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作用。运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运输至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能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有“脾以升为健”之说。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
后天为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转输营养物质,运化水液,统摄血液。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关。
1.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的精微。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后,由脾来消化吸收,将其精微部分,通过经络,上输于肺。再由心肺输布于全身,以供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一是运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输布全身的(具体运行见肾主水示意图)。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则气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现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胀便搪,甚至引起气血衰弱等症。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确留,聚湿成饮,湿聚生痰或水肿等症。
2.
脾统血: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除依赖心脏的推动、肝脏的调节,又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控制,使之循经运行不至溢于脉外。所以脾气充足,则血不妄行。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溢于脉外,即所谓“脾不统血”,可出现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
3.脾主肌肉和四肢:人体的肌肉、四肢依靠气血津液等物质来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有赖于脾。因此,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气衰弱,营养缺乏,则肌肉消瘦或萎缩,四肢乏力。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口唇有密切关系,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通过口的辨味功能和唇的色泽,可以了解脾气的强弱。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口能知五味。反之,脾气虚弱,则唇色淡白,饮食乏味。
1、食欲不振,明明没吃什么东西甚至有很强的饥饿感,可就是食不下咽,总觉得吃什么都没有胃口。2、宿便不正常,早起排便发现大便形状成软烂,黏腻的感觉。这都说明一个人的脾胃失和,是脾虚的表现之一。
3、舌苔有明显的齿痕,如果是健康的人舌苔应该是轻薄而又干净的,但是如果脾虚或者出现其它变化的话都说明素体抱恙。比如说舌苔有明显的齿痕,面色发黄。
4、湿气重,脾虚的人经常会有下肢水肿,体重在短时间之内剧增。
5、早上起来不舒服,如果经常早上起来感觉头晕脑涨等不舒服的感觉的话,则说明这个人的脾胃功能不是很好。
爱护好脾脏,爱护好自己。脾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位于腹腔的左后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
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脾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过滤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
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
脾主升,是阴中之至阴!
我们首先区分脏腑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我们古代是农耕文明时代,所以农民农做的时候,太阳照的后背,所以规定背为阳,腹为阴。
足太阴脾经是走腹,而且是五脏,最重要的是它的功能:主运化水谷精微、主统血、属阴。
这是他阴的意思,而至阴是因为初夏为阳,秋冬为阴,就是春夏为肝和心,秋冬为肺和肾,脾把阳到阴,而且脾胃为中焦,肺心为上焦,属阳;肝肾在下焦为阴,脾胃也是从阳到阴,故为至阴。
脾不适的症状分类
【脾热】
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证。主要症状有唇红、咽干、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脾气虚】
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脾虚湿困】
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
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阳虚】
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
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脾阴虚(脾胃阴虚)】
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
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两虚】
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脾胃湿热】
指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恶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
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脾—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
很多人对肾虚很了解,但对于脾虚、脾弱却知之甚少,其实脾虚比肾虚更加可怕,为什么?现在就给大家分析下!
通常人们认为: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其实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它才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因此心脏并非生命的动力源头,没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
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音讯可以传得很远呢?
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然而现实中许多西医医师,从来就没拿着脾当回事儿,说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实,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
脾衰会有哪些现象?
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能量了。
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
脾衰则力不从心,记忆力差,思维与反应迟钝。头晕的源头在于后脑发空,浅层次明着是脾的问题,深层次暗中则是肾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脾衰的问题,后脑所表现的症状和感受才能明显好转。
脾衰,人会挺不起胸,在两乳为一水平线处塌陷牙齿连根脱落,嚼食物时没有力,就在于脾衰没力气;关节疼,是脾肾衰老,不平衡所致。
脾衰时,全身瘫软无力,又说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误认为是阑尾炎。
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病情发展隐蔽,变化微小,由于检查不出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即使是在病情恶化时,也难以找到实质上的证据。
脾胃生病的起因
01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02 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觉饿,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肠药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03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
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吃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舒服。
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营养品,以免壅滞气机。
04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
心肝脾肾既是相通相连的,在一定特定的环境下,五脏互相帮助,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又各自保养,反之则形成枯竭。
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头部五官不清,视力下降,眼球内玻璃体混浊,眼球内热、涩,眼球在运转时觉得空、眼球胀, 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会极度疲劳,整日想昏睡,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会一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
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功能状态,脑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肾枯竭的背后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肾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肾还重要!肾有问题影响脾——脾出了问题直接就影响到肾。
心脏衰竭的背后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根皆由脾衰!
许多人都听过“虚不受补”这词,“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因此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肾水足则脾有力量,寒湿不在。肾水亏则脾衰,则形成寒湿。
脾脏湿,肾脏燥,最终演变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肾寒和脑衰。
中医的“哕”是怎么回事?
古代把打嗝儿称为哕但是哕其实是呕吐的表现 跟呕吐区别不大所以在朱丹溪时候就改成了呃逆更形象生动的体现了疾病的表现形式
病理病因
以胃气不降,上冲咽喉而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有声无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名哕、发呃。
病位主要在中焦,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可由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情志不和,肝气犯胃,或正气亏虚。
耗伤中气等引起。呃逆的辨证施治,须先辨虚实寒热。出处:王肯堂《证治准绳》:“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
干哕和呃逆的区别
干哕病位在胃,是胃失和降,呕吐动作,却吐不出来;呃逆是病位在膈,胃气上逆喉间发出,声短而频,难以自制。
放屁
是腹气通畅的表现,是生理性的,就是大肠小肠都通顺,才会放屁。
而呃逆多为病理的,胃失和降,单独地一声不算,这是不停的不受控制的打嗝,很难受的。
女性的月经问题大多跟脾虚有直接关系!
脾衰听起来很可怕,往往大病,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惯出来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应。
脏腑之间相生相克,就如一个运转的机器,各个零件达到平衡才能运转。想要脾不虚,运化能力更强,以下这些穴位要多按揉按揉!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坚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佳,坚持一段时间,效果相当显著。
01 中脘穴
中脘穴是手太阳、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任脉之会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腑降气、补中益气之功。
主治各种胃腑疾患。消眼袋,提升肤色。
中脘穴
02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可促进经气运行,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足三里
03 三阴交
为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此穴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
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具有培肾固本,行气活血,补虚益损之功。
三阴交穴
04 脾俞穴
具有: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之功。
脾腧穴
05 太白穴
属脾经上的原穴,可治疗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指压此穴治疗湿疹。
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二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
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
太白穴
在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中,脾号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气受伤,各种疾病也就由此而生。
难怪自古以来,中医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法。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够保持脾脏健康,那么就可避免所有的外邪,可以很好地保持健康与美丽!
爱护脾脏就如同爱护大自然的空气与水源一样重要。
相关推荐
由八段锦引发的跺脚的好处
阅读 298
跳槽担心找不到更合适的公司?
广告
哪些事情坚持3年以上,会让你有巨大改变?
阅读 2518
我的老婆失业了
阅读 17624
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好习惯
阅读 80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