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追求华丽大容器,致使后上的送菜往上累叠,夹菜得小心翼翼,用餐不为方便;又或匆匆夹走送菜,以腾出空间上菜,用餐实在不为自在。
现在很多网红餐饮店推出新奇菜品供客人拍照之用,但无法满足其胃口,逐渐演变成袁居士口中的“耳餐” “目食”,用他的话说:“不如碗中竞放明珠百粒”。
菜品之髓,源于其味,味现于掌厨人的心机:对食材的把控及烹饪的细致程度。
袁居士的饮食态度便如此,“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他认为饮食戒苟且。
依我看来,由各种酱料添加剂调配出来的味道无法媲美食材搭配烹饪出的和味;现代机器无法复刻出手工食材的口感;甚至某些连锁食肆厨房只用作加热半成品,其味道比较呆板,吃什么都好似同一个味道。个人而言,对比连锁食肆,我更偏向于老字号的苍蝇小馆,它有自身独特的风味。由此可见,味不可糊弄,烹饪得戒苟且。
饮食之苟且有时形同于浪费,曾有亲戚因一时之兴,买来两只小青龙,不懂其制作方法,也不向网络“请教”,最后草草用蒜蓉蒸,也没放尿,做不出其应有的鲜味,实在浪费。这最多称为“吃过龙虾”而不是“吃龙虾”,估计龙虾在泉下也含冤。
前段时间,看了一道紫金酱凤爪菜谱,作者是参照91版的《广东点心精选》制作,做法正宗,工艺繁琐,其中有一道工序是用醋和麦芽糖在水里煮开,把鸡爪泡在糖醋水里弯曲使其油炸时炸出金黄色。此外,炸好的鸡爪捞出来立刻放进冷水里泡最少一小时,使其体积变大。单看这两步骤,估计现在某些食肆为省时省本,悄悄使用双某水或某色素来代替,甚至买个半成品来加工,从而凤爪被贴上了“垃圾食品”标签,其缘于制作的苟且。因而,饮食之苟且会将营养化为不良。
我在想:一位厨师如果有强迫症又是个完美主义者,那ta必定是位好厨师。
在资本主义至上的饮食年代,假如能吃上从前工序繁琐的美食,何等幸福,这估计得亲自下厨苦练会来得更容易些。
PS:图片源于网络。
袁居士在《随园食单》开篇第一、二章分别撰写《须知单》《戒单》,以告诫后人。由此有感而发。
我们追求完美的心理是正常的,但是完美主义却是一种极端的完美心理,是我们应该反对的。
极端的完美主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多不良的影响,也会给自己身边的人带来危害。
(1)影响心理状态
完美往往是可望不可即的,我们的目标越高压力越大,而完美的目标往往不能达到,这时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压力和挫败感导致自我否定等消极思想,这样就削弱了一个人自信乐观的精神。
完美主义者具有强迫型人格,总是强迫自己达到完美的目标,这点有些像洁癖,洁癖就是一种对卫生过分要求完美的自我强迫性行为,我们完美主义者的自我强迫的范围更广。
(2)影响思维方式
完美主义者总是喜欢说:“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我们看问题往往只有完美或不完美,成功或失败两个点,这是一种容易走极端的思维方式。
我们一味追求完美,将思维局限于自己的完美计划,忽略别人的建议。这就导致我们容易固执,钻牛角尖。
完美主义者总是喜欢说:“这件事情我本应该做得更好。”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在很多时候不能达到完美标准的客观情况下,总是喜欢强调“应该如何”而不是强调“事实如何”。
(3)影响行为方式
完美主义者喜欢制订繁多周密的计划以做到万无一失,而执行计划却往往半途而废。这是由于我们只知道追求完美,不善于选择取舍,从而导致了计划的实施总是不能达到预想的完美标准。所以说一个完美主义的计划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计划,过度计划会导致行为瘫痪。
(4)影响人际关系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别人的能力不够信任,认为别人无法达到自己所要求的完美标准。
而且完美主义者在对个人严格要求的同时往往也会严格要求别人,以强迫性人格影响自己的同时也以强迫性人格影响别人。对别人的苛求导致了别人的反感,对个人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3.消除极端完美主义的方法
具有极端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在思考方面上会有许多不合理的想法。
有时,完美主义的倾向是我们从小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如我们的父母过于严苛地要求自己,我们常常也会不由自主地以同样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