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bái
2 太白穴的别名·大白大白为经穴别名,即太白[1]。
穴位 太白 汉语拼音 Taibai 罗马拼音 Taipai 美国英译名 Too Whit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P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RP3 富耶氏 RP3 德国 MP3 英国 Sp3 美国 Sp3
太白为经穴名(Tàibái SP3)[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别名大白。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2]。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2]。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2.1 太白的别名
大白[1]。
2.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
2.3 特异性太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的原穴。
2.4 穴名解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2]。
太,同大,广大,高大之意。为脾经之原穴,属土。太白,山名,即终南山。《淮南子·坠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之后缘,且此处皮色亦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1]
2.5 所属部位足[3]
2.6 太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4][5]。
太白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6]。
太白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2]。
太白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太白穴的位置(肌肉)
太白穴的位置(骨骼)
2.7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太白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2]。
正坐垂足位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缘,当第1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7]。
2.8 穴位解剖太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纤维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著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趾跖侧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纤维鞘的十字部,再进(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该二肌为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2.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踇短屈肌[2]。
皮肤→皮下组织→鼹短展肌[5]。
2.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趾足底总神经和跖足底动脉分布[5]。
布有隐神经与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6]。
2.9 太白穴的功效与作用太白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作用。
太白有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等作用[2]。
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配五行属土,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病的治疗,诸如胃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输主体重节痛”,又可治疗关节痛、脚气病等[7]。
古星象家认为太白有戡定内乱、匡扶正统之能。太白有通经活络、调脾利胃之功。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等证。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用本穴有效。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他如病后之难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佘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1]
2.10 主治病症太白穴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5]。
太白主治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2]。
现代又多用太白治疗急慢性肠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疝痛、肠出血等[2]。
太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6]。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纳呆,呕吐,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胸胁胀痛,体重节痛,脚气,痔漏,痿证[7]。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肠炎,痔疮;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2.11 刺灸法2.11.1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2][7],局部有酸胀感[7]。
直刺0.5~0.8寸[6]。
直刺0.8~1寸[5]。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2.11.2 灸法可灸[2][5]。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6]。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12 配伍太白配公孙、大肠俞,治肠鸣、腹泻[7]。
太白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太白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治腹胀[7]。
太白配内关、足三里、大椎、天枢、合谷,治发热身重、腹痛胀满、呕吐、泄泻[7]。
2.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酸,不相知,太白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酸转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乱,逆气。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2.14 研究进展2.14.1 小儿腹泻太白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2.14.2 对血糖的影响针刺太白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因针刺手法不同而有不同效应,如以烧山火手法则可见血糖上升,以透天凉手法则可见血糖下降。[7]
2.14.3 治疗脾虚腹泻据报道,取太白、足三里,针刺得气,留针30~4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补法),儿童不留针。另据报道,太白配丰隆各艾灸10 min治疗小儿腹泻,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7]
2.14.4 矫正胎位对胎位异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7]。
3 中药槟榔的处方名·大白大白为中药槟榔的处方名之一[8]。
槟榔
中药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8]。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炒槟榔表面呈浅黄色[8]。焦槟榔表面焦黄色[8]。
槟榔味苦、辛,性温[8]。归胃、大肠经[8]。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用于绛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槟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绛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8]。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8]。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8]。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8]。
3.1 槟榔的别名榔玉、宾门、橄榄子、青仔、国马。
3.2 槟榔的处方用名槟榔、大白、焦槟榔、槟榔炭[8]。
3.3 槟榔的来源中药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8]。
3.4 槟榔的原植物形态槟榔为常绿乔木,高达17m或更高,干直立,不分枝。叶长1.3~2m,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0~70cm,先端呈不规则分裂;柄呈三棱形,具长叶鞘。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叶束下,多分枝,成圆锥形,基部有黄绿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较大而少,着生于总轴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1室。坚果卵菜,红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花期3~8月,果期11月~次年5月。
常栽培在阳光较充足的林间或林边。
3.5 槟榔的产地槟榔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有栽培。
3.6 槟榔的采收与初加工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3.7 槟榔的生药性状槟榔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8 槟榔的炮制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凡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雷公炮炙论》)[8]。
唐代有“捣末服”及煮熟蒸干后用(《新修本草》)[8]。
宋代炮制方法较多[8]。有炒(《太平圣惠方》)、炮(《博济方》)、烧灰存性(《旅舍备要方》)、面裹煨、吴茱萸炒(《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火煅(《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8]。
明代基本沿用宋代的炮制方法,并增加了麸炒法(《普济方》)[8]。
清代有醋制(《本草述》)、童便洗晒(《幼幼集成》)、酒浸(《叶天士秘方大全》)等法[8]。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等[8]。
3.8.1 槟榔的炮制方法3.8.1.1 槟榔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3~5天,捞出,置容器内,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8]。
3.8.1.2 炒槟榔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8]。
3.8.1.3 焦槟榔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8]。
3.8.2 成品性状槟榔为类圆形薄片[8]。表面呈棕、白色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8]。周边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8]。质坚脆易碎[8]。气微,味涩微苦[8]。
炒槟榔表面呈浅黄色[8]。
焦槟榔表面焦黄色[8]。
3.8.3 炮制作用槟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绛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8]。如治积腹痛,大便秘结的万应丸(《医学正传》);治水肿实证的疏凿饮子(《严氏济生方》);治脚气肿痛的鸡鸣散(《证治准绳》);治疟疾的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8]。
炒后可缓和药性,以免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8]。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8]。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8]。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8]。如治饮食停滞、腹中胀痛的开胸顺气丸(《中成药制剂手册》)[8]。
3.8.4 炮制研究槟榔含生物堿、鞣质、脂肪油及槟榔红色素、氨基酸等[8]。生物堿主要为槟榔堿,其余有槟榔次堿、去甲基槟榔次堿、去甲基槟榔堿、槟榔副堿、高槟榔堿等[8]。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多以槟榔堿及醚溶性生物堿为指标[8]。槟榔经浸泡后切片,醚溶性生物堿损失很大;在水浸泡过程中,其生物堿含量,换水比不换水的方法损失大[8]。加热对槟榔的成分也有影响,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槟榔的生品、炒黄品、炒焦品、炒炭品中槟榔堿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是随着受热时间的增加,槟榔堿的含量逐渐降低[8]。槟榔饮片的干燥方法对生物堿含量也有影响[8]。切片后曝干其生物堿损失比阴干大得多,晒干也比阴干的含量低,烘干则与阴干含量接近[8]。
2.工艺研究
(1)槟榔质地坚硬,传统方法加工饮片,浸泡时间长(夏季7天,冬季40天),有效成分流失,甚至腐烂,影响饮片质量[8]。采用减压冷浸软化方法,结果表明,该法能提高软化效率,缩短浸泡时间,保证饮片质量[8]。
(2)比较槟榔传统浸润法、减压冷浸法、粉碎颗粒法、减压蒸汽焖润法[8]。结果表明,减压蒸汽焖润法,槟榔堿损失少,软化时间短[8]。
(3)比较冷浸法、热浸法、蒸制法、轧碎法制备的槟榔饮片,结果表明:蒸制法和轧碎法薄层层析比冷浸法和热浸法多一个斑点;通过水溶性浸出物及醚溶性生物堿测定,证明蒸法切片较理想,煎出效果亦佳,且饮片平整光滑,外观美观,容易干燥[8]。
(4)正交设计法筛选最佳软化切制工艺,最佳工艺为先减压后加水,25℃~26℃水浸泡,切0.5mm以下极薄片,阴干[8]。
(5)对槟榔不同工艺炮制品(清炒、炒焦、微波炮制)中醚溶性生物堿、鞣质、脂肪类成分进行了测定,对小鼠急性毒性进行了比较[8]。结果微波炮制的槟榔与炒品、焦品相比,槟榔堿的损失最少,其他各类成分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药材无损失,收得率最高[8]。同时与生品比较,各炮制品毒性都有所降低,各炮制品之间无明显差异[8]。微波法炮制槟榔是通过药材本身水分子间的振动产生热能而达到炮制目的,该法炮制时应用的温度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无污染,药材损失少,药材炮制程度均匀一致,饮片完整美观,有效地解决了加热温度高引起槟榔堿大量损失的问题[8]。
3.8.5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8]。
3.9 槟榔的化学成分含槟榔堿(arecoline)、槟榔次堿(arecaine)、去甲槟榔堿(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堿(guvacine)、异去甲槟榔次堿(isoguvacine)等,并含鞣革、脂肪油。
3.10 槟榔的性味归经槟榔味苦、辛,性温[8]。归胃、大肠经[8]。
3.11 槟榔的功效与主治槟榔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用于绛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槟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绛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8]。如治积腹痛,大便秘结的万应丸(《医学正传》);治水肿实证的疏凿饮子(《严氏济生方》);治脚气肿痛的鸡鸣散(《证治准绳》);治疟疾的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8]。
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8]。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8]。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8]。如治饮食停滞、腹中胀痛的开胸顺气丸(《中成药制剂手册》)[8]。
3.12 槟榔的药典标准3.12.1 品名槟榔
Binglang
ARECAE SEMEN
3.12.2 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3.12.3 性状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3.12.4 鉴别(1)本品横切面: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内胚乳细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盐缓冲液(取碳酸钠1.91g和碳酸氢钠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5ml,放置30分钟,时时振摇,加热回流30分钟,分取乙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置具塞离心管中,静置1小时,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槟榔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氢溴酸槟榔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浓氨试液(7.5:7.5:0.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12.5 检查3.12.5.1 水分不得过10.0%(附录Ⅸ H一法)。
3.12.6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
3.12.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强阳离子交换键合硅胶为填充剂(SCX强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以乙腈磷酸溶液(2→1000,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3.8)(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nm。理论板数按槟榔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3.12.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氢溴酸槟榔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槟榔堿重量氢溴酸槟榔堿重量/1.5214)。
3.12.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五号筛)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盐缓冲液(取碳酸钠1.91g和碳酸氢钠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3ml,放置30分钟,时时振摇加热回流30分钟,分取乙醚液,加入盛有磷酸溶液(5→1000)1ml的蒸发皿中;残渣加乙醚加热回流提取2次(30ml、20ml),每次15分钟,合并乙醚液置同一蒸发皿中,挥去乙醚,残渣加50%乙腈溶液溶解,转移至25ml量瓶中,加50%乙腈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12.6.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槟榔堿(C8H13NO2),不得少于0.20%。
3.12.7 饮片3.12.7.1 炮制3.12.7.1.1 槟榔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阴干。
本品呈类圆形的薄片。切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红棕色至棕色。内胚乳细胞极多,多破碎,完整者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56~112um,纹孔较多,甚大,类圆形或矩圆形,外胚乳细胞呈类方形、类多角形或作长条状,胞腔内大多数充满红棕色至深棕色物。种皮石细胞呈纺钟形,多角形或长条形,淡黄棕色。纹孔少数,裂缝状,有的胞腔内充满红棕色物。
鉴别
(2)同药材。
同药材。
3.12.7.1.2 炒槟榔取槟榔片,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
本品形如槟榔片,表面微黄色,可见大理石样花纹。
鉴别
(1)同槟榔片
鉴别
(2)同药材。
同药材。
3.12.7.2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3.12.7.3 功能与主治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用于绛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3.12.7.4 用法与用量3~10g;驱绛虫、姜片虫30~60g。
3.12.7.5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3.12.8 出处爱护好脾脏,爱护好自己。脾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位于腹腔的左后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
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脾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过滤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
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
脾主升,是阴中之至阴!
我们首先区分脏腑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我们古代是农耕文明时代,所以农民农做的时候,太阳照的后背,所以规定背为阳,腹为阴。
足太阴脾经是走腹,而且是五脏,最重要的是它的功能:主运化水谷精微、主统血、属阴。
这是他阴的意思,而至阴是因为初夏为阳,秋冬为阴,就是春夏为肝和心,秋冬为肺和肾,脾把阳到阴,而且脾胃为中焦,肺心为上焦,属阳;肝肾在下焦为阴,脾胃也是从阳到阴,故为至阴。
脾不适的症状分类
【脾热】
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证。主要症状有唇红、咽干、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脾气虚】
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脾虚湿困】
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
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阳虚】
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
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脾阴虚(脾胃阴虚)】
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
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两虚】
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脾胃湿热】
指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恶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
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脾—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
很多人对肾虚很了解,但对于脾虚、脾弱却知之甚少,其实脾虚比肾虚更加可怕,为什么?现在就给大家分析下!
通常人们认为: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其实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它才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因此心脏并非生命的动力源头,没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
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音讯可以传得很远呢?
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然而现实中许多西医医师,从来就没拿着脾当回事儿,说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实,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
脾衰会有哪些现象?
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能量了。
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
脾衰则力不从心,记忆力差,思维与反应迟钝。头晕的源头在于后脑发空,浅层次明着是脾的问题,深层次暗中则是肾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脾衰的问题,后脑所表现的症状和感受才能明显好转。
脾衰,人会挺不起胸,在两乳为一水平线处塌陷牙齿连根脱落,嚼食物时没有力,就在于脾衰没力气;关节疼,是脾肾衰老,不平衡所致。
脾衰时,全身瘫软无力,又说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误认为是阑尾炎。
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病情发展隐蔽,变化微小,由于检查不出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即使是在病情恶化时,也难以找到实质上的证据。
脾胃生病的起因
01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02 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觉饿,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肠药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03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
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吃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舒服。
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营养品,以免壅滞气机。
04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
心肝脾肾既是相通相连的,在一定特定的环境下,五脏互相帮助,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又各自保养,反之则形成枯竭。
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头部五官不清,视力下降,眼球内玻璃体混浊,眼球内热、涩,眼球在运转时觉得空、眼球胀, 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会极度疲劳,整日想昏睡,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会一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
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功能状态,脑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肾枯竭的背后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肾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肾还重要!肾有问题影响脾——脾出了问题直接就影响到肾。
心脏衰竭的背后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根皆由脾衰!
许多人都听过“虚不受补”这词,“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因此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肾水足则脾有力量,寒湿不在。肾水亏则脾衰,则形成寒湿。
脾脏湿,肾脏燥,最终演变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肾寒和脑衰。
中医的“哕”是怎么回事?
古代把打嗝儿称为哕但是哕其实是呕吐的表现 跟呕吐区别不大所以在朱丹溪时候就改成了呃逆更形象生动的体现了疾病的表现形式
病理病因
以胃气不降,上冲咽喉而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有声无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名哕、发呃。
病位主要在中焦,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可由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情志不和,肝气犯胃,或正气亏虚。
耗伤中气等引起。呃逆的辨证施治,须先辨虚实寒热。出处:王肯堂《证治准绳》:“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
干哕和呃逆的区别
干哕病位在胃,是胃失和降,呕吐动作,却吐不出来;呃逆是病位在膈,胃气上逆喉间发出,声短而频,难以自制。
放屁
是腹气通畅的表现,是生理性的,就是大肠小肠都通顺,才会放屁。
而呃逆多为病理的,胃失和降,单独地一声不算,这是不停的不受控制的打嗝,很难受的。
女性的月经问题大多跟脾虚有直接关系!
脾衰听起来很可怕,往往大病,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惯出来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应。
脏腑之间相生相克,就如一个运转的机器,各个零件达到平衡才能运转。想要脾不虚,运化能力更强,以下这些穴位要多按揉按揉!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坚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佳,坚持一段时间,效果相当显著。
01 中脘穴
中脘穴是手太阳、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任脉之会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腑降气、补中益气之功。
主治各种胃腑疾患。消眼袋,提升肤色。
中脘穴
02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可促进经气运行,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足三里
03 三阴交
为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此穴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
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具有培肾固本,行气活血,补虚益损之功。
三阴交穴
04 脾俞穴
具有: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之功。
脾腧穴
05 太白穴
属脾经上的原穴,可治疗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指压此穴治疗湿疹。
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二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
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
太白穴
在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中,脾号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气受伤,各种疾病也就由此而生。
难怪自古以来,中医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法。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够保持脾脏健康,那么就可避免所有的外邪,可以很好地保持健康与美丽!
爱护脾脏就如同爱护大自然的空气与水源一样重要。
相关推荐
由八段锦引发的跺脚的好处
阅读 298
跳槽担心找不到更合适的公司?
广告
哪些事情坚持3年以上,会让你有巨大改变?
阅读 2518
我的老婆失业了
阅读 17624
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好习惯
阅读 80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