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和牛的全身具体骨骼的名称,最好有图

宝宝妈妈2023-04-25  34

答:唉!打发走这位小姐真的很不容易!看来还是你自己看吧。猪的全身骨骼解剖图:http://www.haocm.cn/st/slt15.html

[我原来的回答]

1,头部

枕骨1

额骨1

鼻骨1

切齿骨1

颌骨(上颌骨,下颌骨各1)

吻骨1

环椎1

枢椎1

2,躯干

胸椎:14-15个,7对真肋,其余为假肋。(从前到后分别称为“第1肋骨”,“第2肋骨”........第15肋骨)

腰椎:6个,从前到后依次是第1腰椎,第二腰椎......

荐骨:4个荐椎愈合在一起。

尾椎(20-30枚),长在猪尾巴上。

3,四肢:从上到下依次是:髋骨,股骨,膝盖骨,胫骨,腓骨,跌骨,柘骨,指节骨。

尺骨(4),桡骨(4),

前臂:臂骨(2),桡骨(2),腕骨(2),掌骨

掌骨四块:第2,3,4,5掌骨。

指骨:第3,4,指是主指,较大,第2、5指为悬指。

每指均有3个指节骨,有一对近籽骨和一块远籽骨。

腓骨4

胫骨4

指节骨2*4=8。

牛的解剖图:

牛:

牛全身骨骼可分为头部骨、

躯干骨和四肢骨。

1,头部骨:颅骨和面骨。

颅骨有:枕骨、顶骨、额骨、颗骨、蝶骨、筛骨和顶间骨。

面骨有:鼻骨、上颅骨、颌前骨、泪骨、颧骨、下锁骨和舌骨。

躯干骨:椎骨(可分为颈、胸、腰、荐、尾椎)、肋和胸骨。

四肢骨:前肢骨和后肢骨。

前肢骨有:肩胛骨、肱骨、前臂骨(桡骨和尺骨)、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

后肢骨有:髋骨(包括髋骨、耻骨和坐骨)、股骨、膝盖骨、小腿骨(胫骨和腓骨)、跗骨、跖骨、趾骨和籽骨。

牛身上的部位名称有牛腰,牛腱,牛胸肉,牛百叶,牛霖。

1、牛腰,牛身上的器官部位,俗称牛腰子,就是牛的肾,可以做菜肴,牛腰子是静乐县传统的风味小吃。

2、牛腱,牛腿上的肉,富含肌肉纤维。外观红光光的很有生肉的质感,它是牛腿部位肉,经精细修割干净,剔除筋油,不带肥脂. 其外观呈长圆柱形状,每块平均重量为1-2公斤。 肉质红色,感观新鲜细腻,纯瘦肉型不含人为水份 。

3、牛胸肉是位于牛胸口两肢前腿中间胸脯肉,一面是脂肪,一面是红色精内,纤维粗,从中医角度说有补精血,温经脉作用。动物活动量大的部位蛋白质含量大,肌肉纤维量多,脂肪量偏低。

4、牛百叶就是牛胃,指的是牛胃部中的第三个间隔瓣胃,瓣胃成叶片状,功用是吸收水份及发酵产生的酸, 牛百叶可以作食物材料,一般用作火锅、炒食等用途。

5、牛霖是牛的膝盖的位置,这个部位的肉肉质较嫩,筋少,只有薄薄的两片,剔除筋后,肉呈大块状,易于成型,因此在烹制菜肴时这块肉用途较广,每块平均重量为3-4公斤。肉质红色,感观新鲜细腻,纯瘦肉型不含人为水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胸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百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霖

1、牛头:皮多、骨多、肉少、适宜卤制、百切之用。

2、牛尾:肉质肥美,适宜于煨汤。

3、上脑:位于背脊前部,靠近后脑,肉质肥嫩,可作烤、炒、涮用。

4、前腿:位于颈肉后部,包括前胸和前腱子的上部,肉质较老(适宜于红烧、卤、煨或碎作馅心等)。

5、颈肉:即牛颈脖的肉,质量较差,可红烧,煨汤或做馅心。

6、前腱子:肉质较老,可作卤酱,红烧,腌制等用。

7、背脊:包括牛排,里脊等。牛排位于背脊部,紧接于上脑,肉质厚阔而肥嫩,通常用于烤、炸等;里脊位于脊背下面,是牛身上最嫩的肉,可切片、切丝、用于生爆、生炒用。

8、腑肋:位于牛胸部的肋骨处,相当于猪的五花肉,肉中央夹有筋,多用于红烧或煨汤。

9、牛 腩:(又名百 奶 ):位于腹部,呈带状,肉层较薄,附有百筋,一般用于红烧;其较嫩部分经水锅加工处理后,可用于爆炒。

牛腩【niú nǎn】

1,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以新鲜黄牛的牛腩为好。

2,牛腩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这只是一种统称。若依部位来分,牛身上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国外进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条状的牛肋条为主(又称条肉),是取自肋骨间的去骨条状肉,瘦肉较多,脂肪较少,筋也较少,适合红烧或炖汤。另外,在里脊肉上层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状不大规则的里脊边,也可以称作牛腩,是上等的红烧部位。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种,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来卤,不适合炖汤,更不适合红烧

10、米龙:位于牛尾根部,前接牛排,相当于猪肉的臀尖,肉质很嫩,表面有膘,适于做牛肉丝、牛腩、牛肉饼、溜、爆、炒均可。

11、里仔盖:位于米龙下部,肉质很嫩,可以代替米龙。

12、仔盖:位于里仔盖的下面,用途与里仔盖相仿。

13、后腱子:肉质较老,可用于红烧、卤酱、腌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58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