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动得比嘴快是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
“沟通时,不要预设对方的意图”人在对话时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脑子动得比嘴快。
也就是说当别人在说话的时候,人家还没说完,有时才说了一半,基本上你的脑子就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于是你就会想要预先揣测对方说的这些话,目的是什么。
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急着想要知道对方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我们只好在内心深处偷偷地按快进。所谓的快进,就是人家话才说到一半,我们的心中就已经先预设好了。
类似的预设有:你说这些话就是为了要抱怨嘛!或者是,你这样说就是想要怪我啰!又或者是,切!说这么多,还不就是为了钱!
这种行为就叫做“预设对方的意图”。在生活中,我常常会有一种感触,有很多人其实在跟人沟通的时候,并没有真的在沟通。
虽然在外表上,你看到这个人在跟别人叽叽呱呱,你来我往的聊天,但事实上,他从头到尾可能就只是在跟他心中所预设的,所假想的那个对象在说话。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
小孩回家跟老妈聊天,哎呀,我觉得数学好无聊啊,真的很不想念数学啊!这些话才说没两句,老妈就会说:你就是不用功,在学校哪有什么学科是有趣的!你不认真念书,成绩怎么会好?
妈妈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其实是因为,她只听到小孩说一句“我觉得数学好无聊啊,真的很不想念……”听到一半,老妈的大脑,就预先做了判断。
妈妈做出的判断可能是:你说这些话,不就是为了要给成绩不好找借口吗?那这样,你后面的话我都不用听了,反正都是一堆借口。然后,就接回老妈想要说的那段:你就是不用功。这就是典型的在沟通中,预设对方的意图。
但小孩的意思可能只是想单纯感叹一下,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对数学都提不起兴趣,实在很无奈。或者是他在说的时候根本就还没有什么明确的动机,他只是随口说这一句,这句话后面的内容要接什么,都还不一定呢。
可是就像我们说的,人在对话时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脑子动得比嘴快。所以才说了一半,老妈的大脑就不耐烦了。
那你觉得,当老妈觉得小孩接下来无论说什么,都只不过是为了要帮成绩不好照借口的时候,这对母子接下来,会有真正的沟通可言吗?而你也别觉得,只有老妈会干这种事。我们一般人,都是这样的。
跟“自己的想象”对话
所以,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其实是很少见的。我们都是一边听对方说,一边在预先想:你就是这个意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大部分的对话,都是在跟自己的想象对话。
我们的大脑,对理解的需求大于沟通的需求。在真正的沟通还没产生的时候,大脑就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理解这一切,想要为这段对话定调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无论对说的人而言,还是听的人而言,这都证明了我们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孤独
(一)个人因素 一是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观点和信念不同造成沟通的障碍。知觉选择的偏差是指人们有选择地接受,例如,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符合自己利益需要又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内容很容易接受,而对自己不利或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则不容易接受。 二是个人的个性特征差异引起沟通的障碍。在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中,个人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兴趣等差别,都可能引起信息沟通的障碍。 三是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造成沟通的障碍。同样的词汇对不同的人来说含义是不一样的。在一个组织中,员工常常来自于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说话方式和风格,对同样的事物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这些都造成了沟通的障碍。(二)人际因素人际因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和相似程度。 沟通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给"与"受"的过程。信息传递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的事情,因此,沟通双方的诚意和相互信任至关重要。在组织沟通中,当面对来源不同的同一信息时,员工最可能相信他们认为的最值得信任的那个来源的信息。上下级之间的猜疑只会增加抵触情绪,减少坦率交谈的机会,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的准确性与沟通双方间的相似性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沟通双方的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智力、种族、社会地位、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相似性越大,沟通的效果也会越好。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