化,然后作畦。畦的宽狭与高低要根据地势及土壤的条件决定。地势较低,应采取高哇宽面的方式;在地势较高、团粒结构好及排水性好的土壤上则采用低畦狭面的方式。畦的宽度一般为70—100cm,畦面以平整、土粒细碎为好。如果畦面凹陷不平,易使广藿香因积水而叶片发黄,生长慢。
(二)繁殖方法
以无性繁殖为主,生产上使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两种。
1.直插法
插植期宜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选生长旺盛、粗壮节密、生长期为4—5个月的植株,取中部茎的侧枝,长20—30cm,具6—7个节,下部3—4节褐色木栓化。用手将枝条自茎上轻轻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茎的韧皮组织。切勿用刀截取,避免因损伤过多、水分消耗过大而降低成活率。采苗时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天采一次。采下的苗应置于阴凉地方,并要做到随采随种。
2.插枝育苗
将采取的鲜枝条插于苗床上,待长根后再移栽于大田。采枝条的方法及时间与直插法同。插枝宜在阴天或傍晚剪取,最好边采边插边淋水。待次日才插植的枝条,应在傍晚摊放在露天下,吸取露水保鲜。枝条插后即荫蔽,早上盖棚遮荫,晚上揭开,冬季应昼夜盖棚防霜害。在海南岛则可隔两行插一行芒箕或用稻草覆盖于行间,仅露苗心,也能起到保湿、荫蔽及防寒的作用。每日早晚各浇水一次。插后10天左右便发根,发根后可施用1∶8的人粪尿水3—4次,20天后除去荫蔽物,一个月后即可定植。
3.留种
海南产区在广藿香大面积收获前的4月份取下部分枝条,移植在繁殖苗圃里,待8—9月再进行大量育苗供秋季种植。
(三)定植
定植期应选在温暖湿润的季节。四川在8—9月,广州市郊区宜4月上旬,湛江地区在3—5月。海南一年可在两个季节里定植,一次是在9—11月,也是大面积种植的季节,这时期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插条发根早,分枝生长快,叶片能够较快地生长茂盛而遮盖地面,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这时期台风季节已过,可免遭风害。另一次是在7—8月,这时正是全年气温最高、蒸发量最大的季节。如果采用直插法种植,则成活率很低,必须用插枝育苗定植才能保证成活。各地区栽植季节的不同,收获期也不同,产量也有差异(表16—3)。定植时一般采用斜插法,将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轻压实。株行距可按40×50cm的三角形种植。种植时不要损伤插条的皮层。植后随即淋水,盖草遮荫,成活率90%以上。
表16—3 各地栽植期及收获期与产量的关系比较表(四)田间管理
1.遮萌
为防止插苗受烈日晒伤枯死,植后应随即盖上遮荫物。遮荫材料一般用葵叶、芒箕或稻草等。遮荫时不能过低过密,以免苗株因不通气而闷死。约经20—30天后,见苗已经成活,可逐步减少荫蔽至完全除丟遮荫物。
2.除草松土
苗成活后应定期进行除草松土。因插植苗须根多,入土浅,故除草时应注意勿伤根系。定植后半个月可进行第一次除草,以后每月除草一次。茎基部的草要拔除,除草后及时培土。
3.施肥
在中耕除草后结合施肥。广藿香是喜肥作物,且又是收获枝叶,应以施氮肥为主。一般植后一个月有新芽新叶长出时即行第一次追肥,以后每隔20—30天施一次肥,收获前一个月就停止施肥。整个生长期施肥6—7次,施肥时要根据生长情况,采取先淡后浓、勤施薄施的原则。施肥量过大过浓易造成肥害,引起植株烂根死亡。一般前期多施人粪尿和草木灰等,后期则施硫酸铵为主,每次亩施肥量为3—5kg,整个生长期共施肥20—30kg。干旱季节多施水肥,以加强植株对肥料的吸收。
4.排灌
广藿香对水分反应敏感,既喜水分,又怕水浸。在定植发根前要勤浇水,每天浇水两次。旱季灌水时,灌入畦沟的水位达畦面2/3即可,让水分慢慢渗透到畦面。需.经常保持湿润。雨天要注意及时排水,一经受水浸,植株容易死亡,不死的也生长不良。
(五)病虫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
(Fusarium oxysporum Schl.var.emend Snyder et Hansen)
多发生于高温多雨季节。病株根部发黑腐烂,植株逐渐死亡。田间操作时损伤根茎部、高温高湿及田间积水有利发病。防治方法:及时疏沟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2.地老虎
〔Affrotis ypsilon(Rottemberg)〕
清明前后开始活动为害,幼虫常在夜间咬断苗茎,吃食苗叶,造成缺苗。防治方法参见人参。
此外,还有蚜虫(Aphis sp.)、粉介壳虫(Chaetococcus sp.)为害叶片。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水田栽培6—8个月,坡地栽培8—11个月即可收获。收获的方式有两种,(1)选晴天连根拔起,去掉须根及泥沙,加工后即成商品。(2)留宿根分期收割。定植后3—6个月收割侧生分枝,以后每隔5—6个月割一次侧生枝叶,2—3年后更新多亦可在收获期将离地2—4个节以上的枝条和主秆割下,让其基部再长枝叶,第二年收获期又依此法进行,2—3年后更新。此法可节省年年定植的成本和劳力。
(二)加工
广藿香采收后,在阳光下摊晒数小时,待叶成皱缩状时即分层重叠堆积,盖上稻草用木板压紧,让其“发汗”一夜,使枝叶变黄,次日再摊开日晒,然后再堆闷一夜后再摊开曝晒至全干为止。包装后宜放在干燥阴凉处,防潮防热。久藏香气会散失,影响质量。产品以叶多肥厚、身干无霉烂且杂质少者为质优。如需加工提取藿香油则应采收后立即晒干,并尽快加工。
中药的采收时间,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全草类药材通常在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的花前期或花期采收,从根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稀莶草等。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车前草、大蓟等。个别须用嫩苗人药的,如茵陈、鹤草芽等,要适时采收。
(2)叶类药材以花蕾将开或正当花盛期采收为好。此时植物叶片生长茂盛,性味充足,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大青叶、枇杷叶等。有些药材,如桑叶则应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银杏叶在深秋落叶后采收。
(3)花类药材一般在花开放时采收,由于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摘,采摘时间很重要。若采收过早,花朵尚未长成,气味俱浅采收过迟,花朵盛开以后,则易变色脱瓣,气味散失,均影响药材质量。有的要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款冬花等。采摘花类药材的时间以晴天、清晨为好,以便保持花朵完整。要迅速干燥,以免霉坏变质。
(4)果实、种子类药材多在果实成熟时采摘,如瓜萎、马兜铃等。但少数应在果实未完全成熟时采收,如青皮、枳实等。以种人药的,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
(5)根类药材一般在早春或深秋季节采收为宜。此时植物生长缓慢,地上部分尚未萌发或已枯萎,根或根茎中贮藏的各种营养物质最丰富,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品质均优,如天麻、大黄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
(6)树皮、根皮类药材通常在春、夏时节采集,此时植物生长旺盛,皮内浆液最多,皮与木质容易剥离,如黄柏、厚朴、桑白皮等。
(7)动物、昆虫类药材应根据生长和活动季节捕捉。如桑螵蛸应在秋末至春初采集,过时则孵化成虫。鹿茸须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而不是“茸”了。斑蝥须在夏秋清晨露水重时捕捉,否则飞起,捕捉不易。
(8)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集,如石膏、磁石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