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秦地出产的辣椒又香又辣非常有名,附近一带的人便把秦地辣椒统一称之为“秦椒”,而鲁西南农村的人祖上都是从八百里秦川移民过来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祖上的许多口语称呼,自然也延续了把辣椒称之为秦椒的传统。
秦椒秦椒是古时候秦地的一个辣椒品种,果实又细又长、有特殊的香辣味,在当地一带很有名气,由于这种辣椒身体细长,所以也被人称为线椒;明朝的时候,这种辣椒传入了我国,所以也被称为海椒。秦地在古时候也被称为800里秦川,大概位于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由于这里的气候、环境和土地特殊,所以种出来的辣椒口味特别好,远近闻名。
鲁西南农村在历史上,鲁西南农村和周边一带的大多数人口,都是在明朝年间从陕西、山西一代地区移民过来的老百姓,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口语称呼上自然也遗传了秦地的称谓,包括把辣椒称之为秦椒的习惯,也一直世世代代没有改变。
秦椒的影响秦椒有很多优点,首先它的维生素含量很高,而且吃起来香辣可口、辣而不燥,有很好的开胃、促进消化功能,深受陕西当地人的喜爱,很多人只要有的辣椒这一道菜吃,一顿饭吃下来也就满足了。而且秦椒的口味比较突出,与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辣椒不同,吃起来有当地特色的口感和香味,配上陕西的凉皮、面皮之后香辣味道更加突出,令人久久难忘。陕西凉皮之所以味道令人难以忘怀,很大程度都要归功于陕西当地秦椒特殊的香辣味道,如果把陕西凉皮拿到别的地方卖而不搭配秦椒的话,口味上就会有所不同,也吃不出陕西凉皮最正宗的味道。
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圭亚那晏岛,是当地印第安人用野生培植为家种的。辣椒于明代时传入中国,它又名番椒、海椒、辣子、班椒、 辣茄,然而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秦椒。传说至高无上的秦始皇,吃腻了山珍海味,就吩咐大臣每顿都要换上一道未吃过的好菜。但日子一久,天下的美味佳肴都让他尝遍了,这可怎么办?大臣们伤透了脑筋。有一天,丞相为准备皇上的菜,亲自带领随从到深山里去找寻。那年正值金秋,在一座大山的朝阳处,他们看到了一片野蓬上结满了比拳头小一点的果子,有青的、有绿的、有红的,丞相便叫随从摘了一些带回宫中。于是就有了秦椒这个称号
南阳当地人叫“秦椒”。这种叫法源于何时?我和老魏都没有发现相关的学者考证,只知道是老辈人代代传下来的。尽管老南阳人凭借的只是小时候记忆的碎片,但我们相信,方言的传承最能映射地方文化的基因和血脉。因为历史深处,传承下来的东西,自有它深厚的文化根源,而不管人们关注与否。
南阳方言中对食物和食材的称谓,往往带有味道的温度。童年的味道何以能伴随一生、格外诱人,我想还是源于一方山水一方人的初心。小时候常听到爷字辈们称饺子为“扁食”,米饭为“干饭”,烧饼为“火烧”,即便现在遇见推车卖烤红薯的,一句“炕焦热红薯”,听着虽没有烤红薯洋气,但指定可以断言,卖红薯的老倌是南阳土著。
秦椒,南阳人的吃法多种多样,做调料、做酱也是很早就有的事。干秦椒调料,南阳牛肉汤老店还能见到。干锅热炒,焙出焦香味,放石臼上舂捣松碎,再淋上烧得滚烫的牛油,逼出的香辣味尤其浓烈。鲜秦椒做酱,更是一绝,爆炒酱火候把控尤其讲究,辣味地道又不失鲜香;剁椒酱关键是鲜味锁定、阻断空气不沾生水,现在杀菌真空技术下,保鲜已不是什么难题。
再说“秦椒”一词的来历。百度一下, 《山海经》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齐民要术》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可见1500年前,甘肃天水一带的“秦椒”就已经盛名天下了。而网上更普遍的说法是,秦椒是八百里秦川的特产,分为青、干两种,有“辣椒之王”美誉。尽管证据链不足,更谈不上考证,但至少说明,1500年前就有“秦椒”这一称谓了。而秦椒的“秦”,到底是秦国的“秦”、还是秦川的“秦”还语焉不详,但与两者似乎都有关联。
当然,南阳作为南北气候和饮食文化过渡带,随着城市的发展繁荣,自然兼收并蓄,慢慢“秦椒”土语淡出、逐渐以官话“辣椒”为主流称谓。但街头巷尾、市井深处,偶尔听到“秦椒”一词,自不必大惊小怪。而老魏千方百计寻找的淅川辣椒,终归是正宗的“秦椒”嫡传,厚重的地理标志,使老魏易佰福辣椒酱独特的“中原口感”得以成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