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的特征有:陆栖四足动物、皮肤干燥、骨骼发育良好、肌肉分化复杂、口腔腺发达、气管发达、出现后肾。
1、陆栖四足动物
具陆栖四足动物的基本形态,适应陆地生活。本类动物的生活方式和栖息环境各不相同,有地栖的、树栖的、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2、皮肤干燥
爬行动物的皮肤因缺乏皮脂腺而干燥。同时皮肤的表皮层沉积了大量的角蛋白而被各式各样的角质化物。角质物的形状、大小、数目随种类不同而异,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3、骨骼发育良好
爬行动物的骨骼系统比起两栖动物,发育良好,大多数都是硬骨。它们的脊柱分区明显,而且颈椎有环椎和枢椎的分化;躯干部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头骨具单一枕骨踝,井出现了颞窝和眶间隔。
4、肌肉分化复杂
爬行类的肌肉系统比两栖类有了更复杂的分化。特别是分化出了陆栖动物所特有的皮肤肌和肋间肌。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由胸斜肌分化而来,它能调节肋骨的升降,协同腹壁肌完成呼吸运动。皮肤肌能调节鳞片的活动,蛇的皮肤肌尤为发达,腹鳞在皮肤肌的调节下不断起伏,改变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完成特殊的蜿蜒运动。
5、口腔腺发达
爬行类的消化系统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口腔内的齿、舌和腺体等均较复杂。口腔与咽有明显的界限。这样当口腔中充满食物时,才不妨碍呼吸作用的进行。同时口腔腺发达,包括有腭腺、唇腺、舌腺和舌下腺。
6、气管发达
爬行动物出现了胸腹式呼吸。爬行类由于皮肤失去了呼吸功能,气体交换主要在肺内进行。爬行类的肺与两栖类相比,虽然都是囊状肺,但爬行类大有发展。
7、出现后肾
爬行类开始出现后肾,但在胚胎发育中也要经过前肾和中肾阶段,可见后肾是由前肾、中肾发展而来,且比前肾。中肾更进化、更高级。后肾的肾单位数目多,有很强的泌尿能力。并通过输尿管将尿液送到泄殖腔再排出体外。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卵生(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部分蛇类爬行动物属卵胎生)、有羊膜卵、变温、皮肤干燥、披有鳞片或甲板,骨骼也具有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指趾有爪,有利于陆地爬行和攀援。
爬行动物是从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羊膜动物,它们由两栖类中的迷齿类进化而来。由两栖类过渡到爬行类这一变化发生在石炭纪,以羊膜卵的产生为标志。
除了产羊膜卵这一最为重要的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爬行动物发育过程不需要变态之外,爬行动物在骨骼结构上也表现出诸多与两栖动物不同的特征。
与两栖动物不同,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且表面覆盖着保护性的鳞片或坚硬的外壳,这使它们能离水登陆,在干燥的陆地上生活。在恐龙时代,爬行动物曾主宰着地球,对动物的进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爬行动物栖居在陆地上,但是海龟、海蛇、水蛇和鳄鱼等都生活在水里。
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一样,没有完善的保温装置和体温调节功能,能量又容易丧失,需要从外界获得必需的热,为所谓的“外热源动物”。它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己的体温。
比如,移动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晒太阳取暖,可以使体温升高;藏到树荫下或者躲入洞穴中,可以使体温降低。在四季分明的地区,爬行动物一年的活动规律也显出季节差异:夏季是活动季节,摄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间进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是休眠时期,或称“冬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