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 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有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进入低谷。 后来,有人用哺乳动物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取得成功。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给克隆技术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只能用胚胎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难 关,首次实现了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目标,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动物复制。研究克隆技术的目标是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变家畜的基因构成,培育出成群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可能需要的更好的食品或任何化学物质的动物。
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 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采用的时间约为 6天)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 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培育成功三代克隆鼠的“火奴鲁鲁技术”与克隆多利羊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克隆过程中的遗传物质不经过培养液的培养,而是直接用物理方法注入卵细胞。这一过程中采用化学刺激法代替电刺激法来重新对卵细胞进行控制。1998年7月 5日,日本石川县畜产综合中心与近畿大学畜产学研究室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这两头克隆牛的诞生表明克隆成年动物的技术是可重复的。
当苏格兰的罗斯林研究所1996年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小羊多利后,这一成果立即被誉为本世纪最重大的也是最有争论的科技突破之一。这一突破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复制优良家畜个体、 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高畜群遗传素质和生产性能、提供足量试验动物、推进转基因动物研究、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 高水平新药、生产可供人移植的内脏器官等研究中发挥作用。
在肯定了这种技术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人们更大程度上表示了对这种技术的担忧,他侨衔�绻�褂貌坏保�庵旨际蹩赡芏陨��肪巢��て诘牟涣加跋欤�恍┛蒲Ъ胰衔�? 果在畜牧业中大量推广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很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一些疾病的大规模传播;如果将其应用在人类自身的繁殖上,将产生巨大的伦理危机。
克隆羊多莉的身份被披露后,美国俄勒冈科学家也证实他们于1996年8月已经利用克隆胚胎培育出猴子;又有传说,比利时一医生已无意中克隆出一个男孩。尽管比利时科学家否认克隆人的报道,但是各国政府对克隆技术在法律 和伦理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视,美、德、法、英、加 等国纷纷成立专家小组研究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也要求对这 一领域的研究加以限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和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的委员1997年3月11日分别发表声明 和谈话,表示反对进行人体克隆试验。目前各国对这项技术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制定法律加强对这种技术的管理,并严禁用它复制人类。克隆出小羊多利的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也说, 用来克隆多利的那种技术效率极低,在他成功克隆出多利之前该技术曾导致先天缺损动物的出生。将这种技术用于人类 是“非常不人道的”。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克隆技术及其提出的相关问题,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等部门已多次召开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讨、 座谈会,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专家们认为,动物克隆技术的成功是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既有有益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可能,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规范,严格控制住有害的一面,使这项技术造福于人类。
1997年11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 大会在巴黎通过一项题为《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的文件,明确反对用克隆技术繁殖人。文件指出,应当利用生物学、遗传学和医学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果,但是, 这咱研究必须以维护和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为目的,违背人 的尊严的作法,如用克隆技术繁殖人的作法,是不能允许的。
1998年1月12日,欧洲19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一项严格禁止克隆人的协议(european protocol on banning human cloning)。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禁止克隆人的 法律文件,是对《欧洲生物医学条约》的补充。这项禁止克 隆人协议规定,禁止各签约国的研究机构或个人使用任何技术创造与一活人或死人基因相似的人,否则予以重罚。违反协议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将被禁止从事研究和行医,有关研究 所或医院的执照将被吊销。如果签约国研究机构或个人在欧洲以外地区进行这类活动也将追究法律责任。在协议上签字的国家有法国、丹麦、立陶宛、芬兰、希腊、爱尔兰、意大 利、拉脱维亚、卢森堡、摩尔多瓦、挪威、葡萄牙、罗马尼 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马其顿、土耳其和圣马力诺。
克隆技术的发展
克隆,是Clone的译音,意为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前不久报道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试验成功的克隆羊多利,是首次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它在生物工程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克隆技术已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菌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而变成一个细菌群。
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如DNA克隆。
第三个时期就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
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马铃薯、玫瑰等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动物的克隆技术,则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早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以两栖动物和鱼类作研究对象,首创了细胞核移植技术,他们研究细胞发育分化的潜能问题,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互作用问题。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森首次把胚胎细胞利用细胞核移植法克隆出一只羊,以后又有人相继克隆出牛、羊、鼠、兔、猴等动物。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而美国最近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
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成功的小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翻开了生物克隆史上崭新的一页,突破了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使克隆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整个克隆过程如下:科学家选取了三只母羊,先将一只母羊的卵细胞中所有遗传物质吸出,然后将另一只6岁母羊的乳腺细胞与之融合,形成一个含有新遗传物质的卵细胞,并促使它分裂发育成胚胎,当这一胚胎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它植入第三只母羊的子宫中,由它孕育并产下克隆羊多利。多利酷像提供乳腺细胞的6岁母羊。 小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动物。克隆多利的成功,从理论上说明了高度分化细胞,经过一定手段处理之后,也可回复到受精卵时期的合子功能;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质对异源的细胞核的发育有调控作用。它对生物遗传疾病的治疗、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扩群等提供了重要途径,对物种的优化、濒危动物的种质保存,对转基因动物的扩群均有一定作用。 自克隆小羊多利成功后,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的看作福音,有的则视为祸水,笔者以为对新技术应采取支持态度,生物克隆取得突破,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使畜牧业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还可提供某些药物原料以提高人类免疫功能等等。在小羊多利之前,罗斯林研究所曾培育出一只奶中含治疗血友病药物原料的转基因羊,一家公司以50万英镑的高价买去。如果利用体细胞大批“复制”这只羊,就可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另外,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大量复制珍稀动物,挽救濒危物种,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类造福,何来忧患呢?当然,克隆技术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克隆动物在遗传上是全等的,一种特定病毒或其它疾病的感染,将会带来灾难,如果无计划克隆动物,会扰乱物种的进化规律,干扰性别比例,这种对生物界的人为控制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危害。但只要采取相应的研究对策,制订科学的克隆计划,这种负效应就可以避免。
至于克隆人,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当代生物史证明,克隆技术只能复制出外貌特征相同的生物,不能克隆出被复制者原有的才能。人的思想才能受后天的制约。所以,即使有人能克隆出酷似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人物,也仅在外貌上相同,却缺乏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思想、气质、才能,试问这样的克隆具有什么意义?至于有人主张克隆人以取得人体器官,用于医学上人体器官的移植,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克隆出来的人首先是一个公民,他享有人权,如果克隆人不肯捐赠器官,你发明者也不能侵犯人权。 至于克隆无头的人,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克隆人要生存,首先要吃饭,要思维,没有头颅是不可能的,我们总不能培植一个无头的植物人吧?而且,最重要的是克隆人不符合世情国情,当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不少国家已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拆巨资做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呢?正如德国研究技术部长吕特格斯所说:“复制人类将不被允许,也一定不会发生。” 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英国的PPL公司是克隆技术的经济后台,它的主管罗思詹姆斯博士说:“从研究多利中我们知道,我们可以用一个细胞制造出一只转基因动物。我们现在正利用这一技术生产人类血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血浆。”他们与罗斯林研究所合作研究一种带有人类基因的牛和羊。他们先把动物体内的血浆取出,再取代人类的血浆,这种改变了基因的牛和羊体内就含有人类血浆的重要成分,通过对这些动物的饲养、再克隆或繁殖,就可以得到稳定可靠而且相对便宜的血资源,据统计在英国每年价值可达150英镑。可谓效益匪浅。 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 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3)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两大类:事实材料(事实论据)即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理论材料(道理论据)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学原理;自然定律;马列毛泽东思想。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 (5)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借事发表议论,就事说明道理。而从“事”到议。又必须理出并把握两者的联系点,才可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这事“一事一议”的关键。 (6)议论文常见的有几种样式: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1于议论性的讲演词,书信等。在以上样式中,有理论性较强的,有文艺性较强的。议论文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议论文灵魂。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
3.把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审清题目。有的议论文它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有的议论文,它的题目虽然不是文章的论点,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论题,提供了把握文章论点的线索。
第二、找中心句。议论文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这语句就是文章的论点。有时,这类中心句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
第三、提炼归纳。即弄清作者对论题的基本态度,然后据此进行概括。如果文章是对几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述,那将就几个分论点适当地加以汇集,以一个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中心论点的提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3.文章结尾出现中心论点 4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论点的呈现方式: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 。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4.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阅读议论文,应该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实,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的。
5.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求有关小说文体的知识
[ 标签:小说,文体,知识 ] 如题,请尽快回答,谢谢!! Kubing 回答:2 人气:2 解决时间:2009-11-25 21:26
满意答案小说文体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一.人物描写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二.人物形象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1.开端是作品所反应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2.发展是作品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3.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是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4.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性格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体思想得到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鱼虫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有些环境描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五.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类。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本质,有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材料,表现作者情感。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
哲理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诗歌文体知识
古诗与古体诗古诗泛指我国古代诗歌。从古代歌谣、《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直到明清诗歌,都可泛发称为古诗。
古体诗,是唐代以后,有别于“近体诗”(即律诗、绝句)的诗体,包括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及字数、句数不限,用韵比较自由,也不拘平仄杂言诗等等。
古体诗,在有些诗人的作品中,又题作“古风”。所以,古体诗也可以叫做“古风”。
旧诗与旧体诗旧诗是对新诗而言的。泛指新诗出现以前的古代诗歌和新诗出现以后仍用古代诗歌形式写成的诗歌。
旧体诗有别于新诗的诗体。它按照旧诗的形式写作。它既可以采用古体诗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近体诗的形式,甚至还可以采用骚体诗的形式。所以,它同“古体诗”,不是一个概念。
四言诗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其特征是每句只有四字。句数多少不限。四言诗最盛行的时代是先秦时代。《诗经》中有不少诗歌所采用的,都是四言诗的形式。汉魏时代,还有不少诗人采用四言诗进行创作,如曹操的名篇《短歌行》、《观沧海》和《龟虽寿》等,都是四言诗中的佳作。唐代以后,五、七言的近体诗兴起并占领了中国诗坛,用四言诗提携作者,就为数不多了。
五言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诗体。其特点是每句为五字(即五言),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无论是唐代以前或唐代以后的五言诗,凡不属于律诗与绝句的,都统称五言古诗。它不同于五言律诗与绝句的,是不限句数,不讲平仄和对仗。
五言诗,在我国出现的时代较早,但真正成型,是在汉魏之间。早期五言诗的代表作是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等,著名的“建安七子”的诗歌也大多是五言诗的形式创作的。
七言诗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其特点是每句七字(即七言),包括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
凡不属于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七言诗,都称为七言古诗。它不同于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是不限句数,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在魏晋时期,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七言诗作,如曹丕的《燕歌行》、江总的《闺怨篇》等,但七言诗的盛行则是在盛唐时代,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充分显示了七言诗在艺术上的成熟。
近体诗近体诗是对古体诗而言的。指隋唐之间新兴的一种格律诗体,即律诗与绝句。包括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及排律等。
近体诗不同与古体诗的,是每一首诗有固定的句数(排律除外)、每一句诗有固定的字数,还有字音声调平仄的规定、两句之间对仗的规定。是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
律诗近体诗中的一种。依照一定格律写成的诗。律诗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尽量使句中的平仄相间,并使上句的平仄和下句的平仄相对(即相反);二是尽量多用对仗,除首两句和末两句外,总以对仗为原则。
律诗,有三种: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和排律(又称长律)。
五言律诗律诗中的一种。它在形式上有如下要求:
(一) 每句五字,全诗八句,共是四十字。
(二) 正例,二、四、六、八句入韵;变例,首句也入韵。
(三) 中间四句,亦要求两两相对仗。
(四) 全诗的平仄、也有两种格式。
甲、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首句入韵,为“仄仄仄平平”)
乙、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首句入韵,为“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律诗中的一种。它在形式上有如下要求:
(一) 每句只能有七个字,全首只能有八句,全诗共五十六字。
(二) 正例,要求第一、二、四、六、八入韵;变例,首句可以不用韵。
(三) 中间四句,即三、四、五、六、句,必须两两相对仗。
(四) 全诗每字的平仄,有一定的格式。
甲、平起式的格式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首句不入韵,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起式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首句不入韵,则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排律律诗的一种。即十句以上的律诗。又称长律。一切规律都以普通律诗为标准。只是句数比五、七言律诗延长了。排律的韵数,一般喜欢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五十韵、一百韵等,因此排律的句数都是偶数。如杜甫的《赴奉先咏怀》,一百韵,两百句;刘禹锡的《武陵书怀》,五十韵,一百句。排律,一般是从一开始就两两对仗,只有末两句不对。偶然也有首两句不对仗的。
绝句近体诗中的一种。每一首,只有四句。它自身有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
五言绝句,每句为五个字,全诗二十字;七言绝句,每句为七个字,全诗二十八字。
绝句的用韵,有首句入韵的,即一、二、四句入韵;有首句不用韵的,即二、四两句入韵。
绝句的平仄有四种格式,最常见的是采用律诗首尾两联(即一、二、七、八句)的平仄格式;其次是采用律诗后半首(即五、六、七、八句)和律诗的中两联(即三、四、五、六句)的平仄格式;也有采用律诗前半首(即一、二、三、四句)的平仄格式,但不多见。
词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格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它不同于近体格律诗的,是它的句子可长可短,参差不齐,不象近体诗那样的句子整齐划一。
它不同于古体杂言诗的,是它的总字数有规定,长短句也有格律,不象杂言诗那样随意。
而且,它的用韵和用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定,写作时间需要按词牌要求填写。实际上是一种比近体诗的格律还严的诗。
词这种诗体,在隋唐时代已开始出现,但到宋代才盛行起来,取代了近体诗的地位。所以有“唐诗宋词”之说。
曲曲,是宋元之间兴起的艺术形式。包括作为戏剧的“曲”和不作为戏剧的“曲”,即散曲。
在作为戏剧的“曲”中,有曲调和科白,曲调的唱词是诗,科白(即说话)不是诗。
不作为戏剧的散曲,是一种吟咏的歌词,具有诗的品格。
作为诗的“曲”与“诗”,的不同是显然的,”与“词”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词的字句一定;而曲的字数没有一定,有些曲调,还可以增句;
二、词韵大致依照诗韵,曲韵则是另立的韵部;
三、词的用字分平、上、去、入四声,曲的用字则把入声取消了,归入了平、上、去三声中。
曲的小令与套数曲中有小令与套数之分。小令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则是由几个或几十个曲调组合而成的,近乎于现代的组诗。
在作为戏剧的“曲”里,只有套数,没有小令,而在散曲中,既有小令,也有套数。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即为小令;而睢景臣的散曲《哨遍*高祖还乡》,就是套数了。在《哨遍》、《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尾声》等组合而成的。
白话诗 。自由诗白话诗是与文言诗相对而言的。盛行于“五四”前后。它不仅废弃了文言而采用了白话口语作为诗歌语言,而且废弃了古典诗词曲的格律,随意而作,十分自由,不拘一切做诗的格律形式。后来亦被人称为自由诗。“五四”时期,最早起来倡导白话诗的是胡适和俞平伯等人,但他们的诗中仍有着旧体诗词格律影响的痕迹,中国新诗中真正把诗作成了自由诗的,始于学习了美国的自由诗人惠特曼的郭沫若,他的《女神》中有不少诗作可以称为中国的自由诗的典范。
格律体新诗格律体新诗,又称“新体格律诗”和“现代格律诗”。是与自由诗相对的一种新诗体。他的倡导者,最早是《渡河》诗集的作者陆志韦和提倡“新诗形式运动”的闻一多、朱湘和孙大雨等人,五十年代以后又有何其芳提倡建立“现代格律诗”。
目前,新诗格律体还没有固定的规范。从现有格律体新诗看,它们不同于自由诗的地方大致有三:一、一首诗中,各章(段)的行数一样;二、各章押韵都有一定的规律;三、较严格一点的新体格律诗,每行的顿数,基本整齐。
民歌体新诗指“五四”以后的新诗人运用民歌的格调写成的新诗。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张志民的《死不着》、田间的《赶车传》等。这种诗歌采用的是既有的民歌形式多样,语言也具有民歌风格。因民歌的形式多样,有的句子整齐,有的句子不整齐,民歌体新诗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民歌体新诗,多采用类似七言绝句的山歌形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发源于意大利,后来流行于欧洲。“五四”以后,移植到中国新诗体中。
商籁体,有意体和英体之分。
意体十四行,每首分为四段(即4+4+3+3);英体十四行,每首分为两段(即8+6)或四段(即4+4+4+2)。
商籁体,对每一诗行的音数有一定的要求,有十二音的,十一音的,十音的等。
中国新诗人中模仿商籁体的不少,写得比较好的有孙大雨、朱湘、戴望舒、梁宗岱、冯至、卞之琳等。
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个品种。它行文比较自由、活泼,如行云流水,具有一种内在的自然节奏。它不分行排列,也不受音韵的约束。它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如诗,内容深邃如诗,它与那种高度凝练、富于诗意的散文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有人也把它归入散文类。
散文诗,原是外国诗歌的一个品种,“五四”以后,移植到中国,鲁迅、茅盾、郑振铎等新文学大师都写过不少散文诗作。鲁迅的《野草》就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诗集。
抒情诗诗歌是主情的文学。一切诗歌都应当是抒情的。我们通常所谓的“抒情诗”,是指那些以抒发诗人的感情、感受为主要目的,而不重在叙事的诗作。在这类诗作中,往往也要写到人、写到景、写到事,但这些人、景、事都不是诗的主体,而只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材料。因此,在抒情诗中,诗人不管有没有直接出现在诗中,都是诗里的主角。
抒情诗分政治抒情诗和一般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所捕捉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抒发的是诗人对重大社会问题和事件的情怀;一般抒情诗,就宽泛了一些,对于爱情与友谊的歌颂,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各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类抒情诗中加以表现。
叙事诗叙事诗,是一种以诗的形式来进行叙事的诗体。它既具有诗的形式、诗的语言,也可采用诗的排列方式,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诗。但它的内容,却重在描写与叙述人与事,,承担着小说等叙述文体的任务。所以有人又将叙事诗中的鸿篇巨制之作,称为“诗体小说”。它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之处,除了诗的形式外,在美学上更要强调叙事与抒情的结合,追求叙事中的诗意。
叙事诗,可分为长篇叙事诗与短篇叙事诗两大类。或称为大型叙事诗与小型叙事诗。叙事诗,除了描述人的现实世界外,还可以描述童话世界与动物世界,所以,童话诗与寓言诗也是叙事诗中的品种。
童话诗与寓言诗童话诗和寓言诗,是以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诗体。在形式上,具有诗的一切特征,比一般童话和寓言,语言更精炼,更易于朗诵与记忆。尤为少年儿童读者所喜爱。
童话诗和寓言诗,在国外早已流行,著名的《伊索寓言》,原来就是用诗体写成的,普希金也用诗体写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无四”以来,中国新诗人开始实验这类诗体,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就是一首著名的童话诗。
讽刺诗讽刺诗是一种以讽刺为其美学目的的诗体。在这种诗体中,常常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对于社会不良现象和愚蠢行为,进行嘲笑与鞭挞。在对敌斗争中是一种有力武器;在人民内部是一种批评的工具。单好的讽刺市,同样可以成为艺术的精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保留了不少讽刺诗,世界诗歌史上亦有不少讽刺诗作,经常为人称道,如马雅可夫斯基的《开会迷》就是一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