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这种现象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而且大家估计普遍认为发生在成人的身上多一些,但是随着我们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的状态下,很多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厌食的现象,并且这已经成为了广大家长们最为头痛的一种情况,那么儿童为什么会出现延迟的现象了下面就给大家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一;缺少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厌食不爱吃东西的情况,家长们对于孩子吃饭这个问题简直是伤透脑筋,那么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身体当中缺少一些微量元素以及,要知道锌这种元素如果儿童的体内缺少的话就会发生厌食不爱吃饭的状况,锌是能够促使我们身体出现饥饿感和饮食欲望的一种元素。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还有新元素的蔬菜或者是水果也可以通过一些补锌的药物进行补充这些办法都是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厌食症状的。
二;心态问题
有的时候孩子们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就会产生情绪紧张心态低落这种状况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从而产生厌食的状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家长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师,不要让孩子承担过多的心理压力学会为孩子排遣紧张或者是抑郁的情绪,这样才会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胃口更加愿意吃东西也就不会有厌食症的出现。
三;病理原因
如果我们身边的宝宝总是出现厌食的状况,并且成长状态也不健康还有就是没有精神,并且身体出现虚弱的状况而且是毫无免疫力与抵抗力的话,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一定应该带孩子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去检查一下,很可能孩子的厌食症状是由于其他一些疾病所引起的家长应该及时的予以重视,并去医院加以治疗和诊断。
说到孩子的吃饭问题,很多家长都有一番苦水要吐。
前些天群里一位妈妈分享:她家孩子现在两岁多,最近每次吃饭就开启“小恶魔”模式,拿着勺子吃不好,就自己和自己生气,直接摔勺子。
有几次她都忍不住和孩子大喊:“再不吃,我就不爱你了!”
这一次更是变本加厉,原本煮好的蚝油油麦菜看起来很好吃,但孩子就是不买账,吃到嘴里就吐出来,就想吃桌上的红烧鸡丁,
不给就吭吭唧唧。
她实在忍不了了,就重重打了一下孩子的手背,结果后悔得不行。留下一声叹息:为什么让娃吃饭,比登天还难啊?!
为什么我们精心准备的食物,孩子就不爱吃呢?
01“吃”这个本能,是如何渐渐被孩子抗拒的?
孩子出生不久就会主动找奶喝,怎么越长大越不会自己吃饭了呢?
其实问题就出在家长身上,孩子刚出生的那时,家长对孩子是真正没有期待的爱。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引导吃饭上,家长就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
问题一:忽略孩子探索事物的信号,限制他主动吃饭的行为
孩子8-9月龄时,小手就开始尝试探索了。
家长会发现,此时给孩子喂饭,他就已经不太老实了,抢勺子,乱抓食物,吃饱或者不太饿的时候还会歪头拒绝。
可家长的反应是怎样的呢?一边唠叨一边强制喂孩子,尽管顾着把饭喂完,
并不在乎孩子在探索什么。
有时即便允许孩子抓勺子,也会抱怨:你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脏?下次可不能让你抓了。
孩子不仅没有探索到吃饭的方法,更没享受到吃饭的乐趣。而家长呢?只觉得自己略胜一筹,殊不知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问题二:为让孩子吃饭用“大招”
家长为了让孩子专注吃饭,简直是煞费苦心。
一般来说,孩子花费在吃饭上的专注力大概只有20-30分钟,家长为了让孩子吃饱吃好吃得顺利,就用了所谓的“大招”——看动画片或拿出手机视频吸引孩子注意力,自己喂的时候也能轻松点。
这样只会让孩子被动进食,减少口腔咀嚼能力,不利于消化。而且,家长也会因为喂多少孩子吃下多少而开心,
容易过度喂养,造成积食。
结果就是,孩子以后不能专注吃饭,过分依赖电子产品。
问题三:家长掌握着孩子吃饭的决定权
什么时间吃,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好像都是家长在决定。
很多家长都会说:“我家孩子不知道饿!吃东西可费劲了,我不做怎么办?”还有家长觉得孩子吃得太多,故意把吃的藏起来。
其实,孩子自己也有饥饿感,他不饿就会拒绝吃饭,如果孩子真的喜欢或身体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就会一直吃不停,这都是身体本身就有的调节能力。
有的老人觉得孩子自己吃饭脏,收拾费劲,就剥夺了孩子主动进食的机会。更多家长也不想相信,孩子自己有饥饿感和自我调节能力,只要吃饱就是胜利。
但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02家长们的亲身经历
群里还有不少有此困扰家长,她分享称:
自己曾因孩子吃饭的事和婆婆产生矛盾,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是打了场“硬仗”。
孩子只有9个多月大时,自己就能在大人陪同下独坐餐椅一会,她就把食物分好份,大小符合孩子手的大小,让孩子抓着吃,不管多脏都洗干净。
但婆婆就是看不上这个做法,说小孩哪知道啥叫“吃饭”,赶紧喂完得了,每次磨磨蹭蹭,用手抓蹭得哪儿都是,也不干净。
每次婆婆喂饭时,都会把宝宝的小手用袖子裹住,然后准确地一口口喂进孩子嘴里。
边喂边嘟囔:“你看,还是奶奶喂得快,吃得解饿,是不?还干净,不像妈妈喂得慢。”可孩子就是哭哭唧唧、一直摇头。
现在上幼儿园只要是去奶奶家,都纠缠着奶奶喂饭,自己仿佛不会吃了,但老人还沾沾自喜,觉得孩子需要自己。
你看,没有养成好的吃饭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是表面吃饭问题,还有亲子依恋的问题。
家长要知道,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有的家长觉得错过了一顿饭,或者一顿饭吃得少了,就出了大问题。
但实际上,孩子如果饿了就会主动找饭吃,无需家长在一旁时时提醒,他们只是对吃饭有种感官需要,需要不断体验才能有感受。
当然,也有熬出头的家长,她总结的规律就是“佛系”。
她家孩子有个阶段吃饭也很费劲,吃得少、吃得慢,还挑三拣四。但她也不在意,反正每天定点喂奶,辅食孩子要就喂,不要就不给,正常水果有但不会给零食。
就这样冷静了三天左右,孩子就开始对辅食感兴趣了,从吃一点到慢慢接受,大口大口吃。
她说:要让孩子知道因为饿才要吃饭,吃饭不是被动的行为,才可能唤起主观能动性。
孩子也没有吃过其他人做的饭,不存在爱吃不爱吃,只是适应快慢。
但如果孩子不爱吃饭时间太久,考虑去医院查查是否缺锌。不过现在的孩子很少会营养不良,只要方法对,一切都不是问题。
03改善孩子不愿意吃饭的问题,要从家长做起
1)允许孩子吃饭
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开始对吃饭感兴趣,只要穿好小罩衣,手里拿着一点食物,就能自己把玩。
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小勺子让他把玩,自己拿个勺子一边喂一边让孩子自己把食物放进嘴巴。当孩子抓取食物时,简单鼓励他的行为,然后放慢动作喂孩子吃饭。
即便孩子把餐桌、衣服弄得很脏,也不要抱怨,成功是需要代价的。
如果家长担心食物凉了,那就每次拿少一点,其余放锅里,按照孩子的需求按量添加。
等孩子有了自主吃饭的意识,就可以配合他吃了,把注意力放在引导他们如何使用勺子或者练习筷子上,能让孩子做的就别代办。
2)固定时间固定位置
孩子吃饭这件事,家长也要做好时间管理。
七八个月时就可以考虑用一次辅食代替一次奶,八九个月时代替两次,以此类推。
到了一岁半以后,可以是三次正餐两次加餐,吃饭时间做进一步规划,让孩子掌握“饭点”。饭点时主动开始吃饭,才能养成好胃口。
不仅如此,吃饭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沙漏,时间定在30-35分钟左右。不用催促,规定好沙漏漏完就要停止吃饭,收走吃剩的食物就好。
不要担心孩子不愿意,这就是原则。
固定位置也非常重要,不要追着孩子吃饭,避开玩具太多、干扰太多的区域。或者孩子在哪饭碗就在哪,让他觉得吃饭是一件好玩的事,甚至是可以控制家长情绪的方法。
提前告诉孩子要在哪里吃饭,前20分钟就可以提示了,还可以引导孩子看看大人们都在哪里吃饭。
习惯培养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这些都是为了以后做准备。
3)良好的餐桌氛围
最好让孩子和家人在一个餐桌周围吃饭,即便有自己的餐椅,也要挨着帮他吃饭的抚养着旁边。
孩子会模仿大人吃饭的样子,也会对大人的吃饭的举动好奇,俗话说:人多吃饭香,就是这个道理。
4)在食物搭配上下功夫
吃饭也要讲求色香味俱全,一份颜色搭配丰富的餐食,对孩子的感官刺激最大。
他们通过视觉、嗅觉、触觉感知食物,如果家长能做得颜色多一点、造型好看一点,就会吸引孩子的眼球。
那些所谓孩子不爱吃的食物,不过是孩子没适应,如果尝试多次还是拒绝,那就别强迫孩子吃了。
其实大人也都存在挑食的情况,只是自己买菜时从来不买,因此对这个问题也别看得太严重。
有老师做过一个实验,她准备了一种蔬菜,不让家长描述它,也不让家长提示孩子它的味道,孩子摸过看过闻过之后用嘴巴品尝时,有一小半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它就是苦瓜。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不是孩子不爱吃,多点尝试没什么不好,要注意过敏可能哟!
何况,影响孩子发育的不是某一种食物,而是营养素。如果孩子不爱吃这样食物,换成具备同样营养的其他食物也是一样的。
请相信孩子的能力,他对喂饭的抗拒只是独立的开始。
家长们尽管大显身手,做出美食吧!至于孩子想吃什么就让他自己决定,这也是一种选择。
这几天在微信上跟几个宝妈聊天,有好几个人都跟我说:“多么希望学校能够早点恢复上课啊,这个超长假期天天窝在家里,孩子的作息都打乱了,现在连饭也不好好吃了,孩子每天睁眼就吵着要看手机,别的事情都不想干”。
这些家长的困扰之前我也遇到过,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朋友在她的朋友圈里晒了一张她宝宝的日常惯例表,我顿时觉得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之后我如法炮制了一张我家宝宝的日常惯例表,在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已经初见成效。
朋友晒出的是一张宝宝寒假日常惯例表,这张表是在宝宝放寒假之前就已经制定好的,寒假一开始就立马执行了。
在制作这张表的时候,朋友首先询问了孩子寒假里想要做哪些事情,然后在纸上一一记录下来,接着填上寒假的一些必做事项,比如写寒假作业、练习书法,课外阅读等等。
然后和孩子一起规划好每天怎么去分配这些要做的事情,具体精确到哪一天哪个时间段完成,最后用表格的形式将这些时间固定下来,每天做完一项就打一个勾。
一开始孩子也有动摇的时候,但是在朋友的引导下,终于坚持下来了,现在孩子的作息时间就和上学的时候一样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自律的影响是智力的2倍还多。”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自律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想要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则可以借助我们今天要讲的《日常惯例表》。
一、什么是《日常管理表》?
《日常惯例表》有点类似于我们大人的工作计划表,比如我们把每天或者每周要做的事情先列成一个清单,然后根据清单的内容逐一去完成事先计划好的事情,做完一项划掉一项,直到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为止。
与工作计划表不同的是,宝宝的《日常惯例表》是可重复执行的,因为每天要做的事情大体上都是相同的,宝宝只要在相同的时间重复做相同的事情就可以了。而重复正是宝宝养成规律作息习惯的必不可少的方式。
《日常惯例表》不仅有助于宝宝养成自律的习惯,而且它的可操作性也很强,家长只要按照以下步骤来操作,就可以和宝宝一起制作一张日常惯例表了。
二、怎样制作宝宝《日常惯例表》?
1.明确要做的事项
我们可以制作宝宝一天作息时间的《日常惯例表》,也可以针对宝宝某些不良的习惯制作相应的管理表,例如,宝宝睡觉时间不规律,我们可以制定一个“睡觉惯例表”、宝宝不好好吃饭,就和他一起建立一个“吃饭惯例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制作惯例表的时候,
最好邀请宝宝一起参与制定内容和时间安排,这样宝宝在执行的时候也会更加顺利一些。
2.和宝宝一起添加惯例内容
就拿给宝宝制作“吃饭惯例表”来举例吧,妈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问宝宝吃饭前要做些什么,吃饭时要做些什么?
例如吃饭前要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洗手、帮妈妈摆好碗筷、有一些小一点的宝宝可能还要穿上罩衣等等,吃饭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要随意走动,不能玩玩具,看电视等,当所有的事情都罗列完毕后,家长再协助孩子把所有的事项都记录在一张白纸上,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写。
3.让孩子给以上罗列的内容排序
还是接着上面的“吃饭惯例表”来,如果吃饭前宝宝在看电视,可以先让他停掉电视,接下来他是洗手、穿罩衣、摆碗筷、吃饭还是按照别的顺序来做,都可以跟他宝宝自己的意愿来定,定西来后就不要再变了。
如果宝宝到时候不按照这个来,就可以说这是你自己制定的计划,说到做到才是好孩子哦,相信大多数宝宝都会照做的。
4.时间划分
就是和宝宝一起确定完成惯例表上面的各项内容分别需要花费多长时间,这个时间可以稍微留有一点弹性,不要定的太死了,比如让宝宝去洗手,宝宝可能洗着洗着就在那里玩水了,这就需要明确规定洗手不能超过多长时间。
5.给惯例表做一些美化
惯例表的任务都分配好以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上面配上一些简单的插画,或者拍一些宝宝做任务时候的照片贴在文字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惯例表的趣味性,使它显得不那么死板,还可以记录孩子成长的瞬间,用直观的方式然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做好每一项任务,这样孩子也会更有成就感。
6.把惯例表贴在孩子能够经常看到的地方
惯例表制作好后,和孩子一起把他贴到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像我们上面制作的《吃饭惯例表》可以张贴在餐桌旁,这样每天吃饭的时候孩子就可以看到,然后他们看到这张表就知道吃饭时自己要做什么。
《日常惯例表》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上六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只是一个引领者和启发者,而制作的主体应该是孩子。只有让孩子积极的参与进来,孩子才会更加愿意去执行,这份惯例表也才更加显得有价值。
三、《日常惯例表》的执行方式
1.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制作惯例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变成我们设想的样子,而是为了训练孩子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父母不能强制孩子去改变,而是要耐心的陪伴和指导,让孩子自然而然的接受改变。
2.父母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定
《日常惯例表》也是一个执行计划表,只有当孩子付诸实际行动时,它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意义。由于孩子的自制力没有那么强,难免会出现意志动摇的时候,这时就需要父母在一旁多鼓励孩子,督促他们坚持下去,决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只要宝宝克服初期的惰性和不适,越到后面就会做的越好。
3.灵活变通
因为这份《日常惯例表》是旨在规范孩子的行为的,执行的过程可能会和开始的设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发现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可以根据孩子的需求来做出改变和调整,而不能死板的遵照原计划去执行。
美国育儿专家Rexanne Mancini说:“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但是规律才是让家庭和孩子觉得和平、安全、轻松的最理想方式。容易理解、完成、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规律表,会让孩子茁壮成长。 ”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的生活变得规律,让家庭生活变得和谐安宁,那么就少不了这张《日常惯例表》的帮助,因为有了这张惯例表,我们就不用每天用尽十八般武艺去约束孩子的行为,进而在孩子的各种逃避和反抗中让自己变得暴躁了,和孩子一起制定专属于他的行为惯例表,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才是最好的养成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