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德国菲试堡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物理学教授威廉·孔拉德·伦琴把新发现的电磁波命名为X光,这个“X”是无法了解的意思。世人为了表示对发明者的敬意,亦称之为“琴伦线”。X光是一种有能量的电磁波或辐射。当高速移动的电子撞击任何形态的物质时,X光便有可能发生。X光具有穿透性,对不同密度的物质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在医学上X光用来投射人体器官及骨骼形成影象,用来辅助诊断。1894年,实验物理学家勒纳德在放电管的玻璃壁上开了一个薄铝窗,成功地使阴极射线射出管外。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在探索阴极射线本性的研究中,意外发现了X光。X光的发现,不仅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也给医疗保健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伦琴因此成为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x光是穿透性很强的射线,一种高能量光波粒子,所以一般物体都挡不住,射线要被阻挡,关键由射线强度、频率、阻挡物质与射线作用程度、阻挡物质厚度、阻挡物质大小共同决定。一般情况下,常见的X光(医院用)大约3~5cm的铅块就可以阻挡了。但是也会在背景屏上会显示阻挡物的阴影形状,就好像日食,虽挡住了太阳光,却留下了阴影。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
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超声是超过正常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000赫兹以上。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式显示和记录出来,以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就是超声检查。最早使用的是A型超声,它为振幅调制型,是一种超声示波诊断,按不同的反射波判断疾病,诊断能力有限。后来出现了B型超声,为辉度调制型,是超声显像诊断类型,能直接显示二维空间图像,故又称二维超声,能直接观察到器官的影像,诊断能力大大提高。之后,又出现了D型超声,也称多普勒型,是超声频移诊断法,利用多普勒效应,显示血液流动和脏器活动的信号。此外,还相继出现了M型、C型和T型超声。近年,又生产出彩色B超,比B超分辨能力更强。超声技术主要用于体内液性、实质性病变的诊断,对于胃、肺和胃肠道的病变则难以进行分辨。超声检查对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位置和大小比较容易,确定病变是否为液性或含气性也较可靠,也尚能分辨肿瘤的良性与恶性。超声对检查心脏、腹部和盆腔器官包括妊娠的检查应用较多,如对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硬化,胆囊结石及肿瘤,脾和胰腺的疾病以及腹水诊断较为可靠;对肾脏、膀胱、前列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等疾病的诊断比对甲状腺、
乳腺疾病的检查诊断准确;对妊娠的诊断,包括胎位、胎盘定位、多胎、死胎、胎儿畸形及葡萄胎判定等,都有相当高的价值。由于超声诊断仪不似CT昂贵,收费标准较低,因此,在临床应用较普遍,检查前的准备也很简单,如做肝、胆、胰、脾检查只需在检查当天禁食和禁水;检查妇科、前列腺则只需憋足小便即可。 什么是CT 全称: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 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CT的发明 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种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今,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CT的成像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见图1-2-1。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CT设备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①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②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探测器从原始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多达4800个。扫描方式也从平移/旋转、旋转/旋转、旋转/固定,发展到新近开发的螺旋CT扫描(spiral CT scan)。计算机容量大、运算快,可达到立即重建图像。由于扫描时间短,可避免运动产生的伪影,例如,呼吸运动的干扰,可提高图像质量;层面是连续的,所以不致于漏掉病变,而且可行三维重建,注射造影剂作血管造影可得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超高速CT扫描所用扫描方式与前者完全不同。扫描时间可短到40ms以下,每秒可获得多帧图像。由于扫描时间很短,可摄得电影图像,能避免运动所造成的伪影,因此,适用于心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小儿和急性创伤等不能很好的合作的患者检查。 CT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数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个,或512×512,即262144个不等。显然,象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含气体多的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x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没有量的概念。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实际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数,而换算成CT值,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CT图像是层面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通过CT设备上图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还可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可以多角度查看器官和病变的关系。 CT检查技术 分平扫(plain CT scan)、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和造影扫描。 (一)平扫 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一般都是先作平扫。 (二)造影增强扫描 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如60%~76%泛影葡胺60ml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血内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方法分团注法、静滴法和静注与静滴法几种。 (三)造影扫描 是先作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后再行扫描的方法。例如向脑池内注入碘曲仑8~10ml或注入空气4~6ml行脑池造影再行扫描,称之为脑池造影CT扫描,可清楚显示脑池及其中的小肿瘤。 CT诊断的临床应用 CT诊断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 CT诊断的特点及优势 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塞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脱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因此,脑的X线造影除脑血管造影仍用以诊断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闭塞以及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以外,其他如气脑、脑室造影等均已少用。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而且可以做到三维实时显示,有希望取代常规的脑血管造影。 CT对头颈部疾病的诊断也很有价值。例如,对眶内占位病变、鼻窦早期癌、中耳小胆指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但明显病变,X线平片已可确诊者则无需CT检查。 对胸部疾病的诊断,CT检查随着高分辨力CT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通常采用造影增强扫描以明确纵隔和肺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有无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心型肺癌等的诊断,均很在帮助。肺内间质、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CT对平片检查较难显示的部分,例如同心、大血管重叠病变的显圾,更具有优越性。对胸膜、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心及大血管的CT检查,尤其是后者,具有重要意义。心脏方面主要是心包病变的诊断。心腔及心壁的显示。由于扫描时间一般长于心动周期,影响图像的清晰度,诊断价值有限。但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大血管壁的钙化及动脉瘤改变等,CT检查可以很好显示。 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检查,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是占位性病变、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检查也有很大价值。当然,胃肠管腔内病变情况主要仍依赖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骨关节疾病,多数情况可通过简便、经济的常规X线检查确诊,因此使用CT检查相对较少。 CT检查范围 CT可以做哪些检查吗? 一、头部: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瘤,血管畸形,各种肿瘤,外伤,出血,骨折,先天畸形等; 二、 胸部:肺、胸膜及纵隔各种肿瘤,肺结核,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囊肿,肺不张,气胸,骨折等; 三、 腹、盆腔:各种实质器官的肿瘤、外伤、出血,肝硬化,胆结石,泌尿系结石、积水,膀胱、前列腺病变,某些炎症、畸形等; 四、 脊柱、四肢:骨折,外伤,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肿瘤,结核等; 五、 骨骼、血管三维重建成像;各部位的MPR、MIP成像等; 六、 CTA(CT血管成像):大动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动脉瘤及夹层等; 七、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腺癌等; 其他:眼科及眼眶肿瘤,外伤;副鼻窦炎、鼻息肉、肿瘤、囊肿、外伤等。 由于CT的高分辨力,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影,能清楚显示出病变。在临床上,神经系统与头颈部CT诊断应用早,对脑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的炎症与寄生虫病、脑先天畸形和脑实质性病变等诊断价值大。在五官科诊断中,对于框内肿瘤、鼻窦、咽喉部肿瘤,特别是内耳发育异常有诊断价值。 在呼吸系统诊断中,对肺癌的诊断、纵隔肿瘤的检查和瘤体内部结构以及肺门及纵隔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做CT检查做出的诊断都是比较可靠的。 在心脏大血管和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中也是有诊断价值的。 CT的几个重要概念: 1,分辨率:是图象对客观的分辨能力,他包括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CT值:在CT的实际应用中,我们蒋各种组织包括空气的吸收衰减值都与水比较,并将密度固定为上限+1000。将空气定为下限-1000,其它数值均表示为中间灰度,从而产生了一个相对的吸收系数标尺。 3,窗宽和窗位 4,部分容积效应 5,噪声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群里,如感觉到身体不适,还是应该及早到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名青年歌手姚贝娜因
乳腺癌复发,于2015年1月16日下午病逝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16日下午,姚贝娜的主治医生、华谊音乐老总袁涛、家属代表共同出席发布会,对姚贝娜病症进行发言,宣布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于1月16日16:55心跳停止,临床死亡。
现场,有红十字会代表出席发布会,接受姚贝娜捐献眼角膜。据悉姚贝娜生前有愿望要捐献眼角膜,委托她的父亲于1月9号签署了捐献角膜的志愿书,将尽快移植给病人。
华少听闻姚贝娜去世的消息之后,他说没多久才见过姚贝娜,「我陪好声音的学员三届,可以说命运随着好声音起落。这真的是天妒英才,我看到满屏都是纪念,希望她在天堂继续歌唱。」华少谈到他印象中的姚贝娜时,说最大的印象就是乐观,「姚贝娜对人生有极大把握,极其努力,每次表演和歌唱很认真。」
据此前媒体报道,姚贝娜去年12月26日入住北大深圳病院特诊科,近日病情忽然恶化,经诊断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入大脑和肺部,连日来每天都有她的家人来医院陪护她。
姚贝娜在音乐圈有一定知名度,演唱过冯小刚电影《1942》主题曲《生命的河》,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主题曲《红颜劫》及剧中所有插曲等等。又因参加《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再次走红,并于2007年、2010年和2014年三次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据媒体报道,2011年姚贝娜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并于当年接受了左乳全切手术。前些天网上还传出过姚贝娜的死讯,但均被其经纪公司辟谣。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例的比例增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提高了疗效。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病因
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所谓高危因素是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的危险因素就称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0~24岁年龄段处较低水平,25岁后逐渐上升,50~54岁组达到高峰,55岁以后逐渐下降。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所谓家族史是指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乳腺癌患者。近年发现乳腺腺体致密也成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还有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迟(>55岁);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经医院活检(活组织检查)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增生;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肥胖;长期过量饮酒;以及携带与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需要解释的是乳腺癌的易感基因欧、美国家做了大量研究,现已知的有BRCA-1、BRCA-2,还有p53、PTEN等,与这些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称为遗传性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5%~10%。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患乳腺癌,只能说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中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还是低的。
临床表 现
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 *** 溢液
非妊娠期从 *** 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 *** 溢液。引起 *** 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 *** 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皮肤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在主癌灶周围的皮肤形成散在分布的质硬结节,即所谓「皮肤卫星结节」。
4、 *** 、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 *** 深部,可引起 *** 回缩。肿瘤距 *** 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 *** 回缩或抬高。 *** 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 *** 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 *** 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
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检查
在乳腺门诊,医生了解了病史后首先会进行体检,检查双侧乳腺;还会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X线摄影(乳腺钼靶照相)、彩超,必要时也可进行乳腺磁共振检查(MRI)。乳腺X线摄影是近年来国际上推荐的乳腺癌筛查中的主要方法,可以发现临床查体摸不到肿块的乳腺癌,通常用于40岁以上的妇女,此年龄段妇女乳腺对射线不敏感,受到的放射损伤有限,且乳腺密度相对较低,乳腺X线片容易发现异常征象。乳腺彩超对人体没有损伤,对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均较理想。磁共振(MBI)检查可以发现多灶、多中心的小病灶,也不失为一种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最后确诊还将依据细胞病理学(在有条件的医院)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在临床检查发现异常的基础上进行活检,可用穿刺的方法,也可用外科手术的方法,一旦发现癌细胞就马上采取治疗。若患者有 *** 溢液,还可开展一些针对 *** 溢液的检查方法,如乳管镜、乳腺导管造影、溢液细胞学涂片等。
诊断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检查(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数患者是自己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来医院就诊的,少数患者是通过定期体检或筛查被发现乳腺肿物或可疑病变。可触及肿块可采用针吸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明确诊断。若临床摸不到肿块是靠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可借助影像学检查定位进行活检,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是金标准。
乳腺位于人体表面,照理诊断并不困难,但就目前我国医院统计的资料来看,早期病例仍占少数,哪些原因延误了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呢?
1、女性朋友对医学科普知识了解不够,对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尚不认识,日常生活中缺少对这一疾病的警惕性。
2、早期乳腺癌大多是无痛性肿物,身体可以无任何不适,既不影响生活,也不影响工作。
3、少数妇女受陈旧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羞于查体,不愿意去医院检查乳腺。
4、图一时的省事,方便,听信了个别人的无稽之谈,或过于迷信某个仪器的诊断,放松了警惕,不再进一步检查。
5、有些人读过一些肿瘤的书籍或受周围人的影响,患了恐癌症,害怕自己患乳腺癌而不敢去医院检查,且不知身陷误区,患不患乳腺癌不取决于去不去医院。去看医生可以排除乳腺癌,解除心理压力,一旦确诊为乳腺癌,也是早期发现,能及时治疗。
6、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一个个新问题的出现,忙于应对,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健康,即使有不适,也没时间去医院,随便对付一下。以上这些错误做法造成不少乳腺癌患者延误了早诊的时机。
中医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见 *** 肿块,质硬,肤色不变;情志不畅,心烦纳差,胸闷胁胀,经前乳胀,舌暗苔黄,脉弦或弦细。
2、脾虚痰湿型: *** 结块,质硬不平,腋下有核,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脘胀,纳少便溏,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细。
3、冲任失调型:多见经事紊乱,经前 *** 胀痛,大龄未婚或婚后未生育或生育过多,或多次流产,或产后未哺乳, *** 肿块坚硬,舌淡苔薄,脉弦细。
4、瘀毒内阻型:乳中有块,质地坚硬,灼热疼痛,肤色紫暗,界限不清,推之不动,或肿块破溃,渗流血或黄水,味臭疼痛;烦闷易怒,头痛寐差,口干喜饮,便干尿黄,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黄厚而燥,脉沉涩或弦数。
5.气血双亏型:乳中有块,高低不平,似如堆粟,先腐后溃,污水时津,出血则臭,面色晃白,头晕目弦,心跳气短,腰酸腿软,多汗寐差,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肝郁气滞型: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用舒肝汤,常用醋柴胡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佛手12克,莱菔子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当归15克,青皮12克,郁金12克,黄芩10克,瓜蒌20克,白术12克,蒲公英20克,夏枯草15克,山慈姑15克,桔核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珍珠丸口服。
2、脾虚痰湿型:治法:健脾化痰,消肿散结。
方用健脾散结汤,常用黄芪20克,山药20克,灵芝12克,扁豆12克,木香12克,砂仁10克,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薏苡仁30克,像贝15克,牡蛎30克,山慈姑15克,瓜蒌20克,鸡内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小金丸口服。
3、冲任失调型:治法:调和冲任、理气解郁。
方用调冲汤,常用仙茅12克,仙灵脾15克,沙苑子12克,茺蔚子12克,女贞子12克,覆盆子12克,柴胡12克,白芍15克,枳壳12克,炙甘草10克,川芎12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瓜蒌20克,海藻12克,青皮12克,山慈姑15克,水煎服。还少丸、鳖甲丸口服。
4、瘀毒内阻型: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用化瘀解毒汤,常用丹参30克,泽兰12克,甘松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赤芍12克,当归15克,银花30克,野菊花12克,连翘30克,甘草6克,蒲公英30克,草河车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20克,三七粉5克,水煎服。蛰虫丸、安替可口服。
5、气血双亏型:治法:益气养血,佐以抗癌。
方用双补汤,常用党参30克,太子参30克,灵芝15克,山药30克,龙眼肉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黄精15克,丹参30克,赤芍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香附12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十全丸、消癌平口服。
辨证治疗
1、局部破溃外翻,呈菜花状,渗出血性液体,陈腐恶臭者,可加青皮,生甘草,土贝母、山甲、白芷等。
2、肺转移见咳嗽、咯血、气促、胸痛者,酌加川贝、桔梗、鱼腥草、仙鹤草、瓜蒌等。
3、肝转移肝大,腹胀、目黄、尿黄者,加茵陈、鳖甲、败酱草、水红花子、八月札等。
4、脑转移伴头痛、呕吐,加全蝎、蜈蚣、乌蛇、天麻、钩籐、半夏、赭石等。
单、偏、验方
1、慈姑雄黄散,药用山慈姑15克,雄黄3克,露蜂房30克,研末和均,装入胶囊,每服3克,一日2次。
2、王不留行、猫眼草、银花各30克,加玉枢丹12克,梅片1克,研细末混匀,每次服1.5~3克,日4次。
3、草乌9克,大枫子15克,捣烂敷患处。
4、鲜蟾皮6只,取皮外敷患者,每日2只,连用3天。
5、用化巖汤,茜草6克,白芥子6克,茯苓15克,忍冬籐30克,当归30克,黄芪30克,人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6、山慈姑200克,蟹壳100克,蟹爪100克,研细末,炼密为丸,每丸10克,每次1~2丸,每日2次,饭后用。
7、用醒消丸,乳香30克,没药30克,麝香3克,雄黄粉3克,牛黄10克,共研面,取黄米饭1两捣烂,入末再捣为丸,晒干密封,每丸6g,每服1丸,一日2次。
8、手术后、放化疗后服用抗瘤消炎丸,牛黄10克,麝香3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三七粉20克,党参50克,薏米50克,黄药子30克,珍珠粉20克,共研细粉,每次3克,一日2次。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