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作的发展常遵循一定顺序和规律:一般先从整体不分化的动作向分化的动作发展从头部的抬抑动作向躯体下面各部分直至脚的直立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从腿、臂等大肌肉向手及手指的小肌肉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也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婴儿约在出生后 3个月,出现手的不随意性的抚摸动作约在 5个月左右,由于手的抚摸动作的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学会了的抚摸动作。儿童这时开始把手作为认识事物的器官约在半岁以后,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婴儿能使自己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地抓握物体。
婴儿大动作发展顺序一般情况下是由上到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依次发展的,但是每个孩子发育情况不同,发展顺序可能会因人而异,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由上到下,婴儿大动作发育大多数是先会抬头、抬胸,然后会翻身、坐爬、站立、行走,再到跑由上到下,按照顺序依次发展起来。
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婴儿先发育起来的是大肌肉,大肌肉发育起来后,能够逐渐完成头部姿势和躯体姿势,然后是手臂小肌肉姿势。
一般是2个月能抬头,3个月抬头很稳,4个月会翻身,6个月能扶坐,8个月能坐稳,8-9月能够用上肢爬,9个月能扶站,11个月能独站片刻,12个月可独走,15个月可独自走得很稳,18个月能爬台阶,2岁可以双脚跳,3岁能跑,4岁可以爬梯子。
在婴儿大动作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发育迟缓,和同龄婴幼儿相比,差距较大时,需要及时到正规儿科做详细的检查。
婴儿动作发展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如果婴儿有动作发展障碍的情况,通常会出现短暂性的运动迟缓。如果婴儿家族中,有直系亲属以往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可能是遗传因素所导致,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通常可以生长正常,只是发育比较滞后,不必过于紧张。
2、环境因素
如果父母或者婴儿的其他亲属,对婴儿太过于喜爱和保护,限制婴儿的自主活动,这种不恰当的育儿方式会造成婴儿不能得到锻炼,从而影响到婴儿的动作发展。家长可以先做一个安全的护栏,选择对婴儿放手,让婴儿自己完成日常动作,例如爬行、翻身等。
发展规律简要概述为以下几点: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的,以后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同步和去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在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比如,满月前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3岁孩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仅是手动,身体的动作、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半个月内的婴儿,双眼协调动作就已经出现。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6个月婴儿手的动作已有较好的发展,而腿的动作还远未发展。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千,即脊推)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比如,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