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本是件十分欣喜的事情,如果在等待着新生命的到来的过程中过敏了,可是十分棘手了。
放任不治疗靠意志力扛过去?
孕妈妈大着肚子本身就够难受的了,还要苦苦忍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这怎么行?
在妊娠期有多达20%的女性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瘙痒症状,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多数妊娠期瘙痒是因为原有的皮肤病如皮炎湿疹、荨麻疹、药疹等所导致,也有部分发生于妊娠期轻度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妊娠末期的剧烈瘙痒,但不伴有原发皮损,这种瘙痒症状在分娩后很快消失。
妊娠期过敏除了孕前状存在的原发过敏性疾病外,也有一些妊娠期特殊皮肤病,这期中最常见的就是妊娠期荨麻疹,发生率达0.5%,多发生于首次妊娠晚期(后3个月),表现为瘙痒性风团、红斑和丘疹,常初发于腹部,后渐扩散至整个躯干和四肢,产后皮疹可迅速消退,再次怀孕一般不再复发。另外妊娠期痒疹也较常见,表现为瘙痒性丘疹和结节,易发生于四肢伸侧面,病程迁延,产后数月仍可持续存在。临床上常见的特应性皮炎常常因为妊娠而加重。
妊娠期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概率不小,针对妊娠期常见的一些过敏性皮肤病,如何安全有效地正确应对是每位接诊皮肤科医生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可供选择的方法十分有限,谨慎筛选安全有效的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情况下,在妊娠期前12周内,应尽可能避免服药,特别是受孕后17-70天内这个胚胎发育的关键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生缺陷,一些药物还会在妊娠期第4-6个月或妊娠末期干扰器官系统和中枢神经的功能发育而产生不良后果,处方时必须考虑到药物对母婴双方的影响,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FDA把药物的安全性分为五类,其中A类药物是指已被大量妊娠期及育龄妇女服用,未证实对胎儿有危险的,B类药物是在动物实验中未显示对胎儿有危险,但没有孕妇对照组的实验证据。在必要的情况下,有时需经皮肤科医师和产科医师会诊后A类或B类药物可安全地用于妊娠期过敏。妊娠期用药均是在权衡利弊、用药收益大于潜在风险的情况下应用的。
过敏了怎么治?
过敏了一般使用药物治疗,其中抗组织胺药是最常见的抗过敏药物。由于抗组胺药中尚无A类药品,可供选择的B类抗组胺药包括左西替利嗪、扑尔敏、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这些都是临床中长期使用,安全性高的药物。
除了抗组胺药之外,还有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供选择,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如果是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瘙痒,可以选择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优先选择副作用较小的中弱效激素,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
当然,安全是最重要的前提,不管哪类药物临床应用中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使用。
总之,针对妊娠期过敏,在可选择的治疗手段较局限的情况下,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十分谨慎地选择抗过敏药物,由医生来评估风险和收益,让孕妈妈尽快从“过敏”中解脱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