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字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古“风”字。《说文解字》说“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明代赵古则在《六书本义》解释说“凡物露风则生虫,故风从虫。”武汉大学古文字学专家万献初教授认为风为无形之象,夏天风吹虫鸣,故借虫衬托之。“风”源于虫的推测在金文中特别明显。
二是源于古“凤”字。《殷虚文字甲编》中有“今日不凤”的文字,有学者认为造字者是借凤鸟飞行来描述风是一种流动的气候现象,“风”字在楚系简帛中看起来特别象凤鸟的样子。
笔者以为“风”字并非来源于“风”或“凤”,就是由“冖”(mi)加“乂”(yì)构成的一个字。《说文解字》注解“冖”为“覆也,从一下垂也。”
《说文解字》解释“乂”(yì)为“芟艸也,相交。”看甲骨文中“风”字,更象风吹树枝摇摆之像,这或许正是“风”字的本义,也就是说“风”字并不是“风”的简化字,
在古代很可能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汉字,依据是以风吹枝摇来描述“风”非常形象和直接,何需转弯抹角的去借虫鸣或凤鸟来间接描述,可惜这一推测未找到相应证据。
考察古籍中“风”字的异体字有凨、凬,明代张自烈在《正字通》中解释“凬”字说“风从天气形,从日中出气成风。”凨、凬无非是造字者借以表明风”是一种与云、日相关的现象。看来为了描述“风”这一自然现象,古人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
风邪的四大特点是: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为春天的主气,具有轻扬浮越、升散开泄、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容易使腠理疏泄,汗孔张开,表现为汗出、恶风等症。
如风邪循经上扰,则出现头昏头痛、颈项强直、口眼喎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则见发热、恶风等症。
2、风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具有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的特点。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痹症中的“行痹”,表现为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均属风邪偏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化无常的特点。如譬如风疹来势急剧,数分钟则可遍及全身,体现了传变快的特性。
3、风性主动:风邪具动摇不定之性,故其致病具有振摇动掉的特点。因此,凡动摇不定的症状,都成为风。临床上凡风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
4、风为百病之长:长,首也。风邪为六淫之首,是六淫邪气致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外感致病的先到。寒、湿、暑、燥、火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致病,故临床上有风寒、风湿、风燥、风火等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