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称癌症为什么?

古代 称癌症为什么?,第1张

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王叔和的《脉经》里就有癌症病例的记载,中医学里把恶性肿瘤称为癌。

公元一二六四年,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里对癌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里,男者多发生于腹,女者多发生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其描述与现代临床诊断相符。

由于古人对癌的病理、转移等还不甚了解,只知癌像岩石状,坚硬凹凸,有毒根深植于体内,古时岩与岩通用,所以加上病字头,就成了“癌”字了。

明代的《外科正宗》一书还谈到长在嘴唇上的“唇癌”,说它初像豆子,慢慢长大,质地坚硬,难治,并认为其诱发原因既有精神忧虑、过于急躁的全身因素,又有经常吃煎炒烤爆食物的局部因素。

十七世纪初的《疡医证治准绳》一书还详细记载了一则男性乳腺癌的病例,说患者因数次参加“馆试”没有考上而闷闷不乐,后来左侧乳头常有小量液汁流出,不久,乳头旁边发现肿块,逐渐增大溃烂,成岩穴之状。

扩展资料:

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岩、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等。

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解释“癌”是恶性肿瘤。不过2001年《中华医史杂志》刊出陈启明的《卫济宝书—“痼”病考实》一文,他认为癌“非今之恶性肿瘤,乃今‘无头疽’中之‘深部脓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癌病

“癌”:病名。

癌ái——人及动物身体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细胞恶性增生而形成的恶性肿瘤。

在医学上,癌(cancer)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癌症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其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分为致癌、促癌、演进三个过程,与吸烟、感染、职业暴露、环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595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2023-04-28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