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óng pào chuāng
2 英文参考impetigo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crusted tett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mpetigo herpetifom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mpetiginization [朗道汉英字典]
3 西医·脓疱疮
脓疱疮(impetigo)又称黄水疮[1]、传染病脓痂疹,是由化脓性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常见的化脓性、传染性皮肤病[1]。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主要表现为丘疹、水疱或脓疱[1]。接触性传染,可在儿童中流行[1]。蔓延迅速。
表现为红斑、丘疹或水疱,迅速变成脓疱,疱液线澄清后混浊,成群分布,水疱有半月形积脓现象,疱壁薄易破。好发颜面部、颈、四肢等暴露不位。瘙痒、重症患者可伴有高热、淋巴结肿大或引起败血证,病程多为1~2周。
3.1 疾病别名传染病脓痂疹;黄水疮
3.2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
3.3 脓疱疮的病因询问有无瘙痒性皮肤病、贫血、糖尿病及营养不良病史,是否反复发作。
3.4 脓疱疮的病理生理脓疱疮的特点为在角质层下与粒层之间形成脓疱,脓疱内含有很多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球菌。球菌多见于细胞外或中性粒细胞之内。偶尔在大疱底部能见到少数棘层松解细胞,此是由于中性粒细胞溶解蛋白作用的结果。疱底棘层可有海绵形成和中性粒细胞的渗入。真皮上部亦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中等度中性粒细胞及淋巴样细胞的炎症浸润。
3.5 脓疱疮的临床表现脓疱疮好发于儿童,夏秋季多汗、闷热的天气多见[1]。
好发于面部及暴露部位[1]。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为丘疹、水疱或黄色脓疱,周有红晕,疱壁薄,易破溃,脓液干燥结痂,愈后无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痒。可出现较大脓疱[1]。
皮损初起为散在性红斑或丘疹,很快变为水疱,形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迅速化脓混浊变为脓疱,周围绕以轻度红晕,脓疱开始丰满紧张,数小时或1—2天后脓液沉积,形成半月状积脓现象,此时,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破后露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然后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若脓液流溢他处,可引起新的脓疱。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皮损广泛而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肿痛,易并发肾炎、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重症可出现邻近淋巴结肿大,可伴发热[1]。
病程长短不定,少数可延至数月。
3.6 脓疱疮分类脓疱疮分寻常性脓疱疮与深脓疱疮两种。
3.6.1 寻常性脓疱疮寻常性脓疱疮常在托儿所等小儿集中的单位流行,夏秋季多见。初发为粟粒大到黄豆大的丘疹或水疱,迅速化脓,疱壁薄而易破,周围绕以红晕,疱破后呈红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厚痂,愈后不留疤瘢,易向周围扩延或传染他人,可并发淋巴管(结)炎。治疗用磺胺或青霉素,外用新霉素软膏等。
3.6.2 深脓疱疮深脓疱疮亦称臁疮,初发为炎性水疱,迅速变为脓疮,炎症不断加剧,脓疮破溃,向下破坏深部组织,形成小溃疡。周围有炎性红晕,表面结有褐色痂皮,重者如蛎壳,脱痂后留有疤痕及色素沉着。自觉痒痛,多见于小腿,亦可见于其他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可自身传染,治疗同寻常性脓疱疮。
3.7 脓疱疮的诊断1.好发于儿童,夏秋季多汗、闷热的天气多见[1]。
2.好发于面部及暴露部位[1]。
3.皮损为丘疹、水疱或黄色脓疱,周有红晕,疱壁薄,易破溃,脓液干燥结痂,愈后无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痒。可出现较大脓疱[1]。
4.重症可出现邻近淋巴结肿大,可伴发热[1]。
5.可出现接触性传染[1]。
3.8 需要与脓疱疮鉴别的疾病水痘多见于冬春季,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水疱,向心性分布,化脓与脓痂轻微,索侵及粘膜。
脓窝疮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凹陷成窝,结成厚痂。
3.9 脓疱疮的治疗方案3.9.1 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面部疖肿,尤其位于危险叁角区者,切勿挤压。
3.9.2 局部治疗轻症者注意局部清洁,可外用1%红霉素软膏,一日2次[1]。
局部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1]。
①初起者可用热敷及理疗,或用2%碘酊、0.5%氯霉素二甲基亚砜外用;
②疖肿未破前可用膏药、纯鱼石脂软膏贴敷或理疗;已有脓肿形成者应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栓。
3.9.3 全身治疗对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及多发性疖病者,可用磺胺类或抗生素。
皮损广泛、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口服抗菌药物,连续1周,如阿莫西林、头孢氨芐、头孢拉定等[1]。
3.9.4 中药治疗①疔疽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清热解毒,宜服仙方活命饮;②全身症状较重,口渴喜饮者,宜服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毒汤;③若体质素虚或迁延日久,脓虽已成,不能外透者,宜补正托邪,服托里透脓汤。
3.9.5 复发性毛囊炎或疖病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瘙痒性皮肤病、慢性病灶及糖尿病等;②改善免疫功能:可用自家菌苗或自血、转移因子、左旋咪唑、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3.10 脓疱疮的预防(1)大力开展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及时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有痱子或瘙痒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及时治疗。
(2)患者要适当隔离,接触衣物及时消毒[1]。尤其集体单位,患儿接触过的衣服、毛巾及用具等,应予消毒。婴儿室、托儿所及幼儿园如发现本病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3)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1]。
4 中医·脓疱疮西医的脓疱疮相当于中医的黄水疮。
黄水疮(yellow fluid ulcers impetigo[2])为病名[3]。是指以生于皮肤的脓疱、结痂、流黄水,浸淫成片,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2]。是一种传染性脓疱性疾病[3]。见《外科正宗》卷四。黄水疮又名滴脓疮、黄水黏疮[3]。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脓疱、脓痴。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应与水痘、脓窝疮相鉴别。暑湿热蕴证,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4.1 脓疱疮的症状《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
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癍,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为混浊,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蔓延不止,疮水干后结痂而愈[3]。多发生小儿头面、耳、项等处,重者可延及全身[3]。常在夏秋季流行[3]。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4.2 脓疱疮的病因病机由于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3]。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海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调护不当,暑湿毒邪侵袭,更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反复发作者,湿热邪毒久羁,可致脾虚失运。
4.3 脓疱疮的中医辨证论治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内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黄连;风邪胜者服消风散;湿热重者服平胃散加黄芩、黄连[3]。
4.3.1 暑湿热蕴4.3.1.1 症状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4.3.1.2 辨证分析夏令暑湿热邪熏蒸,蕴结于肌肤,故见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暑为阳邪,伤津耗液,则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暑湿热蕴之象。
4.3.1.3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4.3.1.4 方药清暑汤加减。热重烦躁者,加黄连、山栀等以清热除烦;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以泻滞导热。
4.3.2 脾虚湿蕴4.3.2.1 症状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4.3.2.2 辨证分析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为脾虚湿蕴之象。
4.3.2.3 治法健脾渗湿。
4.3.2.4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叁仙以化气行滞。
4.4 脓疱疮中医外治法外治热重者用青蛤散或青黛散外敷;湿甚者用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敷[3]。相当于脓疱病[3]。
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脓液少者,用叁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
局部糜烂者,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脓疱疮辨治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传染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夏秋季多见,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易受累。在潮湿和高温季节患痱子、湿疹、疥疮等时易发病。
本病中医称之为「黄水疮」「滴脓疮」,言其脓水流到之处便生疮故名之。如《洞天奥旨》记载:「黄水疮又名滴脓疮,言其脓水流到之处,即便生疮,故名之也。」又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黄水疮,初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湿热之邪,侵入肺卫,郁于皮肤。肺热脾湿,二气交杂,内外相搏,复感毒邪而发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原菌通过粘附素、细胞壁丝状突起上的抗原不可逆地粘附于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上而在皮肤上繁殖。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健全,皮肤外伤,瘙痒性皮肤病引起搔抓,空气中温、湿度高均为感染本病之诱因。
主要症状
1.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儿童多见,亦可见于成人。寻常型脓疱疮易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中流行。大疱性脓疱疮多见于儿童。深脓疱疮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和老人。
2.好发部位好发于面部尤其口周、鼻孔附近、耳廓及四肢。寻常型脓疱疮多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偶见于掌跖。深脓疱疮多见于下肢和臀部。
3.皮损特点
寻常型脓疱疮:亦称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皮损初期为点状红斑或小丘疹,迅速变为脓疱。疱壁薄,易破溃,周围绕有明显的红晕。疱壁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脓液干燥后形成灰黄色厚痂,常因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或融合。
大疱性脓疱疮:主要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引起。皮损初为米粒大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内容物先清澈后混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脓液常沉积于疱底呈半月形,为本病的特征,周围无明显红晕。脓疱破溃,脓液干燥后结淡黄色痂,痂壳脱落即愈,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深脓疱疮:又称臁疮。常继发于昆虫叮咬,病变可深达真皮,中心坏死,形成黑色蛎壳样痂壳,脱落后形成边缘陡峭的溃疡。
4.自觉痒痛。寻常型脓疱疮严重者体温高热达39℃~40℃,可伴有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5.病程及预后病程一般l周左右,愈后不留瘢痕。部分患者可因接触感染及自家接种的特性,或搔抓等造成新的损害,使病损扩展,病程缠绵。深脓疱疮病程约2~4周或更长。
6.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诊断要点
好发人群(儿童)+症状(痒痛)+部位(多发口周、鼻孔附近)+典型皮疹(初期为丘疹,迅速变为水疱、脓疱,周围红晕,破后形成糜烂面)+病程(1周左右,可自体接种传染)+预后(痂皮脱落不留瘢痕)。
类证鉴别
1.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四肢伸侧,腹臀等部位,皮损为绿豆或稍大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小水疱,瘙痒剧烈。
2.水痘:发热当天出疹,小水疱为主,皮疹向心性分布,疱中央可呈脐窝状,不融合,可侵犯粘膜。春冬季流行。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1.热毒证:
主症: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结黄痂,严重的伴有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公英10克,野菊花10克,大青叶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六一散10克。
2.本虚感毒证:
主证:局部炎性症状明显,破溃后分泌物为稀薄脓液,或带血性,常形成浅溃疡,创面不易愈合,可伴有全身倦怠,无力、低热等;
舌脉:舌质淡,苔白或黄,脉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血。
方药: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5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生黄芪1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
中成药
连翘败毒丸6克,每日2次;小败毒膏10~20克,每日2次。
外治法
1.黄柏、生地榆共碾为细面,酌加氧化锌以植物油调成油膏或糊膏外用,或外用祛毒油膏。
2.先以无菌针头刺破脓疱,用高锰酸钾或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创面,痂厚时先用化毒散软膏脱痂,然后涂上述油膏或糊膏。
3.渗出多时可用马齿苋水剂、龙胆草水剂、龙葵水剂湿敷。
西医治疗
1.外用药治疗原则为杀菌、消炎、收敛、干燥。
对水疱、脓疱未破者,用消毒针穿破,以无菌棉球吸取疱液,脓疱较大时抽取疱液,尽量避免疱液溢到正常皮肤上,可外搽1%甲紫溶液、硫磺、炉甘石洗剂。
脓疱已破溃结痂者用1:5000~1:10000的高锰酸钾液,0.5%新霉素溶液清洗或湿敷。皮损面积较小者可直接用棉签蘸取5%聚维酮碘溶液原液涂患处,一日数次。若皮损面积较大,一般将其稀释10倍后用于局部湿敷或清洗痂皮,再外搽莫匹罗星软膏或0.5%新霉素软膏、利福平软膏或红霉素软膏等。
脓痂脱去,炎症减轻,无脓液时可涂止痒抗菌洗剂,如炉甘石、10%硫磺洗剂,此等洗剂可酌加0.1%利凡诺,5%的黄柏面等。
2.全身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一般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新型青霉素或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笔者认为,治疗脓疱疮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包括口服中草药、局部外用抗生素和口服抗生素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要适当隔离,尤其在集体单位防止接触传染,已污染的衣服、毛巾及用具等应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应大力开展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在炎热夏天儿童要勤洗澡,指甲要勤剪。避免搔抓,有痱子或瘙痒性皮肤病者应注意及时治疗。
脓疱疮症状初期皮肤上可有散在米粒或黄豆大小的红斑有瘙痒或灼热感,很快发展为水疱,晶莹透亮以后逐渐变混浊、增大形成脓疱,由于重力关系脓液常沉积在脓疱下部,使脓疱形成上清下浊,上扁下鼓象一只装了半袋水的透明塑料袋。如脓疱破溃常流黄状液,待表面脓液干燥后形成黄色结痂;痂下脓液向周围溢出又可形成新的脓疱;脱痂后不留疤痕。对于大面积的脓疱疮细菌毒力较强可造成孩子发烧、疲倦乏力、食欲差等全身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急性肾炎,所以患脓疱疮的儿童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重.庆.迪.邦.牛.皮.癣.研.究.所. 专业的治疗,疗效可靠,治愈了无数患者,我的一个朋友就是在那治疗好的。希望能帮到你!o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