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阳虚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而对于阴虚阳虚怎么调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阴虚和阳虚的患者,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发生都应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是调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应该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于劳累或者过于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寒凉生冷的食物等。
2、对于阴虚的患者可以选择滋阴的药物,阴虚本身会包括很多脏器的阴虚,如肺阴虚心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可以选择六味地黄丸,沙参麦冬汤或者知柏地黄丸,益胃汤以及天王补心丹进行治疗。
3、阳虚的患者,阳虚的患者应该以温阳为主,临床上也有很多缓解阳虚的药物,包括附子理中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都有较好的效果。
督脉灸
三伏天去灸,预防冬日的寒冷。
题目的意思很好理解,其强调的是,医者临床治疗虚实夹杂的经脉病证时,要先“补其虚”(即正气虚的经脉)、后“泻其实”(即邪气实的经脉)的治疗原则。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阴盛而阳虚”及“阴虚而阳盛”这两类病变的治疗原则;另外还涉及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三条经脉病变虚实的诊断、治疗及其误治的后果。
针对“补虚泻实”的治疗法则,经文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此段经文大意是说,临证对于那些阴经邪气盛而阳经正气虚的情况,治疗时应当首先补其阳经的正气,然后再泻其阴经的邪气,这样才能调和此阴盛阳虚的病变;临证对于那些阴经正气虚而阳经邪气盛的情况,治疗时则应当首先补其阴经的正气,然后再泻其阳经的邪气,这样才能调和这种阴虚阳盛的病变。
而关于“三经”之虚实病变,经文曰:“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止匕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此段经文大意是说,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这三条经脉的病变情况,都可以由其各自所属的在足大趾附近的动脉搏动情况反映出来。针刺时,必须首先审察清楚这三条经脉的病证是实证还是虚证,然后才能进一步决定治疗的措施。如果属于虚证的而误用了泻法,以致使患者虚上加虚的,就叫做“重虚”;凡因误治而致“重虚”的,则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所以凡是在针刺这三条经脉的病证时,医者都应该用手指去按切其所属的动脉,然后再由其脉象来决定治疗的方法。如果患者的动脉搏动坚实而迅疾,那么医者就应当立即用泻法去泻其实邪;而如果患者的动脉搏动虚弱而徐缓,则医者当用补法以补其不足。医者临证,倘若误用了与此相反的针法——即实证用补,虚证用泻,则就只会使病情更趋严重。这三条经脉各自所属之动脉各有其不同的搏动部位,也就是足阳明胃经的搏动部位在足跗之上(冲阳脉),足厥阴肝经的搏动部位在足跗之内(太冲脉),足少阴肾经的搏动部位在足跗之下(太溪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