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总是喜忧参半、悲喜交加的。
一方面,盼着宝宝快快学会坐立、学会爬、学会走;另一方面,又担心一不留神ta爬到危险的地方、碰到不该碰的东西。尤其是那双小手,在怀里抱着的时候抠爸爸妈妈的鼻子、眼睛、嘴巴,独立活动的时候抠地板的缝隙、玩具的洞洞、抽屉的夹缝,甚至是墙上的插座……
其实,孩子不光是热衷于“抠洞洞”、把手指头塞到细小的缝隙里,会爬以后的孩子,还常常撕纸、吃任何能拿起来的东西。这是因为,0~3岁的宝宝正处在触觉、前庭运动和本体感觉发育的黄金时期,6个月以后,他们逐步掌握了抓握的技巧,就为之后手的敏感期打下了基础。
“抠洞洞”也是个敏感期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几个敏感期。敏感期是指在某个时间阶段,由于孩子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的一段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方面格外敏感的情况。在敏感期阶段,孩子接受某种刺激的需求和能力是异乎寻常的,ta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和特殊感受会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4个月~3岁的孩子,一般会进入手的敏感期,所有和手相关的事情都是他们最爱做的。主要表现有:喜欢移动物体、扔东西、垒高,把容器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钻进大小不同的各种空间去感受,爬上爬下……看上去孩子只是在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实际上,ta是在通过捕捉到的这些事物来认识世界。
敏感期是孩子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些探索行为能进一步促进大脑和智力的开发和提升。所以,不管这些行为在大人看来多么幼稚、无聊、像是调皮捣蛋,都不应该过多干涉。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自由并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让ta的身体和手部得到充分的运动和体验,帮助ta完成探索,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如果一味制止甚至批评孩子,不仅影响ta的正常发展,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导致孩子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
怎样愉快地“抠洞洞”
了解到宝宝爱抠小洞、小缝的心理,爸爸妈妈给孩子选购玩具的时候,要选择适龄、安全的,不要选带有易脱落小物件、锋利或尖锐的棱角、容易卡住宝宝手指的,然后,就让ta尽情地用小手、小嘴去触摸、感知它们吧。 市面上有很多专门帮助孩子发展精细小动作的洞洞书,能够让他们在抠、挖、戳的过程中,促进小肌肉群、精细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还能引发其关注细节的能力及探究事物的欲望。精心的设计,还能让孩子充分感知洞洞的形状、颜色和不同方位。 充分利用家中随手可得的物品,帮孩子DIY一些适合ta探索的东西。比如,把纸盒剪出一些小洞,或者找一些不易碎的小瓶子、小盒子,将小球、豆子等小的物品放进去再拿出来。同样,也要保证这些物品的“洞”不至于伤害或卡住宝宝的小手。 放手让宝宝做一些ta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与其让宝宝用手指一次次抠钥匙孔,不如在回家的时候直接给ta钥匙,让ta尝试去开门,并及时向ta表示感谢。通过丰富的体验和经验,能让宝宝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深层的认识,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通过其它方法来释放孩子用手探索的需求,比如,让孩子使用美吉姆艺术课上专用的无毒颜料,用手指作画,不仅能让ta得到更多的触感,还能充分激发ta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抠洞洞”的注意事项
安全是第一考虑,要避免宝宝手受伤,并及时给ta洗手; 家里全部更换为安全插座,或者插上安全插,防止宝宝触电; 如果宝宝的手指被卡住,千万不能强行拔出,应想办法撑大孔洞或夹缝,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从小反复教育宝宝不要做危险的动作,比如把手放到抽屉、衣柜、门的夹缝里,用手或金属物品等触摸插座,触摸饮水机的出水口等危险的“洞洞”,并告诉ta做这些事情的严重后果。之前我们出了一期文来介绍孩子的小怪癖,提到了吃手吃脚、吃鼻屎、啃指甲、摸咪咪、掐肉等各种奇葩操作,引得数百名妈妈争相发言。
其实孩子的很多类似行为,都和安全感这门玄学有关,也和 安抚需求 有关。
所以我们又补充了一波孩子的安抚小怪癖,不定期更新,欢迎疯狂接龙~
抠肚脐眼、抠痣
有的孩子抠了一年多妈妈的 肚脐眼 ,不负众望抠出了厚厚的老茧……
有的孩子专攻妈妈 身上的瘊子、后背的痣 ,徒手为老母亲“ 逆天改命 ”,就问你服气不服气!
怪癖揭秘:
精细动作发展 ,肚脐眼这种小洞洞什么的太诱人了, 探索 欲必须得到满足。
摸胳肢窝、摸手肘
有的孩子不抱着妈妈的 胳膊 就不睡觉,愁人,难道上幼儿园了胳膊卸下来带去陪读?
要么就摸着妈妈的 手肘 睡觉,重点是胳膊需整晚僵直 不打弯 ,否则手感不对,不信你试试。
还有的喜欢摸着妈妈胳膊下的 拜拜肉、 肚子上的 游泳圈 ,捏一捏,颠一颠…… 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怪癖揭秘:
发育敏感期 的孩子,猜不透他心里在想什么,喜好也是捉摸不定。
但肉肉的,软软的,涩涩的,奇奇怪怪的,都是妈妈的感觉。
手感是真的好啊,所以再晚一点减肥,也是没关系的,吧!
拽头发
近来听到不少疑惑:为何天气越来越热,头皮却越来越凉?
试问多少秃头老母亲的背后,都有个爱抓头发的娃?
任你龇牙咧嘴连连告饶,小手一攥死活不放,堪比韩剧情敌互撕,至少八辈子的“深仇大恨”。
另外还各种精准打击,可着一撮头发使劲薅,致使局部地区成功秃化。
也罢,也罢,只要我娃心花放,秃头一颗又何妨?
横批:
怪癖揭秘:
抓握反射 让孩子好奇的小手就是停不下来缠绕拉扯拽,妈妈的头发、项链、耳环都是玩物。
感觉到被忽视了,想和你亲近亲近的时候,拉拽头发也是孩子“爱的表达”——“啊!!!好痛!”妈妈果然一秒回魂,亲测好用。
撞头、击打自己的头
不管是什么样的怪癖,咱都哭着忍了,再说小怪兽们也不是故意的,毕竟他们狠起来连自己都打。
比如天生头铁的孩子们,一言不合就头撞地,上瘾不已。
撞还不够,偶尔还对着自己的脑袋双手并用又锤又打,穿尿不湿的真·惹不起!
怪癖揭秘:
这种有节奏的DuangDuangDuang,对孩子来说和被抱在怀里摇晃的感觉很相似,甚至还有点刺激感带来的快乐。
孩子犯困、生气、烦躁的时候,也会用这种操作来 自我安慰 。
除非孩子撞头的行为格外频繁,一般情况下只要保护好头部,防止受伤即可。
再说孩子自有分寸,你会发现他比你以为的更聪明,控制撞头力度什么的不在话下。
这种迷惑行为看一年少一年,基本在孩子3岁前会消失,所以抓紧保存点绝佳的小视频素材吧。
前文所述各种怪癖,让 妈妈本人以无可撼动的C位高票当选最佳“安抚物”。
那种被需要的感觉的确美妙,虽然偶尔痛痛痛,但也常常让人喜上眉梢,笑容慈祥。
可越来越不足的睡眠时间开始让你疲惫不堪,当孩子要去幼儿园,分离焦虑又成了全家的大难题。
这时候,过渡性安抚物的出现,解救了很多想要放手的老母亲。
包了浆的小毯子
要论安抚效果哪家强,柔软的小毯子、安抚巾成为了很多孩子的首选。
经过漫长的揉、搓、拖、拉、啃,一条毯子最终被盘出了专属的气味和手感。
“妈妈妈妈,你闻闻,可香啦!”
据说那酸爽的味道,和你身上的一模一样。
放不下的熊娃娃
熊娃娃、兔子孩子等各种毛绒玩偶,也成功跻身安抚好物前列。
偶尔小动物们来个出走消失,到处都找不着,那可是实打实的焦头烂额、惊心动魄。
你以为提前买好几只同样的玩偶就万事大吉?
还是想想如何让孩子相信小熊在半路洗了澡、还吃胖了不少的故事吧。
奇葩安抚物
妈妈的内衣裤,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了孩子放不下的随身物,大庭广众之下也要带着。
也不是不行,可惜快乐是娃的,尴尬可是你的。
还有身长1米2半人高的大熊,动不动就塞满半个车座的大枕头……都可能不受控地让孩子产生迷恋。
这时候似乎只能认命了,毕竟再尴尬再不方便,也比忍受娃的爆哭要容易。
如果想给一个有分离问题的宝宝引入安抚物,可以在抱着他、给他喂奶和哺乳时,使用同一块毯子来抚摩他和安慰他,然后把这个东西留在婴儿床里,同时注意以下事项:
1、安全第一
小孩子的婴儿床上不应有太大的或绳状的东西,以防止窒息或勒住孩子的颈部。
不应有不结实的物品,以防止孩子误吞。
不应有皮毛制品。
2、尽量保持卫生
安抚物的一部分"魔力"可能来自于它特殊的、让人印象深刻的,甚至是过于刺鼻的气味。你懂的。
3、防患于未然
试着让孩子喜欢上一个能够被分成几块的物品,这样如果丢失了其中的一块,不至于发生大灾难。
4、适当引导
可以尽量去引导孩子的选择。比如让你的内裤离开孩子的视线。
孩子渐渐长大,终归会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
但在迈向独立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感到不安,而父母不可能时时在身边紧密待命,安抚物作为替代,能抚平孩子心中那些关于成长的焦虑。
不必强求孩子戒除
恋物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自然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等变化,大多数孩子会逐渐不再依恋这些代替性物品,至于什么时间让孩子戒除安抚物,并没有确切的规定。
“恋物”这件事本身并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只要孩子情绪、行为等方面发育正常,安抚物就是成长中很好的伙伴。
大多数孩子只会在特定的时候需要依恋物,所以父母不用过多干涉,只要保证依恋物的卫生,顺其自然地等待此行为慢慢消失就可以了。
平时多拥抱孩子
不要把拥抱作为奖赏,也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拥抱孩子吧!
即使孩子因为做错事情而感到不安时,也可以拥抱他。
经常性的拥抱可以传达给孩子很多信息 "妈妈就在身边""爸爸爱你""这次没成功也没关系""别怕,你不是一个人"……父母经常和孩子拥抱,能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安全感。
做好睡前安抚
有的孩子会因为入睡不安而养成的恋物习惯。
可以在睡前陪伴孩子,哼一首催眠曲或者讲一个睡前故事,做好睡前仪式。
在安心的环境中进入梦乡的孩子,会减少对依恋物产生过度需求的可能。
你家宝宝有哪些安抚小怪癖吗?
他喜欢的安抚物又是什么呢?
对于小孩挤眼睛的事,家长装作没看见,忽视就好。
你越提醒,反而是不停的在给小孩眨眼睛的心理暗示,不断的加强眨眼睛的行为。
本来他眨眨就忘记了,你越提醒他就越不停的眨。
挤眼睛这个事情,不是小孩子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更加不是通过大人说教就能改过来的事情。
很多小孩的小动作,都是为了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做家长的,最好要视而不见。
如果家长都管不住自己的嘴,一看到小孩挤眼就不舒服,小孩怎么能够管好自己,让你觉得舒服?
说到底,你觉得不舒服是你大人自己的事,与小孩无关。
不要因为你自己看着不舒服,就一定要去纠正小孩的行为。
因为你的不舒服,因为你的不停的提醒他,最后一个小小的动作,变成了一种长期的习惯,这个要算谁的?
换句话说,小孩挤眼睛碍着谁了?怎么就让你这么不舒服呢?
学会接纳孩子,学会爱孩子,才是每个父母应该做的功课。
不要幻想着培养出一个心目中完美无缺的孩子,那样的孩子从来就不存在过。
你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的行为习惯,请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可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发展自己的个性。
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最好都要学点儿童心理学,首先懂孩子,才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对回答满意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铮妈说职场(ID:jzwz100218)更多的职场干货让你迅速充能升值,成为职场小红人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