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职业危害因素是造成职业病的原因。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修订,将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为6类:
(1)粉尘;
(2)化学因素;
(3)物理因素;
(4)放射性因素;
(5)生物因素;
(6)其他因素。
职业危害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大体分为四类:
1.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2.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毒物和粉尘。
3.生物性有害因素,包括生物源性应变源、细菌、病毒等。
4.不良生理心理性因素,包括人体工程问题、工作过度紧张、职业性心理紧张等。
扩展资料:2009年9月1日,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开始实施,同年11月1日,该局制定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施行,为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根据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职业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如下:
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常见的有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如铅、汞、苯及苯系物、氯、硫化氢、硝基苯、矽尘、煤尘、水泥粉尘等。
2、物理因素,如噪声、高温、电离辐射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制度、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如机动车驾驶。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6、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深井的高温高湿等。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安排在一个车间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