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约前407年-约前310年),姓秦氏,名越人,号卢医、扁鹊,中国战国时代医师。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中医学之先河,后尊为医神。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发明了麻沸散,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医学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后世尊为“医圣”。
王叔和(210年?-258年?)整理了《伤寒论》,使其流传于世,并著有《脉经》。
皇甫谧(215年-282年),西晋学者、医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后世誉为“针灸鼻祖“。
董奉(220年~280年),东汉建安时期名医。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因其看病,不收钱财,只要求病人栽种杏树。病情轻微的种一棵,病重的种五棵,日久杏树成林。后世就以“杏林“代指中医学界。
葛洪(283年-343年),号抱朴子,晋朝时代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急救手册。
鲍姑(约公元309-363年),葛洪之妻。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孙思邈(581年?-682年),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后人尊为“药王”。
钱乙(1032年-1113年),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著有《小儿药证直诀》,后世称其为幼科之鼻祖。他成方的六味地黄丸至今仍在使用。
李时珍(1518年-1593年),明代著名医药学家。编写《本草纲目》,被后世誉为药圣。
陈实功(1555~1636年),中国明代外科学家。著有《外科正宗》。
傅山(1607年-1684年),字青主,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医学著作,《傅青主女科》更是中医妇科的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叶桂(1666年—1745年),字天士,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著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古代名医有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
1、扁鹊
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2、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3、华佗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4、孙思邈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5、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
1、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嬴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被称为华夏医祖,河北省内丘县是扁鹊文化发祥地,是扁鹊的行医圣地、生前封地、逝后葬地。
扁鹊庙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城西21.8公里的神头村。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夏、商及周初旧名为秦邑)人,一说为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再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2、华佗
华佗(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医学家,华佗生活的时代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
此外,他创制的“五禽戏”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华佗的逝世年月有误差,他是208年死的但是220年谁给关羽刮骨疗伤,曹操220年头痛病发致死下狱华佗。逝于公元208年,享年六十有三岁。
3、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4、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5、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出生于行医世家。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
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
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