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提到的是一个有失偏颇的论据,为父母活着只是表象,因为你在有了思考能力后的大半生都是脱离父母的。那么,你为什么活着?
在这个时代物质充足没有战争,最起码中国是这样。但是却有人不断离开逃离这场游戏,或者患上抑郁或者自杀。我也想过,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有限,钱、势力、爱情、假如有一个人获得了所有,他会不会虑继续下去这场游戏,因为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他该何去何从。也有人因为自己的欲望得不到而选择离开,因为他清晰的知道自己和别人有着非常非常遥不可及的差距,从出生那一刻起大体就已经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又谈什么公平?
在这个时代努力不管用这句话太绝对了,但想想也有点道理,我说的是在贫富的巨大差异下,富人和穷人的思维从本质上就不同,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环境的产物。我有一个表姐小时候就有外教而我从来没有上过英语兴趣班, 坦白点说,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那样的环境,以至于到后来越来越消极觉得努力没什么用了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是不是这样我在拿自己举例。
抱歉有点偏题,但是我举例子是想说明有些人得不到他想要的也会非常痛苦,比如财富,得到了之后又发现还是不能消除自己的焦虑,那么欲望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得到了还会如此?幸福?这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就像tan∝的图像,只能无限接近。只是海市蜃楼罢了。无限的接近欲望本身接近幸福本身而永远得不到才是你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有些人却会没有欲望了,那便是他的死期。虽然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并且每个人都逃不过,没有办法作弊。还是有人沉迷游戏不想结束或许是因为他知道了某些规则玩的正起劲,或许是因为不知道游戏结束后自己何去何从。不管怎样,希望读到这篇文字的读者都能顺利通关。为了眼下的幸福也好哇!
“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 克里希那穆提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欲望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
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从而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着客体与环境,和客体及环境取得同一。在这个意义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
一个人的生命在诞生之前,本来什么都没有。然而由于男女之间的性欲驱动,性交之后,导致了受精卵的产生,进而发育,分娩,形成了人。
尽管男女之间每一次性欲的满足并不一定都会创造新生命,然而,抛开克隆技术不谈,新生命的诞生一定是由于男女之间产生了性。也就是说,人其实就是性欲望驱动下的产物,而新的生命则是这种欲望的发展和延续。
驱使生命诞生之后,这个原始的欲望不仅不会消逝,它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新生命的身上不断演变和繁殖,并以诸如衣、食、住、行、性、尊重、认可、快乐、自信、幸福、自由等物质或精神的需求形式出现。这些不同的欲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身上尽情表演,因而构成了多彩纷呈的世界和千姿百态的人生。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影响与说服大师拿破仑杨庭曾经这样说过。欲望不会停止,它会伴随人的一生,并遗传给子孙后代。如果要让一个人的欲望停止,除非让其生命终结并且断子绝孙。
一个人就像一条欲望的溪流,它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人的各种欲望。人类社会却似一个永远不会干涸的欲望海洋,似乎随时都可能掀起波涛和巨浪。
欲望是人类产生、发展、活动的一切动力。世间一切人类的活动,无论是政治、战争、商业,还是文化、宗教、艺术、教育……都是人类欲望驱动的结果。
人被欲望控制着,人是欲望的奴隶。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把这种欲望叫做“道”,称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主宰一切人类活动的本源。
欲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
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营销定为大师特劳特说:“消费者的心是营销的终极战场”。
这里的“心”是什么?就是被老子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的人类欲望。欲望,它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主宰和操控着人类的一切。
如果你是把控人类欲望的高手,你将拥有驾驭一切的威力,并将无往而不胜,成为不凡的人。
那么,如何驾驭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奇迹与辉煌呢?
老子的方法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可谓囊括宇宙,博大精深。在驾驭人类欲望的过程中,有着莫大的指导作用。你如果要说服别人,引导人类的行动,切不可强力而为,否则就是暴力了,你必须深刻洞察对方内心之欲求,顺势而为,即所谓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样方能百战百胜,制胜于无形。
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是驾驭人类欲望的实战经典。
“慈”,就是慈悲、慈爱,这能使人产生好感;
“俭”,就是节俭、勤俭,这不仅能自律,又能给人以一些物质的帮助,别人当然会尊重、感激;
“不敢为天下先”,反过来就是以别人为先,这能让人获得被尊重的感觉。
如此一来,别人对你又是好感,又是尊重、感激,又能从你这里获得被尊重的感觉,你自然可以获得人心,以至于“可驭天下”。
圣人孔子,也在他的儒学圣经《论语》中,提出了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类欲望驾驭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别人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家。这样一来,别人就会觉得你有同理心。反过来就是,别人很渴望的,就帮人家得到。做到这个地步,你就能取信于民,并使天下“归心”。
不管是道家、儒家、兵家,还是法家、纵横家,都注重研究“人欲”。 因为“人欲”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始,把握这个主宰一切的本源,将会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欲望是一切人类活社会产生、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才能在操控人类欲望的说服中,从心所欲,道法自然,巧施法术,百战不殆。
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历史地被决定的。" 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 由于欲望这种不知厌足的特性,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
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不想,不要,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有“不”的欲望。所谓“清心寡欲”、“无欲”,其实又是另一种欲望。正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区别在于欲望的本身。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先是穷得不行,后来是累得不行,现在是烦得不行。改革开放治了我们的穷病,当下中医保健的流行是治疗我们30年来拼命工作累出的身病,而文化复兴是治疗我们不管挣多少钱都越来越烦躁不安、患得患失的心病。人类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人们的欲望。为什么这么多人生活得那么痛苦,缺乏幸福感?不是因为缺钱,而是被各种无休止的欲望所折磨。
就是平时看不到任何表情的人,并不是看透一切无欲无求,豁达开朗的人,只不过他有自己地追求,不屑于对日常事情表态。当你看到他追求自己欲望里想要地事物,你照样会看到七情六欲在他身上地表现出来。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