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即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
应该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有下面的故事为例: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舒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或“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是元朝。元朝称饺子为“匾食”。“匾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元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元代中期,饺子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民间过节必备品。这是饺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同时,这也造成我们今天南方和北方的饺子也有很大区别。而南方的饺子,包括蛋饺、月牙饺,是继承宋代流传下来的“角儿”。例如我们可以在一些沙县小吃当中看到的那些蒸饺,就属于南方的饺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