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夏至之后,冬至之前。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因而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日减短。
夏至过后,进入炎热的仲夏,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因而夏至也有“避伏暑”的活动。
扩展资料:
夏至日是白昼时长变化趋势的分隔日,古人因而认为这一天代表了阴阳盛衰的某种交替。这从我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可得一窥。
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在这一时节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
而三候中的“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逐渐衰退。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节气小常识:夏至日,“昼晷已云极”
01夏至
北半球一年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夏至,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直射地面的位置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由于地球的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有一个夹角,根据地球公转位置的不同,太阳直射地球上位置就不同,春分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夏至在北回归线,冬至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春分秋分昼夜等长,夏至昼长夜短,冬至昼短夜长,南半球则正好相反。北半球一年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夏至,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直射地面的位置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古时候又把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夏至过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开始往南移动。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亦日渐降低,日影逐渐被拉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四个节气之一。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因夏至这天的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至也有极点的意思,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开始收藏的节气。
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故答案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