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拉丁学名:Enterobius vermicularis),学名蠕形住肠线虫,是蛔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下的动物,又叫蛲虫、屁股虫、线虫,分布于世界各地。
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以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多见。当人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部分雌虫爬出肛门,在附近皮肤产卵。产卵后,雌虫多因干枯死亡,少数雌虫可由肛门蠕动移行返回肠腔。若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
中文学名
蠕形住肠线虫
拉丁学名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别称
蛲虫、屁股虫、线虫
界
动物界
门
线虫动物门
纲
尾感器纲
亚纲
小杆亚纲
目
蛔目
科
尖尾科
属
住肠线虫属
种
人蛲虫
分布区域
世界各地
寄生部位
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
形态
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雌虫大小约为8~13mm×0.3~0.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常可在新排出的粪便表面见到活动的虫体。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易见到。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大小约50~60μm×20~30μm,卵壳较厚,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为光滑的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但光镜下可见内外两层。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外形恰似一条白线,长度大约2厘米(约半寸),寄居在儿童的大肠内,有时随儿童的粪便排出,在粪便中可见无数白色小虫蠕动,这便是蛲虫。
蛲虫,学名蠕形住肠线虫,是蛔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下的动物。
蛲虫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雌虫大小约为8~13mm×0.3~0.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常可在新排出的粪便表面见到活动的虫体。
蛲虫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易见到。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大小约50~60μm×20~30μm,卵壳较厚,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为光滑的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
扩展资料蛲虫呈世界性分布,其感染率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无密切联系。即使在发达国家蛲虫亦较常见,例如美国的蛲虫病是最常见的蠕虫病,估计感染人数为4200万。
感染率一般是城市高于农村,各个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以5~7岁幼童感染率较高。蛲虫其分布具有儿童集体机构及家庭聚集性的特点,而且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感染期虫卵抵抗力强(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可存活20天),因而蛲虫病流行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蛲虫
蠕虫无脊椎动物,线虫纲,尖尾线虫科。身体细小,形似细白线。口部有小唇片3个。雄虫长约2~5毫米,尾端向腹面弯曲,常呈“6”字形,有1个交合刺。雌虫长可达10~12毫米,尾部长而尖细。寄生在人的大肠下段、盲肠及其附近的肠粘膜上,引起蛲虫病。常于夜间爬至肛门附近产卵。卵长圆形,一侧扁平。受精卵不仅污染衣被、手指缝,甚至空气都有污染。受精卵被吞食后,在十二指肠孵化为幼虫,到大肠变为成虫。成虫寿命1~2个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